分享

谷雨 | 花开谷雨 牡丹倾城(牡丹图)

 叶子图书馆 2022-05-20 发布于四川

图片

自古“谷雨三朝看牡丹”,谷雨之后,雨水渐多,有利田间谷物生长,有“清明谷雨三月过,整理秧田早插禾”之说谷雨因此得来。对于农人而言,谷雨是庄稼的好时节,同时谷雨也是欣赏牡丹的佳期,因此,牡丹花也被称为'谷雨花',是花卉中唯一以节气命名的花。

图片

牡丹的花、叶和杆,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呈现不同的特点。比如春天的花,朵大鲜艳,英姿端丽多变,晶莹有光泽;夏天的叶,发育充分,姿态百出;初秋的杆儿,曲屈盘错,穿插组织,自然生动。正所谓“春观花、夏观叶、秋观枝、冬看杆”。

图片

牡丹图 南宋 佚名


   

图绘牡丹花后魏紫,花冠硕大,重瓣层叠,娇艳华贵,左右以绿叶相衬。花瓣层次丰富,刻画入微,先用中锋细笔勾花瓣,然后用胭脂红层层渲染,以浅黄色点花蕊,以花青汁绿染花叶。此图页精工富丽,美不胜收,构图丰满,设色艳而不俗。
——潘深亮(故宫博物院官网)





事物记》记有“武后诏游后苑,百花俱开,牡丹独迟,遂贬于洛阳,故洛阳牡丹甲天下”。此记近于神话固不足信。其实,武则天不但没有把长安牡丹贬到洛阳去,反而把她家乡所产牡丹移植到她的宫苑中。贬牡丹于洛阳之事显然是后人臆造的。但人喜传之,这里寄托着人们的思想:牡丹敢于抗拒皇帝之命,不惧淫威。“是不持芳姿艳质,足压群葩,而劲骨钢心,尤高出万卉”。这正是人们理想的“美人”应具有的品质。一段美丽传说赋予了牡丹傲骨丹心的气节。


图片
白牡丹图 南宋 佚名


宋代文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正因如此,千百年来,牡丹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周敦颐又说 :“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据此可知,对于牡丹的钟爱兴盛于李唐时期。


图片
图片
簪花仕女图 唐 周昉

至于以牡丹为题材入画,虽然没有准确的史料或出土文物证实始于何时,但据文献记载,至少可追溯到北齐时期。唐代韦绚在《刘宾客嘉话录》中说“北齐杨子华画有牡丹”,这是关于牡丹绘画的最早记载。到了李唐时期,由于世风使然,牡丹绘画盛极一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宫女所持纨扇上之花卉即为牡丹,这是目前所见存世最早的牡丹绘画。在宋人所著《宣和画谱》中,唐人所绘牡丹可谓比比皆是,反映出当时对牡丹绘画追捧的程度。

图片
牡丹花卉图 明 陈淳 

自明清以来,以善画牡丹而留名画史者不计其数,几乎以画花鸟知名者均善画牡丹。“吴门画派”的沈周、文征明等,以文人逸气挥写牡丹,使牡丹题材进入文人视野。沈周的《牡丹写生图》中题诗“洛阳三月春消息,在我浓烟淡墨中”,成为歌咏牡丹绘画的名句。

晚明的徐渭(青藤)、陈淳(白阳)将水墨牡丹发扬光大,以泼墨大写意将牡丹的形与神融为一体。徐渭曾言:“牡丹为富贵花,主光彩夺目,故昔人多以钩染烘托见长,今以泼墨为之,虽有生意,多不是此花真面目。”虽说如此,但其各尽情态的水墨牡丹则别有一番意趣,对后世影响极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牡丹谱 清代 蒋廷锡

一般盛世多写牡丹鸾凤,而乱世则多写兰花墨竹。牡丹被作为富贵的象征受到普罗大众追捧的时候,往往又为很多自命清高的文人所不耻。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所以,在美学语境中,牡丹绘画又常常被作为艳俗的象征。其实,这只是审美主体者的偏见。因为“雅”与“俗”的界别,题材并非主要原因,绘画者本人的境界、思想及艺术涵养才是决定性因素。

图片
大富大贵 近当代 齐白石

图片

图片
牡丹 当代 王雪涛

宋朝王安石论画说 “丹青难写是精神”。对所描绘的对象要怀有真情,欣赏它,热爱它,缘物寄情而有所思。从动情之处、精髓之处发现它的美,才能表现它的美,所以画者要注意表现牡丹的高贵品质。牡丹虽誉为“花王”,但不跋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拒人之外,有大家闺秀的风范,还透着一点俏皮和灵动。画时要 “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用笔虽粗而不乱,虽工而不软。对于一个艺术成熟的画家来说,一笔一划既是即兴的偶然,也是必然的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