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伯虎大战杨升庵(下)

 古磨盘州人 2022-05-21 发布于北京

那顿板子打得实在是惨,差点让杨升庵没命到达云南。最要命的是,在他带着病残的身子往云南赶的时候,半路还有人要害了他的命,这些人都是杨廷和当年罢免的贪官雇用的杀手。在云南的流放日子,杨升庵归地方官监视居住,尤其比较可气的是,嘉靖皇帝还对他“念念不忘”,每当嘉靖皇帝问及,地方官都说,杨升庵生活得如何如何惨之类的,嘉靖皇帝就略感宽慰。

嘉靖皇帝当政的三十多年里,曾六次大赦天下,可杨升庵都不在大赦之列。按照大明律,犯人六十岁满可以赎身回家,可杨升庵的事地方官没人敢受理。直到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在黔国公沐朝弼的帮助下,杨升庵才得以举家迁到四川,可还是被人告发,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杨升庵又被巡抚派人押回云南保山。一年后,杨升庵死于云南昆明。

04

俗语说“自古红颜多薄命”,从唐伯虎和杨升庵的经历来看,才子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

至于这两个才子的命运为何如此的坎坷,实在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畴。本文要论述的问题是,唐伯虎与杨升庵到底谁厉害。

其实,这个问题没有争议,既然历史上说,杨升庵是明朝第二才子,唐伯虎不是,这也就说明,杨升庵的成就一定比唐伯虎大,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明朝三大才子中,杨升庵的优势是博闻强记,且作品数量第一。这里说的作品当然是指文学作品了。杨升庵一辈子著述有100余种,其中最擅长的是小学、经学、文学、史地、诗词、编纂等,他存世的诗歌有2300多首,这个数量应该是非常了不起的。

在杨升庵之前,文学上“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而杨升庵更推崇六朝和初唐的文风,对文、词、赋、散曲、杂剧、弹词,都有涉猎。这些都无须我赘述了。杨升庵的学问还表现在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上,他对宋朝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都做了批判。要知道,王阳明没比他早20年,当时王阳明在知识分子中的地位非常高大,杨升庵能别具一格,说明他还是学识渊博。

杨升庵虽然职场生涯不顺,但是他的婚姻生活还是非常幸福的。在正德朝罢官期间,杨升庵娶了继室黄娥,他们夫妻之间流转着一段爱情故事。

杨升庵被庭杖贬云南之后,黄娥护送骨瘦如柴且带着枷锁的杨升庵去云南。过江陵的驿站,杨升庵看妻子风尘满面,疲惫不堪,再也不忍心让她护送,杨升庵极力劝慰妻子回四川新都老家。临别之际,杨慎填写了一首《临江仙》词云:“楚塞巴山横渡口,行人莫上江楼。征骖去棹两悠悠,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却羡多情沙上鸟,双飞双宿何洲?今霄明月为谁留?团圆清影好,偏照别离愁。”黄娥回到四川后,写了一首词回敬杨升庵,也是感情真挚、才艺满满。后来,黄娥曾越山涉水,到云南永昌探望杨慎,并在戍所住过两年多的光阴。嘉靖八年(1529年),杨廷和去世,杨升庵回家奔丧。分别时,黄娥写了《罗江怨》散曲,与杨慎送别:“青山隐隐遮,行人去也,羊肠鸟道几回折?雁声不到,马蹄又怯,恼人正是寒冬节。长空孤鸟灭,平芜远树接,倚楼人冷栏干热。”

每读这首词,我都泪流满面,当然,我不仅为杨升庵泪流满面,也为唐伯虎泪流满面。唐伯虎会试出事后回到苏州,继室跟他闹腾,他只好休妻,晚年,他过得非常凄惨,在桃花坞好像只有一只老黄狗跟他作伴。

记得那次在上海博物馆看到唐伯虎的《落霞孤鹜图》,尤其看到画上的题款,我的眼泪就止不住了:"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鹜渺无踪。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是的,假如唐伯虎能像王勃那样,夜间的老龙王能助他一臂之力,那历史上会留下一个什么样的风流才子,我们真的不知道答案。

在文章方面,唐伯虎是比不了杨升庵的,可唐伯虎有名,那是因为他存世的画作,件件都是精品,这也许是,唐伯虎的知名度高过杨升庵的主要原因吧。

杨升庵临终前作了一首《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的诗:“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说的是,他晚年因病归蜀,途中却被追回到云南的憾恨,深为感人。几个月后,杨升庵死于昆明。

唐伯虎在桃花坞绝命之前,写下了让人愁断肠的桃花诗:

别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

无花无酒锄作田。

 唐伯虎跟杨升庵之间根本没有交集,虽然年龄上三十年的交叉,可这两个人好像根本没有接触的机会,做这样的比较,还是希望通过对比来系统地学习那个时代的知识,全面地感知两位才高八斗的知识分子的命运。

时光过了600年,其实,没有人能说出他们的高下,也没有必要分出高下。我们知道,历史上曾经生活过这么两个盖世才子,这也就够了。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副主席(常务)兼秘书长;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7部,累计出版26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2部):《一车一世界》《炊烟袅袅:一乡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