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部:路的尽头 当然,君臣之间,所有的岁月静好都是表象。 君臣和睦之下,处处暗流涌动,否则又哪来的四上四下? 不过,蔡京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即便不在相位,朝廷重要部门也遍布他的亲信党羽。这些人,既可为蔡京复出摇旗呐喊,也可保证其改革政策的大体延续。 朝堂上,蔡京的挑战者始终存在。 比如,赵挺之。 赵挺之,生于公元1040年,年长蔡京七岁,密州诸城县人(今山东诸城市)。他的儿媳更有名,著名词人李清照。 王安石变法期间,赵挺之高中进士入仕,自此追随新党推行新法。后来,随着朝局起伏,赵挺之也是京城、地方来回折腾。徽宗继位后,他颇受重用,先做吏部侍郎,后拜御史中丞,再拜尚书左丞、中书门下侍郎,位列副宰相,仅居蔡京一人之下。他在力推新法、打击元祐旧党方面,可谓不遗余力。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赵挺之的第四子赵明诚偶遇18岁的李清照。几番相思成灾、几番辗转周折,两人终成眷属。不过,这就是新、旧组合了。赵挺之是新党人物,而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则是苏轼的得意弟子、旧党骨干。 据说,在李格非被打压之际,李清照曾向公公求助,却被赵挺之严词拒绝。李清照还因此留有诗句,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 按说,蔡京、赵挺之既同为新党、理念接近,又同为宰执重臣、天子近臣,理应和衷共济、共襄国是才对。可惜,短暂的合作之后,很快两人便势同水火。 表面上看,是赵挺之不满蔡京的专权。这也是事实,他在货币改革、西北军事等问题上多次顶撞蔡京,又屡屡被蔡京压制。如果仅是政策理解不同,又怎至于水火不容? ![]() 根本原因,是有人在布局,甚至是添油加醋、煽风点火。 这个人,应该就是宋徽宗,也只能是他。 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赵挺之何以屡屡以下犯上、顶撞蔡京而安然无恙。而赵挺之几次三番辞官,却又被徽宗好言宽慰留任。本质就是,徽宗要的就是宰相、副宰相争斗不已。对他来说,这才符合祖宗家法,他宠蔡京不假,但必须有人掣肘,不能让他忘乎所以。如此,他才好居中而坐,捧一个、贬 一个,打一个、拉一个,以收皇权永固之效。 时机、火候,始终掌握在徽宗的手中。 过了不久,天有彗星出现。赵挺之借此向徽宗呈奏,认为这是上天示警朝政有失,请求罢免蔡京。徽宗眼看时机已到,便准奏罢了蔡京的宰相。这是蔡京第一次罢相。 尽管罢相,徽宗却给足了蔡京面子,授司空、开府仪同三司、安远军节度使、中太一宫使,进封魏国公。 赵挺之,继为宰相。可惜,赵挺之为人耿直、古板,不懂阿谀奉承、又不善理财,11个月后便被徽宗罢相,蔡京复位。 这也充分说明,赵挺之不过是棋子,徽宗借他敲打蔡京而已。一旦效果已成,赵挺之便成弃子。 ![]() 赵挺之,在罢相五日后病逝京师,享年68岁。 赵挺之虽死,蔡京却余怒未消,指使言官诬陷其贪污,家人多被下了大狱。后来,经多方奔走营救,蔡京又确实没有抓住把柄,才释放了赵氏子弟,却也剥夺了他们的朝廷荫官。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自此,京城再无立足之地,李清照便随着赵明诚离开京城,回到了山东青州老家。这对小夫妻的命运,始终被朝局左右。这次虽经风雨,却只能算是和风细雨,不远的将来才是一场接一场的疾风骤雨。 说起来,那是另一个悲伤的故事了。 ------------------------------ 我是未央先生,原创连载,欢迎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