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北情”有奖征文|刘睿:黑土地上的齐鲁情

 昵称73531636 2022-05-21 发布于北京
【鲁北情征文】



黑土地上的齐鲁情
――山东支边青年的故事

刘 睿

我的父亲这一辈子最感谢的共产党,只要一谈到现在的生活,他就会说感谢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在这个真挚的表达中,除了对共产党的无比信仰之外,最重要的是他能来到北大荒,因为来到了北大荒,他才过上了现在丰衣足食的生活,而能让他来北大荒的就是共产党。
1959年8月,我的父亲在山东兖州老家,怀着吃牛奶、面包、用电灯电话的美好憧憬,坐上了开住北大荒的闷罐火车。在迎春下车后,坐完汽车、坐牛车,经过几天的颠波,来到了七分场三队。而随他一起来的其他青年,也都分到了各个单位,我的老护士长孙红霞当年才15岁,因为聪明伶俐,被挑选分在了农场医院。


1959年8月25日—1959年9月7日,来自山东蓬莱、招远、威海、曲阜、兖州、栖霞等30多个县、一共有6000多名支边青年分配到八五二农场。
我父亲说,当他来到连队时,是一片汪洋。因为草房子里都是水,所以他们穿着水鞋住在房梁上。吃也都是发了霉的粮食。成群的蚊子、小,能把人吃了。晚上上夜班翻地,零下40多度的气温,早晨起来,脚和鞋冻在一起,脱不下来。孙护士长说,当年她做护士时,病人的尿管冻得得用开水烫,要不就堵了。早晨起来,被头冻得硬硬的,头和脸都结满了霜。
在这样艰苦的日子里,很多人开始逃跑了。因为当年的很多支边青年来自工厂的工人,承诺三年建设好北大荒后回到家乡。但巨大的现实差距,让他们从失望到绝望,一批一批的人以各种方式逃离北大荒。而有些人跑了一次又一次,都被追了回来。半个世纪过去后,据统计,当年来北大荒的6万支边青年,只剩下了不到一半人。


我问我问的父亲,你为什么没走?你不后悔吗?他说我是从小吃苦长大的,再苦再累都不怕。我始终坚信,日子肯定会一天比一天好,所以再苦我也不走。父亲说,和他一个村来的,回到山东后,也都在自然灾害中饿死了。我的父亲就是在“日子肯定会一天比一天好”的坚定信念中坚持了下来,后来又把我的母亲从山东老家接了过来,虽然他对我的母亲瞒报了年龄,但还是成家过上了日子。如今,他当年日子一天肯定会比一天好的愿望早已实现了,衣食无忧,安享晚年。我也问过我的老护士长,你为什么没走。她说,当年她也曾回到了老家,也不想回去了。因为她出生在文化家庭,生活比较安逸。后来单位打电话让她回去,因为胆小,怕来人抓,不敢留,所以还是登上了北去的列车。后来,孙护士长和从山东来投亲靠友的男护士贾延忠结了婚,贾延忠后来成为了医院的外科主任、副院长,如今他们的女儿、一个荒二代也成为了医院的副院长,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虽然我的父亲是山东支边青年,但我对他们的支边历史并不清晰,随着北大荒文化的不断丰富和拓展,我才认真的梳理这一批支边青年的垦荒历史。当年来到北大荒时,虽然不是知识青年,但也是风华正茂,也是踌躇满志。他们不但把青春奉献在了北大荒,把一生也留在了北大荒。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辉煌的荣耀,但他们却无怨无悔。2013年建场55周年,我的父亲在他亦是日记、亦是学习本、亦是记事本上写了这样一段话:“2013年3月18号,我拿到了纪念八五二农场建场五十五周年纪念章。我盼望已久的事终于实现了,大喜事啊!”。他盼望已久的事是什么呢?我想应该就是作为一名山东支边青年,得到了政府的认可,感到高兴和自豪。作为支边青年,他们这一批人在北大荒的辛勤付出可以成为北大荒历史上一段可歌可颂的重要篇章,有这样的荣誉足矣!
韶华已逝鬓如霜,大荒谱写齐鲁情。当年的山东小伙子和大妮,以朴实无华的性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黑土地上的绚丽诗篇所做出的贡献将永远地记载在北大荒不可泯灭的功勋史册上!

作者简介
刘睿,女,主任护师,1983年护校毕业后分配到八五二农场医院从事护理工作,历任医院护士长、护理部主任、副院长、党委书记,北大荒作家协会会员。现已退休。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桦
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
本期编辑:学英
在场文学主编明桦感谢您支持原创作品
,是一种情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