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75辜凤玲:大学生床帘文化折射出何种心理

 高教课堂研讨 2022-05-21 发布于江苏

      走进大学宿舍,会发现一个大家已经逐渐习以为常的现象——四四方方的床帘拉的严严实实。由此引发了我的一个思考,为什么大学生们在今日几乎人手一份床帘?大学生眼中的床帘究竟是什么东西?床帘是一个现代宿舍发展的产物,基本上存在于高校宿舍、员工寝室。主要作用于给学生的床铺作为遮挡物出现,一般用于保护隐私(遮羞)、阻挡强光、防落灰等作用,发展至今,已经成了一种宿舍文化,男女生都会使用。这种文化的背后实际上折射出了大学生多种心理。下文将从隐私心理、自主心理、从众心理、内卷心理和矛盾心理入手,探讨大学生床帘背后的意蕴,期望能从床帘文化中管窥大学生的普遍心理,以反思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困境。

隐私心理:

利于保护隐私但仍有难保全的隐忧

      新媒体时代下,隐私的泄露问题越发严重,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也逐渐被人们所熟悉。一个小小的手机,它连接了我们的身边与外界的一切,隐私的泄露在无意与故意之间成了大学生们日益关注的问题。而床帘作为一样简单的日常生活用品,在保护隐私的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但是,面对当今种种泄露隐私的便捷手段,即便是拥有床帘,似乎也仍有难保全的隐忧。

自主心理:

增强个体独立但可能造成封闭隔绝

      在大学的学生宿舍,几个人在一间小屋子里共同生活,换衣服什么的都不方便,床帘就提供了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同时由于这个空间是自我的,安全的。在忙碌的一天中,进入这个空间,就好像找到了心灵的净土,可以静静的思索一切而不被人打扰。在大学生活中,这样的空间便好似一个不被人看见的角落,有利于个体独立。但是如果一直待在床帘里,可能会造成封闭隔绝。

从众心理:

利于统一行动但可能违背个性意愿

      床帘还是一种从众心理的映射。有多少人是因为其他舍友买了,所以自己也买了呢?如果是因为别人都买了,所以才装了床帘,这种现象可以将之归于从众效应了。什么是从众效应?从众效应,也称乐队花车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也就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当床帘文化日益兴盛,它已然成为了一份无形的压力。恶性循环下,兴盛的浪潮逐渐演变成人手一份。它利于统一行动但是却违背了某些原本不愿装床帘的学生自己的意愿。

内卷心理:

利于自主学习但可能加剧竞争失衡

      床帘同时也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映射。一张床帘,遮挡了里面人的行为,同时也遮挡了外面的光线。深更半夜桌案旁的一盏灯,是大学生内卷的一个简单诠释。白天可以做的事要么拖到晚上,要么即使早早做完了仍要茫然的学习否则心里不安。这样的内卷心理利于自主学习但可能加剧竞争。当然它同样可以逃避这种无效内卷所带来的心理压力,给自己一个适当喘息的机会。

矛盾心理:

敏感于自我和他人而持续惴惴不安

      床帘文化的背后折射的是大学生们普遍存在的矛盾心理,总是敏感于自我和他人而持续惴惴不安。床帘在勤奋同学手中是学习的利器,床帘一拉,小台灯一打,学习的氛围与激情瞬间就有了。可是,如果没有床帘,便总是会忧心这种可以被看见的勤奋是否会招来他人的非议。即使是在学习中,也会带着这一点忧虑而不安。与其为自己的行为而不安,不如用一个简单的床帘来阻挡他人的视线。

      总之,当前大学中盛行“床帘文化”,折射出多样的大学生心理。首先是隐私心理,床帘利于保护隐私,但隐私因为概念泛化而终难保全;其次是自主心理,床帘增强了个体独立性,但也可能造成心理封闭隔绝;再是从众心理,床帘文化利于统一行动,但可能违背某些人的个性和真实意愿;又次是内卷心理,床帘利于自主学习,但可能加剧竞争,导致更多的心理失衡;最后是矛盾心理,床帘反映出大学生敏感于自我和他人,产生持续性惴惴不安。床帘作为一种兴起的宿舍文化,确实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它背后所透露的心理现象仍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思考。该如何利用好这个自我而又安全的空间,该如何避免时代带给大学生的无效压力,究竟怎样才能在内卷与努力中找到自我的平衡点,我想这是我们应该去尝试解决的。

高教课堂研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