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翟说瓷》201 顺治瓷器 顺治是清朝入关后第一位皇帝,处于明清交替时期,关外满州崛起,关内烽火连天,各地义军层出不穷,战火长年不熄。清初动荡的时局,对于瓷器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顺治二年(1645),废除了匠籍制度,并采用明代末期“有命则供,无命则止”和“官搭民烧”的方法。 顺治一朝共十八年,没有正式设立御窑,只是偶尔利用景德镇明代御器厂的基础,烧造少量瓷器。故而顺治朝瓷器署官款的器物极为罕见,瓷器品类也非常稀少,只有青花、五彩、黄釉、茄皮紫釉等几种,其中以青花和五彩较为常见。 顺治青花瓷大多数胎体厚重,釉面也比较糙,给人整体的感觉就是“粗”,没有崇祯时期的精细。青花料沿用国产浙青,但在提纯和焙制工艺上,有所创新,青花发色更为丰富,开始出现浓淡和阴阳向背的层次。纹饰以云龙为题材的画片比较多见,官窑器上的龙纹,形状整肃。民窑中的龙,高大雄壮,讲究气势。 款识多见干支纪年款或私家堂款,如“顺治丁酉年”“玉堂佳器”等等。官窑器多书“大清顺治年制”两行六字楷书款,有的款字不太规整。大多有双圈。 顺治五彩瓷器,造型上基本保留了晚明时期古拙的风格,色调上以对比强烈的红、绿彩为多,纹饰粗犷。直接在白瓷器上绘五彩的器物越来越常见,那种以青花间装五彩的器物则很少见到了。 筒瓶,因其形似大象腿,故亦称“象腿瓶”,是明代万历时期出现的造型,器形为直口,溜肩,腹部至足部渐收,圈足釉底。崇祯时期筒瓶与万历时期比较,略有变化,特点是:器口较为开阔,且微微外撇,颈部较直、溜肩长腹,底足为无釉砂底。 至顺治,因有“大清天下一统”的暗寓,从而成为顺治、康熙两朝最为流行的器物。青花器多博古、山石芭蕉、花鸟等图案。五彩器,则多见雉鸡牡丹、人物等纹饰。 将军罐,是顺治时期另一种较常见器型。最早出现在明代嘉靖、万历时期,至清代顺治朝基本定型。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