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繁衍后代,母螳螂会残忍吃掉“丈夫”,为何雄螳螂不反抗也不逃走?

 xiaosq139 2022-05-21 发布于河南

螳螂伏击的时候,总是抬起头,高举两个长长的前臂,犹如刀斧手举起的大刀。

不过在西方国家,人们认为螳螂这个姿势就像祈祷的模样,因此会将其称为“会祈祷”的昆虫。

螳螂分布广泛,目前全世界现存的螳螂大约有2000多种。

据相关研究表明,螳螂曾经同恐龙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它们的模样与4000多万年前的螳螂化石几乎没有多大变化。

螳螂是一种纯粹的肉食性昆虫,性情凶猛,蝗虫、苍蝇、蛾子、蚜虫等皆是它的主食。

有科学家发现,竟然有能杀死蜥蜴、老鼠、小鸟的螳螂(例如武夷山螳螂、亚马逊丛林中的巨螳螂),因此其还被称为“世界昆虫之虎”。

在吃这方面,雌雄螳螂之间对营养的要求不同,捕食习性也有些许区别。为了繁衍后代,雌螳螂基本是来者不拒,不管捕到什么昆虫,都当作腹中美餐。

而雄螳螂在捕食过程中通常会频繁走动,只要吃饱肚子就行。昆虫学家研究发现,这一现象或许是雄螳螂为了尽可能地发现雌螳螂,从而达到交尾繁殖的目的。

因为螳螂和蜘蛛等昆虫一样,属于低密度分布生存的物种,一只雄虫在其一生中能遇到一只雌虫并与之交配,那便是走了“桃花运”了。

秋季,是螳螂繁衍后代的季节,然而螳螂的交配过程仿佛就是一场“搏杀”。

体型较大的雌螳螂往往会残忍吃掉自己的“配偶”,从头部吃到腹部,最终剩下的只不过是一段生殖钩而已。

早在1658年,人们就已经发现母螳螂在交配过程中会出现“吞食配偶”的行为,令世人诧异。

每到螳螂的交配季节,当雄性螳螂扑打翅膀,晃动着腹部,满心欢喜地向雌性接近时,却没想到这也意味着自己即将要“大难临头”了。

不管是野外螳螂交配的图像记录,还是专门的实验报告,交配中的母螳螂都有出现“食夫”现象,大多是先吃掉雄性的头部,然后是身体的其它部位。

值得一提的是,雄性螳螂即便失去头部,也并不会立即死去,它的腹部仍能继续向雌螳螂体内排精。而此时的雌螳螂,可谓是“吃”和“繁衍”两不耽误。

纽约州立大学进化生物学家威廉·布朗这样陈述他的亲眼所见:“把一对螳螂放到一块,当你再次回来时,你只能找到雄螳螂破碎的翅膀,其他了无踪迹。”

一些雄性螳螂似乎甘愿当“牺牲品”,面对配偶的残杀,既不反抗也没有逃跑的企图,交配结束常常也意味着性命的终结。

对此,有动物学家这样解释:雄螳螂之所以能够做到“视死如归”,是因为其生理机能随精子的排出,体能已经衰尽,行动也失去了活力,并且雌性明显占有进攻优势,无奈之下只能被吃掉了。

雌螳螂为何要置配偶于死地?

对此科学家进行了深入研究,也提出了多种猜想。

法布尔在《昆虫记》中,将雌性螳螂交配后吃掉伴侣的行为,归结为是为繁育后代而补充营养。

1984年,康奈尔大学和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科学家们提出,残杀配偶的结果是雄性延续后代的进化需要。后来一项相关统计的研究表明,那些吃掉配偶的雌螳螂,其后代数目比没有吃掉配偶的要多20%。

科学家表示,在繁殖方面,动物的天性都是“自私”的。

在自然环境里,母螳螂生理上所需的蛋白质,单纯依靠它所能捕捉到的小虫是远远不够的,并且其在交配、繁殖、产卵之际,需要消耗大量的体能和养分。

为了产出饱满的卵,繁育出“身强力壮”的后代,“自私基因”促使母螳螂吃掉雄虫来获取更多的能量。

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雄性被配偶吞食后,不仅滋养了雌虫,而且还能它们的后代带来了孵化所需的能量,使父亲的基因能够更成功的传递下去。可以说,这是为了下一代而奉献。

有科学家认为,螳螂是一种食欲旺盛的肉食性昆虫,不管是雄螳螂还是其他昆虫,只要是在雌螳螂视线范围内的猎物,都会被它当作一顿“美餐”,尤其是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

科学家为此还做了一次详细的实验研究,将一些螳螂在交配之前,喂得饱饱的,一些则是饿了5-11天,还有一些是饿了3-5天。

结果显示,饿了5-11天的雌螳螂中,绝大部分直接向雄螳螂发起进攻;而饿了三五天的雌螳螂,不是在雄螳螂爬到它背上之前,就将其吃掉,就是在交配完成后将其吃掉。

而已经被喂饱的雌螳螂,并没有出现吞食雄螳螂的现象。

其实,不同生物有不同的进化压力,归根结底不过是动物的一种繁殖策略罢了。

不只是螳螂,其他一些无脊椎动物,例如蜘蛛、蜜蜂等,都有残杀配偶的行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