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貌取人不是肤浅,而是高明的识人术

 安般兰若 2022-05-21 发布于陕西

作者丨陈萍

编辑丨安般兰若(ID:anbanlr)

很多人认为,以貌取人是很肤浅的做法,因为结果往往会看错了人,以懊悔和遗憾收场。

其实,科学的“以貌取人”是很有道理的。它get到的不只是一个人流于表面的颜值与身材,更多的则是潜伏于“貌”的内在东西。

日本文学家大宅壮一说:“一个人的脸就是一张履历表。”

的确如此。通过观察一个人眼角、眉梢、嘴角的细微神色,可以推断出他的生活状况、性格特点以及内在的素质。

同时,还可以从一个人说话的内容和语调,推断出他的的学识和品行;从一个人的举手投足和待人接物的方式推断出他的层次和修养。

观面相,可知人之生活、人之性格

作家罗素说:

“一个人的脸,就是一个人价值的外观。它不仅藏着你的生活,更藏着你正在追求着的人生。”

深以为然。从一个人脸上的神色,是可以看出他目前的生活状况的。

如果一个人每天满面春风,便能推断他的工作和生活必是诸事顺遂。

反之,一个人如果整天眼角藏着哀愁、眉梢挂着幽怨,就连难得的一笑也靠硬挤,毋庸置疑,他生活中定是诸事不顺,忧烦重重。

而且,观察一个人脸上的神色还可以推断出人之性格。

因为一个人长时间做某一种表情,时间长了,这种表情就会成为一个人的面部特征。而这个“招牌表情”也正是他内在性格的体现。

比如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对“金陵十二钗”的模样刻画栩栩如生,而相貌的描述与人物内在的性格也是非常吻合: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是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肌肤微丰,温柔沉默”,这是善良懦弱的迎春;“俊眼修眉,顾盼神飞”,这是精明强干的探春……

常言道:相由心生。这是不无道理的。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性格暴躁易怒的人,由于经常横眉竖目的,久而久之眼睛就会有些外凸;性格温柔平和的人,由于总是平心静气的,面容自然显得安详恬静;

性格悲观多愁的人,由于整天愁眉苦脸,双眉间皱出了明显的印痕,嘴角也自然下垂;而性格豁达开朗的人,由于总是笑容满面,眉眼自然经常弯如月牙,嘴巴也自然形成了“微笑唇”……

所以说,“看相貌知性格”是很有道理的。

观态度,可知人之品行、人之修养

《礼记》有言:“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一个人如果面容慈善、时常微笑,那么他绝对是一个温和大度的人,也会是一个品行好,有修养的人。

相反,一个人整天神色倨傲冷漠、眼神凌厉阴郁,大都是自私狭隘之徒。

品德高尚的人,无论他面对贫富尊卑、不同阶层的人,都是和颜悦色的态度。大文豪钱钟书便是如此。

钱钟书晚年时,请来一位保姆。

保姆是乡下来的,没有学问,也说不好普通话。但是钱钟书十分尊重她,从不会呼喝命令,总是一副和蔼的表情。

后来,钱钟书去世,保姆伤感地说:

“我再也遇不到像先生这么好的人了,他从来不摆架子,处处尊重我。”

所以说,想知道一个人品行如何、有无修养,观察他对别人的态度就知道了。

欺软怕硬的的恶人,看到有权有势的人一副奴颜媚骨的表情,看到穷人和弱者,则是一副凶神恶煞的表情;见风使舵的小人,在你春风得意时满脸陪笑地围拢过来,可当你走了下坡路,他脸上则又呈现鄙夷之色。

而品德高尚的人,从不会因贫富、地位的差距对人两种态度,也不会在一个人不同的境遇时表现得前恭后倨。

品行和修养不是靠自我标榜,也不是靠伪装作秀,一个人对人的态度就是他品行和修养的标签。

观言行,可知人之学识、人之层次

台湾作家三毛曾在书中写道: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这段话反向推理,就说明了:从一个人的谈吐举止是可以看出他的学识与层次的。

一个缺乏教养的人,他(她)可以用高档服饰来包装,用黄金珠玉来装点,但一张口便能暴露内心的粗鄙庸俗。

一个才疏学浅的人,他即便把家里装饰成“书香门第”的样子:字画挂墙、书籍满架,但与人交谈时驴唇不对马嘴的附庸风雅在瞬间便暴露了他的无知。

宋代诗人苏轼也曾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确,人如璞玉,书如刻刀。

读书多的人,他的性格和思想都会被潜移默化,其学识与教养自然会在与人交谈中和举手投足间流露出来。

曾经有人问过董卿:“女人永葆青春的秘诀是什么?”

董卿说:“女人外表的美都是短暂的,唯有用知识和涵养修饰自己才能美丽一生,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她读过的书,走过的路。”

的确如此。正是因为长期读书,让董卿变成一个气质优雅、极具人格魅力的女人。

“朗读者”里优雅得体的举止,“诗词大会”上充满诗词底蕴的谈吐,春晚现场端庄的仪态和非凡的主持才华,无一不说明了:腹有诗书气自华!

可见,有学问的人,他们无需用任何东西来粉饰自己,在谈吐、举止中自然会流露出优雅的气质,彰显出学识与教养。

所以说,以貌取人其实是对的。正确的“以貌取人”,“取”的不是好看的皮囊,而是流露于一个人神态、谈吐、举止上的“精神颜值”。

和“精神颜值”高的人在一起,就像聆听一曲舒缓的音乐,令人惬意;就像细品一杯醇厚的热茶,余香无穷;就像观赏一朵在月光下静静绽放的花,有一种别样的美。

愿你学会用这样的方法以“貌”取人,找到真正与自己灵魂匹配的人。当你找到了一个“精神颜值”高的人做朋友或伴侣,实在是一种幸运的拥有。

作者:陈萍一个谈得了观点,熬得了鸡汤,讲得了故事的码字狂。已在数十家公众号和《妇女生活》、《婚姻与家庭》、《家庭百事通》等杂志发表各类文章约300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