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川:问题学生的根源,是普通家长不敢承认娃娃普通 | 每周关切

 长沙7喜 2022-05-21 发布于湖南
图片

关于青少年抑郁,说法不一。

学校说是家庭的问题,家庭说是学校的问题。学校的心理老师累得脚不沾地,医院的精神科和心理咨询室门庭若市。

难。好难厘清……

塞缪尔·厄尔曼说:岁月让人衰老,但如果失去激情,灵魂也会苍老。

一个人从3岁到18岁,一直重复做一件无聊的事、而且这件事还往往是痛苦的。激情渐行渐远,生命中只有枯燥和厌倦。12岁时你开始厌倦世界,18岁时,感到世界开始厌倦你。

被学校和家庭一直按在地上摩擦的心,阳光打不到脸上,医院开不出良方……

这是一个怪圈:有资源的中心城区很难,没资源的普通乡镇也很难。

它们有什么区别?真相在哪里?有时候,提出问题的意义大过解决问题……

本期(第五期)《与中小学对话》对象:四川省天府新区煎茶中学

对话人物:四川省天府新区煎茶中学校长——白川

以下是对话实录——

图片
图片

乡镇中学有多难

难在两个关键点上

复元伙伴:青少年抑郁问题的严峻程度已不容回避。同城市中心城区的学校相比,乡镇中学是否有所不同?或者说,情况是否更严重?

白川:煎茶中学作为一个有历史的学校(已建校90年),地处乡镇,跟成都中心城区的学校是有不同,但差别也不大,因为都是在一个应试的背景下。就心理健康教育而言,要说差别,最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心理老师的编制上。

关于学生的心理问题,现在是很严重,它已经不是一个学校和一个家庭的问题,它已经是全社会不得不引起重视和认真面对的问题。我原来做过职中的副校长,也在成都泡桐树中学去跟过岗,还走过一些主城区的学校,经历原因,算是对目前中小学情况比较了解。

我不认为,乡镇学校的情况,就一定会比中心城区学校更严重。应该说,都差不多的,在抑郁的问题上,各有各的特征,但主因是不变的。

从大的方面看,是多年来社会、家庭病态价值观和单一评价体系的一个映射,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后果。

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表现为流水线作业,用一个模具对所有人,成为“高压锅”。家庭,则在学校的高压下再层层加压。

那些自身能力和素质一般的家长,不顾一切,从小就把娃娃往成龙成凤路上逼,往“人上人”的目标逼。这样的家庭,在娃娃的成长过程中,对上对下,家庭关系和三观是混乱的。在家长眼里,只有上学是惟一重要的,其他都不重要。

在乡镇中学,问题家庭主要分三类:一类,家庭教育简单粗暴,小孩人生的一切意义,必须为升学目标而让步。第二类就是溺爱,无底线无原则的溺爱。

第三类是放养,纯粹不管。这些很容易导致学生心理异化,因为6-15岁的娃娃毕竟三观未立,身体和心灵很幼稚很脆弱,家庭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

图片

复元伙伴:按理,如今上有规定(每个学校必须配专职心理老师)、下有标准(1000:1),编制不应该成为主要问题。心理老师缺编,是某些学校面临的个案问题,还是说,编制是造成现在乡镇中学心理老师不到位的普遍现象?

白川:像我们乡镇这一级,几乎没有专业、专职的心理老师。我们现在的心理老师,都是由一些课比较少的老师去兼。具体就是去参加一些心理培训,拿个证,但是从专业度上讲,是不能胜任的。

问题是,这种情况不是个案,相当普遍。并非作为校长不重视这个板块,而是这几年因为超编,急需的主学科老师都来不了,就更不要说心理老师。学校层面,虽然明白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但我必须要解决学校的首要任务——国家课程。

乡镇初中的规模普遍不大。像我们600多人,都算比较大了,大量的学校,也就是300人左右。到目前为止,我知道的乡镇初中,几乎没有专业的心理老师,所以我们有时候很难办。

因为这方面不够专业,也因为心理老师是兼职精力不够,所以更多的工作,还是由班主任、行政部门包括校长在做。

我是希望能够来一个专业的心理老师,学校一直希望。关键是6年了(我从16年调来学校)至今年没进一个新老师。

其实我们是结构性缺编,可能很多学校也是。什么是结构性缺编?比如数学、语文可能超了5个老师,英语可能还缺3个老师,你就超了两个老师。他不管你是因为历史原因超编还是结构性缺编,规定是死的,他就只按人头来。

复元伙伴:缺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言难尽,但并不影响一些学校(包括你们)开展工作。影响最大或者说主要的压力来自于哪里?

白川:缺编是一个问题,对乡镇中学来说,专项经费也是一个问题。比如说,全国的抑郁问题严重了,就有一些刚性指标来要求你,你要用多少力在心理健康上,你要具体做一二三四五的工作,但是不知道下面学校的苦处。

这些工作没有专项经费,我们基本上从公用经费来挤,而公用经费是非常有限的。公用经费主要是应对学校的日常运转,如办公、水电气、差旅、广告、绿化、物业,还有我的一些课程,要请第三方来服务,还有一些考试等等。

复元伙伴:如果缺编和专项经费问题确实普遍存在、而短时间又难以解决的,那心理健康教育在乡镇中小学会不会流于形式?做好做坏有区别吗?

白川:相信对于很多学校来说,至少在认识上,这个工作跟德育一样是很重要。

但实际情况是,你不认真去做,也看不出你的问题,你认真做了,也看不出你的成绩。几乎所有乡镇中学,去学校检查或交流,得到的回答肯定是一致的:心理咨询室都有,心理老师也在定期做一些事,活动在开展,个辅团辅在做……但实际上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却是形式大于内容,对于学生的个体辅导是不到位的。

图片
图片

独生子女

比留守儿童更易出问题

复元伙伴:留守儿童也是心理问题的根源之一,也是乡镇学校的主力人群,老师与他们相处,似乎更不容易。

白川:偏远一点的乡镇,也许是。但我们学校反而不是。

现在留守儿童已经不是问题。我到煎茶中学6年了,就我们学校而言,已经不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了。因为毕竟现在我们当地出去打工的人已经很少了。现在可怕的是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相对说来很孤单,再加上房地产热的带来的大量拆迁之后,原来的农家也好,城镇也好,大院彻底消失之后,娃娃与同龄人之间的交往严重缺失。

70后为什么很少有人抑郁?不是抗压能力强弱的问题,也不是物质变化的问题。主要原因很简单,是同龄陪伴。

我们小时候每家四、五个娃娃,一个大院子,小孩成堆。哥哥姐姐对弟弟妹妹的那一种关爱,娃娃互相之间有一种抚慰,现在缺少这些东西,缺少同龄人之间的相互的一种陪伴,就很容易出问题。

最重要的是,像我们这些地方,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家庭一夜之间从拆迁上获得了财富,浮躁、功利影响了家长。这种浮躁就是对婚姻、对家庭的极端不负责任,父母很容易就离婚,家庭很容易破裂。

曾经出现过一个娃娃,他现在的家里,妈已经不是亲妈,爸也已经不是亲爸。原生父母结了婚又离婚,离了婚又结婚,把他带来带去,最后亲生父母都不见了。这种稀奇古怪的事情,它都会在我们这地方发生。

浮躁的家庭对娃娃的伤害和打击是毁灭性的。我来煎茶这几年,陆续碰到了很多重度抑郁,不是一例两例,每年都碰到那么几个。

图片

复元伙伴:独生子女属历史成因,是普遍现象,不光是乡镇,城市也不例外,所映射出的也不光是心理问题。

白川:但事实上,乡镇尤其恼火。1个娃娃上面6个大人,还不包括父母的姊妹亲戚。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压力最终全部传导给娃娃。那种心理上的压力,即使放到大人身上也承担不起。

压力传导过程带来的心灵上的伤害它往往是持久的,而且是致命的。大人们出于各种目的将小孩包围起来,断掉了与世界的大多数联接。在这种情况下,再有趣的灵魂,也会变成无趣。

我们这情况可能也跟那种完全的农村又不一样,它甚至比城里人还更有“优越感”。以前因为地处成都城郊,现在因为天府新区,有城市的特征,有商业的特征,有农村的那种落后的意识,处于一种多重交叉影响之下,家庭和家长的情况就更复杂。大家一夜之间感觉不缺钱了,但却缺了最重要的东西:价值观。

人是群居物类,需要同龄人的相伴,需要亲情、友情、人情,需要家庭的有序关系。独生子女首先打破了有序关系,家庭文化秩序颠倒。以前是各位列祖列宗在上,爷爷奶奶在上,爸爸妈妈在上,现在是娃娃在上。所有的好东西都是娃娃的,告诉他不劳而获天经地义。小孩从小丧失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机会,欲望无限。成长过程中,大人有意无意地灌输一种金钱和权利至上的畸形价值观,使得他们与人生真相和生命真谛背道而驰。一切生活、思考的机会被剥夺,丧失自我意识。这样的生命,只有躯壳,没有灵魂,想象力和创造力丧失。

孩子对一切从来都不发表独立意见,都只是遵从和被投喂。哪怕义务教育12年后,很多人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

复元伙伴:独生子女是个问题,但也不具有惟一性。过早的孤独是起源,而孤独,应该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白川:当然,孤独由来已久。从城市化开始,从全国一个大工地开始,甚至从院子拆开过后变成高楼开始。家越来越高,人越来越孤立。小孩与世界的联接越来越少,最后就开始自我封闭了,这样的小孩多了,它就变成了现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局面。这个局面不光是教育要面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要面对。

复元伙伴:如此说来,面对抑郁,普通乡镇中学基本上是有心无力?

白川:别人不好说,我们还是在尽力而为。我们现在的做法是,除了校内所有老师提高警惕、小心翼翼,就是重点加强家校联系。

由班主任、德育主任,校长、分管副校长通过家访,通过跟家长的沟通,给家长指点一些方法,因为它的重点在家庭。学校还会适时地请专业医生、专业心理专家去共同助力。四个字:不厌其烦。

因为心理问题,它绝对不是吃两包药、去两次医院就解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校花更多的时间和耐心。重点做预防、疏导,重点在家校联动,重点在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我们基本上就是这么一种思路在走。

我在煎茶这6年做了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改造家长的教育观念,搞家长学校。尽管这个行为常常费力不讨好。我们每年都会做一些培训,比如说如何真正地去陪伴娃娃,如何有效沟通交流,如何用孩子的眼光和TA的思维互动、改善亲子关系,等等。只有来改良家长的土壤,才可能会有一些好的结果。

虽然师资和经费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我们不能以此为由不作为。作为乡镇中学,比不了中心城区那些名校的专业团队,但我们比耐力和坚持。

我们坚持给家长带去一个理念:让他们不要给娃太大的压力。其实99%的娃娃,TA最终都会是一个普通人,不要把TA当成天才来培养和要求,这个是不切实际的,不尊重客观规律的。我们要敢于承认自己娃娃的普通。

图片
图片

解决乡镇现状

能整体行动,就不要让学校单打独斗

复元伙伴:事物总是向前,无论好坏,总有办法,不至于无解。作为有跨城乡教育工作经历的人,你还有哪些建议和想法?

白川:虽然说乡镇中学在心理教育、心理介入这方面,缺乏最专业的人来服务,缺编制,没有专项经费,但并不是说这个事情就无解了。

其实我曾经提过一个建议:就师资问题,能否放在片区概念下来考虑?也就是说,在一个片区由政府来兜底。比如说由政府出面,招聘数名专业的心理老师,同时为缺编的多个学校解决问题?这样既专业、又集中、又提高效率,同时解决了编制问题。这集中力量也比单个学校解决问题更有效和科学。

比如这些心理老师,他们1、3、5在这个学校,2、4、6在那个学校,起码会比现在好。我们属于城郊结合的学校都还算好,尤其是那些较为贫困和偏远的乡镇,这样至少可以带来解决问题的主动性。这是其一。

其二,对乡镇中学来说,现在先不要追求完美,先要解决说有没有心理老师的问题,这个很重要也很紧迫。因为大量的小孩在乡镇学校,乡镇心理健康教育前进的一小步,就是全国的一大步。

我认为,站在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角度,只要有整体行动的可能,就不要让那些无力的学校各自为阵去单打独斗。

其三,抑郁不只是病,它还是个巨大的社会问题,社会的问题由政府出面牵头解决,力度和效果才会更好。因为它涉及到的点和面太多太复杂。

学校的主要任务,毕竟是教书育人。某一个学校最多只能解决点的问题,他解决不到面的问题。面上的问题是长期支持,是家庭、社区、学校、医院、心理机构、专家、志愿者,大家形成一个联动机制,才把这个工作做得好。事实证明,哪一家单方面都难起作用。尤其是家长,学校对他的触动和改变太难。

其四,全社会都存在一个家庭教育的问题。不要以为知识分子的娃娃就没事,不要以为财富人群的娃娃就没事,其实教师的娃娃最容易出问题,例子太多了。然后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他们并不比农民的娃娃问题少。

我原来在职中的时候,学生抑郁的反而不多。后来我找到原因:家长根本就认为自己的娃娃很普通,没有更大的目标和不切实际的期待。反而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能够给娃娃一些有效的教育,让娃娃发生变化,家长反而会很有收获感,娃娃也很有成就感。

说白了,就是一种育人观念的错位。但要把它扭转过来,学校的力量太小。甚至学校都需要教育观念升级迭代。

图片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