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乔海平 | 再上玉阳

 大河文学 2022-05-21 发布于河南




玉阳山是济源人的最爱,是济源市政府在如今商业氛围无孔不入之境况下奉献给人们的免费大餐。
无论是天晴气爽,抑或小雨绵绵,乃至雪花飘飘,每天都有喜爱登山的人们结伴而行,谈着天、说着地,红着脸、喘着气,汗津津、湿淋淋攀到山巅。站在山顶,面对大好河山,长长一声吼,声音飘飘悠悠在耳边回荡,吼出了豪情、吼出了气魄!
玉阳山又分为西玉阳、东玉阳,之间为深谷——尚书谷。我们常说的即是东玉阳,位于承留镇玉阳村,距市区仅十余公里,于王屋与太行之间,属王屋山余脉,是进山至各景区游玩的首站。
唐代道教盛行,唐玄宗胞妹玉真公主曾在玉阳山修道多年,并于尚书谷修建灵都观,最终安葬于此。五十余年前,人们发掘出玉真公主墓碑。大诗人李商隐彼时也来到玉阳山琼瑶宫修道,与一溪之隔的灵都观中陪同玉真公主修道的宫女宋华阳擦出缠绵火花,却被公主所阻而未能结果,于是写出《碧城三首》,“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晶盘。……”而广为人知的当属山脚旁麻姑庙里的“麻姑”。四川金华一名叫侯真定的女子,自幼崇道,历尽艰辛,来玉阳山拜仙姑玉真公主为师学道。在山坡上种下一片片麻,每日挑水浇麻,人称“麻姑”。“麻姑”学道心诚志坚,虽日日挑水磨烂了双肩,仍坚持不辍,终于感动了上天,神仙授以秘诀,于此流出汩汩清泉,是为“麻姑泉”,并惠泽周围乡邻。人们为了纪念她,在此建庙,故名“麻姑庙”。至今,每年的三月三人们都来此祭拜麻姑。
来到玉阳山脚下,首先看到的即是麻姑庙,该庙坐北朝南,为两进院落。依次为戏楼、梳妆楼、山门,正面为麻姑殿,药王殿和广生殿对列东西,另有祖师殿、财神殿、龙王殿,上绘山水、花鸟等图案。寺庙虽略显狭小、破旧,但不失古朴典雅之美。日月更替中,麻姑泉早已不见了踪影,实为人间憾事。
接下来,我们就要上山了。上山的路径有两条,一条自麻姑庙前拾阶而上,是为南路;另一条则是自麻姑庙旁向北前进,则是北路。南路是人们通常选择,而北路却少有人至。
来济源的三年间,我亦曾多次爬到玉阳山顶,每次都是自南路,即山之南麓向上攀爬,每次都能感受到大山之雄浑、景色之壮美。
自南麓而上,曲曲弯弯,努力攀登多个坡度较陡的台阶,很快你就会大口喘着粗气、感到全身酸软乏力,好在半山腰早已备下长椅,你赶快瘫坐下来,抬眼望望远方,看到远处的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仿佛在进行着一场战斗。身旁树叶在抚慰着你,连小草也在向你招手,于是你顿感身轻气爽。
继续前行,爬过一片树林后,不觉间就行走在平坦的山路上,这时你似乎感觉不到身在高山之上了。这里也热闹起来,来来回回上山和下山的人们汇聚到了这里,有认识的停下相互攀谈起来,孩儿们在这里打闹玩耍。遥望远方,你豁然心胸舒展、心情畅快。看到前方不远处险峻的山峰,自是加快了步伐,很快就来到直如刀削、高耸入云的雄险关隘前。抬头看看数不清的台阶,险而且陡,有些人不由得踟躇辗转着返身下山去了。
而你要深吸一口气,摩拳擦掌,紧抓护栏,踏上一层层陡峭的台阶,手脚并用、匍匐向上。偶有凉凉的水滴滴落在你的头上,感觉很是惬意。你还得时刻注意突兀而出尖利的岩石、斜横头顶上的树干,推开枝枝杈杈。不断碰到爬累了,坐在台阶上满头大汗、大口喘气的驴友,简短交谈后,看着直陡陡数不尽的台阶,你只得再给自己鼓劲,抹下额头、脖颈的汗水,继续向上爬。这时周围的一切都是静静的,你看到的是遍山葱葱绿色,听到的是心跳咚咚之声。
终于,一身汗水淋漓的你迈上最后一层台阶,站在了巍峨的山顶。看着脚下嵯峨的巨石,遥望远处的重重群山,征服者的快感、胜利者的喜悦瞬间激荡在你的心胸。
听人介绍,自北路上玉阳山能感受到南路爬玉阳明显不同的景色和收获,我心痒难捺。在一个晴朗的上午,饱饭后,骑上我那可爱的破旧自行车,驶离城区,绕过曲阳湖,沿济邵公路骑行一段后,弯弯曲曲、高高低低,且气喘吁吁地又来到了玉阳山下停车场。
是景区怎能少了吃的呢,当地老乡早在停车场旁边摆下一个个小摊,有各种各样的吃食在刺激着你的味蕾。有凉皮米皮、有济源炒面、有橡子凉粉、有济源炒鸡、有各种小炒、凉拌野菜、还有矿泉水及各种饮料,也有多种儿童玩具任孩童们挑拣。我每于下山后,要上一个小炒并一份拌野菜,不一会儿,憨厚的老板微笑着端来他的拿手菜。迎着习习的凉风,吃上一口菜再配上一口冰凉的啤酒,那是内外一个得劲儿,最后来一碗济源茄汁面,酒足饭饱后真的“巴适得很”!
我也更喜欢吃当地的橡子凉粉,端上来后,浇上足足的蒜汁,再淋上当地自酿的香酸的柿子醋,绿绿的香菜点缀着晶莹的凉粉,一口下肚,酸酸滑滑的,比我们常吃的绿豆凉粉更多了一种特别的清香,真的很美。听说制作凉粉的橡子粉就是老乡们每年秋后上王屋山上捡拾一个个花生米大小的橡子而后晒干、脱壳、碾磨而成,再制作成凉粉,甚是繁琐、辛苦。
我将自行车停放在麻姑庙山墙外,稍作休整,遥望高高的山峰,向着北方,迈出了坚定的步伐!
从麻姑庙山墙外向北走去,翻过一个小小陡坡,视野忽然开阔,两侧高山间是宽阔的平川。因少有人走,处处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石头,大的有人来高,小的用脚可踢出好远。一条窄窄的小路幽幽向前延伸,崖畔边长满没膝高的郁郁青草,期间有多种说不出名堂的小花,引蜂招蝶,清风吹过沙沙作响。
向前走着,看到路旁有一深沟,更是长满小树、杂草,沟对面似是废弃的窑洞,洞的上方是一块斜坡地,尽是树木蒿草。于是,我拨开眼前的杂草和小树枝,跌跌撞撞来到沟底,竟然有两孔窑洞。窑洞前有两棵楝树,郁郁葱葱,几根粗细不一的枯枝斜叉在门口。窑洞的门面是用青砖砌就,现已经坍塌好多,破败的门框和残缺的窗棂歪歪扭扭支撑着。犹犹豫豫着进入洞内,感觉空间很大,有两人来高,宽有三米多,进深应有四米,凿出的窑顶和墙壁被烟熏得黑黑的,地面厚厚的尘土,有被水泡过的痕迹。细看这窑洞是一前一后两室,这里应是当年主人做饭、活动的“客厅”了。转过像是隔断墙的豁口,里面很暗,借着手机电筒的亮光,看到这里要比外间小一些,在里边的墙壁上凿出几个大小不等的壁龛,应是放置杂物或敬神灵用的吧。地面上一些砖块、木棍混杂在泥土中。再转入旁边的窑洞,也是如此,只不过要小好多,是个单间,窑顶和墙壁没有明显熏烤的痕迹,想是主人堆放农具杂物或者喂养牛羊的地方。
从沟底上来,继续前行。遥想当年,窑洞前的树荫下,慈祥的老人坐在那里或纺绩,或缝补,几个幼童在一旁嬉笑着、打闹着,那场景是多么的温馨呀。但我想不明白,当年主人为何在这逼仄的深沟里凿出窑洞,居住多年,甚至几代人呢。细想能说明白的是,当年这窑洞前应是一条宽阔的沟川,上山下山都比较方便,只是近几十年机械化的大生产,挖山填沟才导致这样的巨变。这从旁边的一大片人工开拓的平整的空旷之野就能看出。唉,真是世事变迁呀!
走着走着,看到几堵高低不一的石墙,并听到“咩、咩”的羊叫声及“叮、当”铃铛声。
走到跟前,这里像是以前的住家,已没了屋顶,仅剩些断壁残垣。转过石墙,“嚯——”,有好多只“古怪精灵”在盯着我这不速之客。往前走了几步,头羊不情愿地给我让开路,有几只羊已低头在啃着青草了。远处山坡上又源源不断赶来好多只,白花花一片中间有几只移动的黑点,也有几只大肚子的,还有好多只小羊羔紧张地跟在妈妈后边,煞是可爱。我也“咩、咩”地和它们打招呼,只是它们对我已没有了兴趣,吃草的吃草,打斗的打斗。“咩咩”“叮当”声不断,真的好热闹。我向四周看了看,侧耳仔细听了听,又用力“欧——,欧——”了几声,等了一会儿,却仍不见放羊的人,听不到一点人的声响,反而那些小可爱们又紧张地竖起耳朵盯着我。看来这儿没有牧羊人,这些小可爱们真的是自由身啊。那这也属实原生态的啦,哈哈。
顺着羊群的来路,很快来到山脚边,这就是玉阳山的北麓了。也是向上曲曲折折的层层台阶,两旁尽是高大的树木,枝叶遮天蔽日,空气也是凉爽的。前方的山坡上有层层叠叠许多怪石,有的似巨蟒,有的似神龟,有的似飞禽,有的似猛兽,有似山门大开,有似卧佛静眠。高低错落,突突兀兀。
再往上来到高高陡直的山峰前,绕过巨石,忽然看到半山腰布下了长长的栈道。幽静山谷间突现的悬浮半空的栈道足以让人心生去意。一根根粗壮的钢管斜插山体,与横插入岩体内的管子紧扣相连,铺上一块块厚厚的木板,即是长长的栈道了。上下起伏,蛇延前行。
我思量再三,慢慢抬起腿缓缓向前落下脚,触到木板的瞬间心里那个颤呀,一会儿抚着山石、一会儿抚着栏杆,哆哆嗦嗦一步一步往前挪,脚下传来木板的“吱呀”声,更增加了恐惧感。往上看,是望不到顶的直峭的高峰;往下看,是看不到底的幽险的深谷。尽管栈道不似吊桥那样颤颤巍巍,但是一个人独自行走其上,那种惶恐无助的感觉还是非常强烈的。沿着山壁,一会儿上,一会儿下,忽而左,忽而右,不知走了多长时间,终于登上了坚实的台阶。
拾级而上,通过两块巨石相夹的一线天,前行,钻过似圆似方的几块大小不等的石头形成的天然拱门,啊!我来到山顶啦!
玉阳山,老乔我又来啦!


作者简介

乔海平,1966年出生于河北,毕业于河北医学院,职业医生,现居郑州。擅长人物、山水绘画,平时喜欢吹奏笛子,文学爱好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