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德祯║铁血军魂铸丰碑

 梅州文学网 2022-05-21 发布于广东

  大埔县三河坝的笔枝尾山过去是个举世瞩目的战场;当年八一南昌起义军令敌胆寒的主阵地,那里有朱德等老一辈的功勋;那里有革命先辈的战绩。从山脚仰首眺望:一座凌空高矗气势雄伟的烈士纪念碑碑高15米,当年第9军军长朱德亲笔题字:“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15个大字金光闪闪;碑座上,刻着当年起义军第25师师长周士第撰写的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的亲笔碑文屹立在巍峨壮观的高山之巅。站在山峰,当年还是草深林茂,那漫山遍野的掩体和堑壕,散落着锈蚀的弹壳和刺刀,默默地展示出95年前的战斗是多么惨烈和悲壮……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起义部队主动撤离南昌,南下广东。目标是“先得潮、汕、海陆丰,建立工农政权,后取广州,再举北伐”。9月18日,部队沿福建的上杭、永定进抵广东大埔县城。9月20日,前委根据敌我态势做出了分兵部署:周恩来、贺龙等率领主力向潮州、汕头进发;第9军副军长朱德、周士第、李硕勋等率领第11军25师和第9军教导团共约3000多人,据守三河坝,掩护主力南下。部队在三河坝笔枝尾山顶及石子案一带挖战壕、筑工事,前沿阵地上架起三挺机关枪,准备迎头痛击来犯的敌人。三天后,国民党钱大钧的二万多兵力从梅县松口沿江而下直扑三河坝。

  10月1日下午战斗正式打响。顿时,枪声震耳,匪军火力向我军阵地持续射击。由于起义军早有准备,隐藏在稠密的松树林中,有时一枪不发,有时找中目标打他一、二枪,敌人不知虚实,不敢冲锋,就这样坚持到晚上。为了虚张声势,消耗敌人的弹药,我军用旧油桶,把鞭炮放进桶里点火引爆,声如机枪,敌人以虚为实,慌乱一团,四处放枪。第二天上午,敌人从松口方向抓来十多条民船,载兵强渡。匪兵在黄员坝下船,在火力掩护下,连续几次发起冲锋。第一次是七条船,船将驶到河中心,起义军守在笔枝山顶的三挺机关枪居高临下,火力集中射击敌船。顷刻间,水花四溅,敌船成了我军的活靶子,钱大钧眼看惨败,恼羞成怒,又调来十条船,向河对岸起义军阵地发起冲锋。起义军采取“半渡而击”以猛烈火力狠狠打击。炮声、枪声、喊杀声交织在一起。终于,打退敌人的进攻,激烈的战斗彼此起伏相持了三昼夜。完成了牵制敌人掩护主力挥师潮汕任务。为保存实力起义军2000余人采取“次第掩护、逐步撤退”的办法,从河腰、百候经双溪于10月5日到饶平茂芝,保留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而担负掩护起义军转移的二十五师七十五团第三营,在营长蔡晴川的带领指挥下,全营官兵坚守阵地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视死如归、气壮山河,全营官兵壮烈牺牲在笔枝尾山上。

  肖克将军曾说:“没有三河坝战役,就没有井冈山会师”。三河坝战役中,以朱德为代表的南昌起义军将士怀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与国民党反动派浴血奋战,所展现出的理想信念、大局意识、战略战术和战斗精神,时至今日仍熠熠生辉,是老区人民群众追忆革命先烈,赓续红色精神,感恩奋进的源泉。

  笔枝尾山丰碑耸,

  三江滔滔气势汹。

  八一起义谱新篇,

  名垂青史千古存。

文章配图来源:作者提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夏鸥;校对:柳馨梦

策划:阿帆;责编:黄健峰;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

延伸阅读

谢德祯║不杀敌寇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谢德祯║人生的亮点支撑

谢德祯║狭路相逢勇者胜

谢德祯║讲好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谢德祯║白鹭翻腾不时飞

谢德祯║大埔县老区:整合红色资源  助推乡村振兴

谢德祯║冬至有感

谢德祯║虎年大吉

谢德祯║《欢度春节》外一首(诗)

谢德祯║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一家三代人的读书故事

作者简介

谢德祯,在大埔县军事机关、县委机关任职长达近30年。(期间:在中央党校进修三年,《行政管理》大专毕业。工作之余笔耕不辍,长期坚持从事新闻报道。受聘于县老促会通讯员,广东省老区《源流》杂志特约记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