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
2022-05-21 | 阅:  转:  |  分享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实施的关键与最终实现途径则是课堂教学,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又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所以,课堂教学设计改革及评价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从目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来看,还存在着与新课程相悖的诸多问题,如:教学目标的设计过于强调对知识的认知;教学过程的设计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没能给学生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过于强调预设、封闭,忽视开放和生成;教学方法的设计倾向于讲授的单一化等等。课堂教学设计中的这些问题无疑会阻碍新课程的实施。因此,如何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及其评价成为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当务之急。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理念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正确的理论指导人类实践活动的有效展开,而错误的理论则阻碍人类实践活动的有效展开。同样,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展开,离不开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论的指导。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的支配下进行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总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理念的支配下进行的。但由于历史的或其他原因,思想政治课教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并不重视教学理论的指导或者受到错误教学理念的支配。在中国特殊的历史年代,政治课教学的成人化、片面政治化、划一化现象十分严重,一方面政治课的社会服务功能被无限夸大,但实际上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真实需要和发展规律又是漠视甚至是危害的,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政治课又忽视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特征、思想品德发展需要和规律,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是一种非学科性的教学,因此,也谈不上重视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政治课教学了。

在“高考是指挥棒”、“一切教学为着考试转”的应试教育背景下,传统的“课程是知识”的教学理念渗透于教学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当然也体现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设计上。在传统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政治课的教学设计思想主要表现为:在知识观上,认为知识是客观的,可以传递给学生的;在学生观上,认为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掌握知识的多少是衡量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准;在教学观上,认为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教学生学的过程。因此,在这种错误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就是研究如何更好地会“教教材”,只停留考虑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的讲解、作业习题的选取和教学过程所安排的逻辑起点上,在这里“好”的标准就是能否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更高的“政治分数”。

随着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很显然,原有的错误的不科学的教学理念已完全不能再用来指导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了。我们必须树立新的科学的课程理念和教学观,让正确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理念成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与传统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政治课教学设计思想相比较,新的政治课教学设计思想主要表现为:在知识观上,认为知识不是纯客观的,是学生与外在环境交互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具有生成性和研究性;在学生观上,认为学生是有生命意识、社会意识、有潜力和独立人格的人;在教学观上,认为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主要是研究教师如何更好地会“用教材”,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这里,“好”的标准就是能否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

(一)突出学为思想,在过程中统筹知识、能力和觉悟的发展

该理念要求思想政治课程根据其性质突出思想性,并依据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正确处理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思想觉悟的关系,从思想道德信仰教育和思想方法教育的高度建构新的教学理念。

所谓学为思想,就是思想政治课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作为指导思想和核心内容,把重点放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上,用这一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去进行学习,指导生活和实践,并在学和用的过程中形成科学信仰,学出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来,使学生实现由学习者到思考者再到信仰者和创造者的转变。

在2004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对课程目标的阐述,其分类目标就分别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展开的。可见,“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思想觉悟的关系”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任务。在思想政治课的三大基本任务中,提高思想觉悟应当处于中心地位,“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任务展开,并为这一中心任务服务。但是突出学为思想并不排斥而且也不能离开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

根据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思想觉悟规律性的内在关系,要有效地培育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能力素质,就必须突出过程性、体验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并在过程中统筹知识、能力和觉悟素质的协调发展。

2012安徽高考语文答案

一(9分)1.C2.B3.A

二(33)4.D5.A6.B

7(10分)(1)老百姓都称道欢舞,认为这是几十年来没有过的事,于是在河边立碑来记下这件事。

(2)即使这样,把许曾裕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其权力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曾裕的)难道比他们少吗?

8(4分)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9(4分)“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夕阳余辉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10(6分)甲:(1)映阶碧草自春色(2)隔叶黄鹂空好音(3)三顾频烦天下计

(4)两朝开济老臣心(5)出师未捷身先死(6)长使英雄泪满襟

乙:(1)君子博学而日参醒乎己(2)羁鸟恋旧林(3)还乡须断肠(4)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濯清涟而不妖(6)落红不是无情物

三(24分)

11.(6分)可以欣赏海上美景,感悟自己的不变与永久可以与暂离的亲友书函沟通,更能感受彼此的深切情谊。可以静静地读书写作,享受文化上与世界相通的乐趣。

12.(4分)紧张、期待兴奋憧憬、坚定执着失望无奈

13.(6分)(1)深化文意,强调青少年需要理性对待理想为后文作铺垫。启发“我”的思考,是后文写“我”的情感变化的铺垫。凸显父亲形象。显示出父亲的理性、睿智和慈爱

14.(8分)交代“我”回忆往事的缘由将往事与现实贯穿起来,展现“我”的成长过程

引发“我”对灯台守的颂扬与羡慕之情,进而表达“我”对为着众生的奉献者的赞美。

(2)示例一“我”放得下。“我”与父亲谈话后,对当灯台守的理想已“禁绝思虑”;海上望见灯塔后,决定不再执着于无法实现的理想。这说明“我”已与往日当灯台守的理想彻底告别。

示例二“我”放不下。海上望见灯塔后,“我”回忆往事,心中产生了理想没有实现的悲哀;文末“我”对灯台守致以无尚的颂扬与羡慕,这都说明了“我”内心其实放不下当灯台守的理想。

示例三“我”理智上放得下,情感上放不下。“我”认识到当灯台守的理想是不现实的;但在海上望见灯塔后,“我”为理想未能实现感到悲哀,这表明年轻时的理想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示例四“我”会慢慢放下。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会更深刻地理解父亲的教导,对理想的认识会逐渐成熟、理性,在今后宽广的人生道路上,用其他方式继续追寻心中“清静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的理想。

四(24分)

15.D16.D17.C



18.(5分)年画是春节时张贴的,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含有吉祥喜庆意义的图画。

19.(5分)示例

“望”最重要即便是“居”窗子起着“望”的重要作用

景色都不相同丰富的审美感受

20.(5分)示例

你好!我想加入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可以吗?

请问协会近期有什么活动?

我想参加,有哪些内容呢?

太好了!我们还打算跟他们联欢呢,你能出个节目吗?

五.(60分)

21.作文(60分)略



献花(0)
+1
(本文系老马和老马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