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大学专访龚鹏程:中国大学当以通识博雅救其弊

 天佑皇漢 2022-05-21 发布于重庆

图片

四川大学文学院近期做了龚鹏程先生的专访。(以下简称川大文学院) 

川大文学院:您认为中国大学里的中华文化典籍学习内容应该包含哪些?

龚鹏程:目前我国大学的学科建置是双轨制的,一部分过去称为“共同科”,现在多称为“通识教育”;另一部分是专业教育。

师资、课时、教育内容、相关资源当然都朝专业上倾斜,所以若逢人问读什么,任何大学生都会答他读的是什么科系。

科系决定了他的专业内容,故若与传统文化无直接关系,例如外语、理工、机械、生物、商贸等,基本就不会再读什么中华文化典籍。

文史哲等科系,虽要读不少文化典籍,但那些都是根据专业需求来读的,跟“大学里应该学习什么中华文化典籍内容”这个题目其实不相干。

带头思考“大学生该学习什么文化典籍”这件事的,以一百年前的美国哈佛大学最有影响。

他们有位老校长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五英尺书架”计划(Five-Foot Book-Shelf)。说大学生若每天用15分钟阅读经典,四年毕业后所读的书就可以摆满一个五英尺长的书架。该校长还亲自选了50卷必读经典,史称“哈佛经典”。

后来这个经典阅读计划不但各大学纷纷仿效,甚至向下延伸到各州中小学。学生不仅逐字逐句阅读经典,更需要通过对整本书进行精读,通过提问、分析、讨论与表达培养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大家都认为这样对青少年人格形成和个性发展才有好处。

仿效之外,更多予以深化、扩大的例子。如芝加哥大学。

芝加哥大学,《美国大学史》介绍说:“该校创立,对美国高等教育整体风貌的塑造,是那个年代任何其他事件都无法企及的,是美国历史上代表时代精神的事件之一。”为什么评价如此高?因为创办人是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

当然不是,是因为它“爱读经典”。

它的专业非常好,迄今已培养出了一百多位诺奖得主,位列世界第三。我国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崔琦等都曾是该校学生。但人家有名,不因专业,而靠通识博雅教育。

从1930年起,芝加哥大学主要就是读经典,大量读。读多少呢?本科生的经典阅读量是:

一年级:读古希腊时代的名著47本

二年级:读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名著32本

三年级:读17-18世纪名著38本

四年级:读19-20世纪名著28本

四年合计145本,内容包括:圣经、历史、哲学、数学、物理、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great books现已增加到900部)

哈哈,如何?我国恐怕没有一个学校可以做到吧?相较之下,我国大学生竟似文盲。

其实,四年大学,读145-900本好书。以我当年的经验看,也还好,尚可悠游岁月,犹不废我我啸歌!以现在的情况看,若说我学术上还有点地位,主要也因当年地基打得宽、扎得深、别人比不了。    

但糟糕的是:如此大量读经典,好处只有像我这样读过的人才知道。可是两岸教育专家、官员、校务行政人员,乃至各级教师,都是在动乱的时代、残缺的教育环境、专业化的社会追求、技术化实用化的学术工作中勉强成长起来的,几乎都没有这种经验。所以一谈起经典阅读、通识博雅,都一肚子不以为然,认为必然排挤专业、保守怀旧、难以创新,而且泛滥无归、贪多嚼不烂……。好处没享受过,缺点倒是想象了一大堆。

结果,大学生自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可谓三输。

大家总不肯注意:本科大读经典的芝加哥大学为什么能在众多学科领域均开创了属于他们的“芝加哥学派”(如芝加哥经济学派、芝加哥社会学派、芝加哥建筑学派、芝加哥气象学派、芝加哥文学和电影批判学派、芝加哥数学分析学派、行为主义政治学、法律经济学等等)?

川大文学院您怎样看待当今大学开设中华文化典籍课程的情况?有哪些特点、优点与不足?(可以所在大学为例,或举一些个人了解的例子)

龚鹏程:我国当今大学的情况,我不知如何措辞,总不能光是骂人吧?所以还是以美国的例子来说好些!

美国名校学生对于大范围的西方经典哲学极其偏爱,柏拉图、霍布斯、马基亚维利、亚里士多德等古典哲学家的著作,均以压倒性优势高居美国高校阅读清单。另有报导称:文学领域, “科幻小说之母”的英国小说家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是各大高校里被提及最多的作品,英国诗人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紧随其后。历史方面,乔治·布朗·汀达尔(George·Brown·Tindall)与大卫·埃默里·施(David·Emory·Shi)合作的《美国叙述史》(America:A Narrative History)位列第一,安妮·穆迪(Anne·Moody)在美国的生活回忆录《在密西西比河长大成人》(Coming of Age in Mississippi)第二。可见美国高校也特别重视美国本国史的阅读。此外,《共产党宣言》是美国历史课上选用的第三大著作,也是社科领域的“老大”。

具体美国各高校阅读综合排名,大致如下:

普林斯顿大学:1.《文明的冲突》塞缪尔·亨廷顿;2.《全球化及其不满》斯蒂格利茨;3.《美国国会行动的逻辑》道格拉斯·阿诺德;4.《财政学》哈维·S.罗森;5.《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约瑟夫·熊彼特;6.《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修昔底德;7.《大外交》亨利·基辛格;8.《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9.《停战》理查德·霍布洛克;10.《冲突中的种族集团》唐纳德·霍罗威茨

哈佛大学:1.《在伯明翰监狱里写的一封信》马丁·路德·金;2.《风格的要素》威廉·斯特伦克;3.《领导大不易》罗纳德·海菲兹;4.《文明的冲突》塞缪尔·亨廷顿;5.《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内曼;6.《君主论》尼可罗·马基亚维利;7.《政策分析入门》伊迪斯·斯托基;8.《正义论》约翰·罗尔斯;9.《公司财务原理》理查德·布雷利;10.《感谢您的忠告》杰·海因里希斯

耶鲁大学:1.《理想国》柏拉图;2.《季度回顾》明尼阿波利斯联邦储备银行;3.《隐身人》拉尔夫·埃里森;4.《奥德赛》荷马;5.《让我们来歌颂那些著名的人》詹姆斯·艾吉;6.《论美国的民主》托克维尔;7.《人类学》弗朗茨·博厄斯;8.《萨帕塔和墨西哥革命》约翰·沃玛克;9.《反政治机器》詹姆斯·福格森;10.《伊利亚特》荷马

哥伦比亚大学:1.《文明的冲突》塞缪尔·亨廷顿;2.《理想国》柏拉图;3.《论自由》约翰·密尔;4.《社会契约论》让-雅克·卢梭;5.《利维坦》托马斯·霍布斯;6.《政治学》亚里士多德;7.《道德形而上学》伊曼努尔·康德;8.《国富论》亚当·斯密;9.《微积分:早期超越》詹姆斯·史都华;10.《文明及其不满》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斯坦福大学:1.《利维坦》托马斯·霍布斯;2.《科学革命的结构》托马斯·库恩;3.《统计自然语言处理基础》克里斯多夫·曼宁;4.《代码:塑造网络空间的法律》劳伦斯·莱斯格;5.《创意写作》华莱士·斯特格纳;6.《理想国》柏拉图;7.《鲁宾逊漂流记》丹尼尔·笛福;8.《弗兰肯斯坦》玛丽·雪莱;9.《理解媒介》马歇尔·麦克卢汉;10.《公共领域反思》南希·弗雷泽

麻省理工学院:1.《利维坦》霍布斯;2.《共产党宣言》马克思;3.《宏观经济学》奥利维尔·布兰查德;4.《君主论》尼可罗·马基亚维利;5.《宏观经济学讲义》奥利维尔·布兰查德;6.《资本论》马克思;7.《风格的要素》威廉·斯特伦克;8.《经济学》保罗·克鲁格曼;9.《日语口语一讲》哈尔茨;10.《季度回顾》明尼阿波利斯联邦储备银行

宾夕法尼亚大学:1.《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2.《艺术写作指南》巴尔内特;3.《黑暗的心》康拉德;4.《合作的进化》罗伯特·艾瑟罗德;5.《理想国》柏拉图;6.《富兰克林自传》本杰明·富兰克林;7.《印第安次大陆的艺术与建筑》哈尔莱;8.《坎特伯雷故事集》杰弗里·乔叟;9.《忏悔录》奥古斯丁;10.《劝导》简·奥斯丁

布朗大学:1.《学习和教学》哈罗德·詹姆斯·谢里丹;2.《赛博公民》克里斯·格雷;3.《技术社会》雅克·埃卢尔;4.《学习中心》罗伯特·布朗;5.《共产党宣言》马克思;6.《透明社会》大卫·布林;7.《美国技术社会史》露丝·施瓦茨·柯旺;8.《启迪》瓦尔特·本雅明;9《拟像》让·鲍德里亚;10《控制革命》詹姆斯·贝尼格

我们若要开设中华文化典籍课程,这些书单都是极可参考的。

川大文学院 您认为当今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算作创新型学术人才?或者说,创新型学术人才应当具备哪些素质?

龚鹏程:创新型学术人才有两类,一是天才。天才不能预料,也无法培养,只能给他自由,静待花开,从而欣赏之。一种是靠积累,渐至于有些新意。这就只能靠广博的阅读来滋补大脑了。当今谁称得上是第一类天才,不知道;再多给点自由,也许就可以看到。

川大文学院您怎样看待直接阅读古代原典对于人才培养的作用与价值?

龚鹏程:前面已经举过例证,人人都想吃仙丹,不必读书,就能成就,哪有这种事?

川大文学院您觉得中华文化典籍学习与培养创新型学术人才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学习中华文化典籍对于创新型学术人才的培养是重要的吗?

龚鹏程:是呀,否则无土之木、无源之水,如何生长物类?

川大文学院在学术研究的的角度,您认为如何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寻学术创新点?

龚鹏程:温故则知新,若为新而新,却是缘木而求鱼。

川大文学院您对于大学开设中华文化典籍课的有何建议?

龚鹏程:前面已说了。若要补充,则一不要媚俗,读节本、选本、白话译本、现代解释本。二,经史子集,尽量开得全些。大学若还不看这些好书、重要的书,将来还有什么时候看呢?

川大文学院您对希望成长为像您一样的学术人才的青年学者们有哪些建议?

龚鹏程:我不稀罕成为学术人才,学术人才多迂于理、拙于事、困于学、澹于情,所以要以通识博雅救其弊。本文一开头就从通识教育讲起,即是这个缘故。许多人以为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其实读书最终极的目标正是成为通人、雅人。通人不蔽,雅人则有深致,非学术工人可比。

图片

图片龚鹏程

龚鹏程,1956年生于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博士,当代著名学者和思想家。著作已出版一百五十多本。

办有大学、出版社、杂志社、书院等,并规划城市建设、主题园区等多处。讲学于世界各地。并在北京、上海、杭州、台北、巴黎、日本、澳门等地举办过书法展。现为美国龚鹏程基金会主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