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香囊的前世今生 佩戴香囊,既是一种民俗,又是一种预防瘟疫的方法。中医自古有「治未病」的思想,佩戴中草药香囊源自中医里的“衣冠疗法”。 中医讲,将药物通过穿戴的衣服、鞋袜、戴的帽子等饰物带在身上,通过皮肤和呼吸系统吸收,从而发挥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唐代孙思邈在其《千金要方》中记载,佩戴香囊可以「避疫气,令人不染」。 其实香囊一开始并不叫“香囊”,而叫“容臭(xiu)”,最初由佩囊演变而来。我国佩戴香囊的历史悠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发现把带有芳香气味的草带在身上,可以使心情愉悦。屈原在《离骚》中描述:“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其中的“江篱”、“辟芷”和“秋兰”均为香草,“以为佩”就是带在身上之一。 后来,到了汉代,《中藏经》中已经有较多关于香囊治疗的经验描述,如用绛囊盛安息香末防治传尸、时气、瘴疟等。 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香囊发展到鼎盛时期,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用麝香制作香囊佩戴,以治疗噩梦纷纭之症;吴尚先的《理瀹骈文》记载了多张香佩法方子,一些药堂制作专门香佩出售,以防治疾病。 中药香囊有悠久历史,“老外涂香水,中国人挂香囊”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古人用来辟邪防病,是中华传统中的一大特色。 到了现代,中药香囊在预防新冠疫情中发挥重大作用,凸显了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人们对新冠肺炎的自身免疫能力。 我科根据渭南市下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预防方案》制作的中药防疫香囊在国医节时为一线抗疫人员、学校师生发放。 此外,除了中药防疫香囊之外,常见的还有驱蚊健脾、安神助眠、提神醒脑等多种类型香囊。 小小香囊,愉悦芳香,传达中国香文化。 ![]() ![]() 编辑:李怡昕 审核:程 医 ![]() 免责申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