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许兆松:滕海清旅长二三事

 兰州家长 2022-05-22 发布于甘肃
文章图片1

滕海清

滕海清(1909.2.4~1997.10.26),安徽金寨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四方面军11师33团班长、副连长、连长,师30团特务连政治指导员、1营政委、营长,10师28团政委,八路军129师385旅教导大队大队长,任新四军游击队支队2大队政委,后兼大队长,新四军游击支队2团团长,新四军6支队1团团长,八路军第4纵队5旅旅长,新四军4师11旅旅长、9旅旅长,山东野战军2纵9旅旅长,华东野战军2纵6师师长兼政委,13纵副司令员,华东野战军2纵司令员。

1949年2月任第21军军长。1951年入南京高等军事学院学习后留校任高级干部系副主任、系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任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校长。1961年后历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内蒙古军区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7年10月26日在北京病逝。

滕海清旅长二三事

文/许兆松

我原在新四军第四师十二旅工作,1941年夏,调到第十一旅司令部工作,从这时起,在滕海清旅长身边工作4年。他细致扎实的工作作风,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在十一旅有口皆碑。对我的影响和教育很深。50多年后回忆起来,他的工作、生活作风的若干方面仍历历在目。

首先,滕海清旅长军政工作“一肩挑”,全旅工作井然有序。有一段时间,孔石泉政委调任第四师政治部副主任,张太生副旅长兼任三十一团团长、政委,不住旅部,参谋长、政治部主任也暂缺,日常军、政工作都是他负责。尤其是1942年6月,执行中共中央“精兵简政”政策,十一旅所辖三十一、三十二团团部暂时撤销,两团4个步兵营由旅部直接指挥,旅首长和机关的精力,需更多的倾注到营、连工作上。4个营还经常分散活动,只要无重要敌情变动,他常带机关干部深入连队检查帮助,遇到日伪军的“扫荡”或顽军的进攻,滕旅长的工作负担就更大了。

全旅的工作千头万绪,他着重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重要指示的贯彻执行。对军、政工作中的原则问题,他总是及时提出明确的要求,一抓到底,抓住不放。

滕旅长很注意发挥机关人员的作用。“精兵简政”后,机关裁并,机关工作人员相应减少,在滕旅长的领导下,大家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很注意业务学习,改进工作方法,滕旅长的工作意图,能很快成为机关人员的实际行动。

有时,某个营有重要战斗任务,或者两个营配合作战,一般情况下,他总是要作战股长罗杰同志前去指挥。但与兄弟部队配合作战,他就亲自前往指挥。侦察股长方学同志,常常奉命率领旅侦察队在津浦铁路沿线活动,掌握敌军动态,捕捉敌伪人员,了解敌人内部情况,及时报告滕旅长。侦察队有时也袭扰敌人据点,破坏铁路设施,阻碍铁路正常运输。

旅政治部较长时间无主任、副主任,滕旅长就要组织科科长洪流负责日常工作,遇有重大问题,他再亲自主持处理。这样,政治部的工作能井井有序地进行。如常派敌军工作干事通过关系,深入日伪据点,积极进行瓦解敌军的工作,曾策动津浦线上一个据点的伪军大队长率部起义。

滕旅长还重视发挥营一级的领导作用,要求各营领导干部,在暂时没有团部的情况下,发扬独立自主的工作精神,除重大问题及时报告、请示外,日常问题要大胆处理。即使单独外出活动的营,旅部也仅提出战斗和工作中的原则要求,具体行动方案由营自行决定。

滕旅长有很好的民主作风。对有缺点错误的干部批评严肃,但允许干部申述自己的意见。对干部体贴关怀,干部有了困难,尽量给予合理的解决。他这种对干部严格而不粗暴,深入机关、平易近人的作风,深受广大干部的爱戴与尊重,使得全旅各级干部团结一致,亲密无间。

正因为这样,十一旅在只有他一位首长的一年多时间中,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卓有成效地进行,不断地取得对敌作战的胜利,部队军政素质有着很大的提高,本旅负责作战的4个县也有了新的巩固与扩大。

第二,滕旅长出身贫苦,曾当过窑工。1929年受当地农民运动的影响参加了红军游击队,1930年转入红十五军。入伍后,接受与发扬了人民军队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当了旅长后,在生活上仍能勤俭节约,不搞特殊化,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教育部队。他作为我军高级干部,始终同全旅指战员同甘共苦。尽管组织上规定了他可以享受略高的伙食标准,但他坚持与机关干部、战士一起吃大锅饭。为此,管理人员有时受到机关干部的批评后,稍微给他加一点炒青菜,也要受到他的劝止。

在服装上,部队发什么军装,他就穿什么军装,本来允许他量体裁衣,他也不愿这样做。

1941年,我国抗战逐渐进入最困难的时期,加上部队刚从豫皖苏边区完成反顽斗争任务,奉命转进津浦路东,根据地尚待巩固、扩大,部队经费与供应一时产生了很大的困难。粮食定量有所减少,常常每天吃一、二顿稀饭。这一年冬季,确定旅机关不发新棉衣,一律穿发下的旧棉衣。滕旅长棉裤的膝盖上破3个大洞,他就用一块旧布补起来穿,不计较棉衣的破旧。他这种发什么,穿什么的作风,赢得了全旅指战员与驻地人民群众的一致赞扬。洪泽湖东边朱坝镇的群众说:“新四军的旅长还穿破衣服,这同国民党军队和伪军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第三,滕旅长能以普通党员的身份过组织生活。1942年至1943年,他编在我们侦察、通信股党小组过组织生活,我是党的小组长。这两年中,只要他在旅部,没有哪一次他得到通知而不参加组织生活的,从不无故不到会。不管住地多么分散,距离多么远,他接到通知后,准能按时到会。不论党小组会,还是支部大会,他常常能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们小组与旅司令部支部的同志们,对于滕海清同志的这种牢固的组织观念都很钦佩,也深受教育。

第四,滕旅长家中穷,参加红军前无钱上学。参军后,利用行军、战斗空隙,边工作,边学习文化,具备了一定的文化水平。1941年夏,部队转进淮北津浦路东后,环境相对稳定,第四师彭雪枫师长和邓子恢政委,号召各级领导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提高文化水平。滕旅长率先响应,身体力行。

1943年3月,他率部参加山子头自卫反击战的行军途中,还在马背上阅读《东周列国志》。新四军军部出版的《军政杂志》,滕旅长让我帮助他装订起来,反复阅读。有些上级的重要指示或报告提纲,他也让我帮助他抄在小本子上,一有空就翻开看看。

那几年,滕旅长文化水平、政治理论水平都提高得很快。1942年,旅部驻泗南县郑集时,他经常给全旅连以上干部作报告,有时讲时事政策;有时讲整风问题;还有时讲哲学常识。干部们在听了报告,提高了认识水平后深有感触地说:“滕旅长刻苦自学,也间接地提高了我们的文化、政治水平。”

从滕海清旅长的优良作风上,使我们认识到一个革命干部,尤其是一个党的高级干部,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的重要性。实践证明,生活上不干净,政治上必然不干净。廉洁奉公,是检验一个干部好坏的试金石;是否廉洁,也是一个干部的心灵写照。社会上的腐败现象之所以屡反屡犯,就是有些负责干部不能奉公守法,廉洁自律。要根除社会上的腐败行为,最根本的是加强干部的革命理论教育,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自觉地做到克己奉公,廉洁自律,在任何情况下,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编发:拂晓哨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