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初,香港是遠東黃金走私的中心。但隨著新加坡的迅速成功,構成了對它的威脅,使它黯然失色。 香港市場一直是相當神秘的,因為一直以來,對新提煉的黃金來說,這裏根本沒有合法市場。作為英鎊區的香港,對黃金的進口實行了嚴格控制,因此,可以說明,香港的全部黃金始終處於流通狀態。這裏的黃金控制在兩家大走私商的手中,這兩大走私商一個在倫敦,一個在澳大利亞,走私黃金經香港機場踏上香港這塊土地,這只能叫做過境黃金。由裝甲車把走私運進香港的黃金運到九龍港的倉庫,然後再把黃金轉移到珠江彼岸的澳門。 澳門扮演重要角色 從香港運到澳門的黃金,一部份是由乘坐水翼艇的遊客帶過珠江來的,另一部份是由載著蝦米、竹筍和大米的來往如梭的帆船送過來的。黃金一到澳門,便以每根金條重四百盎司的形式,消失在阿爾梅達利貝羅林蔭大道的宋洪兌換公司的昏暗在房間裏,並且從此再也不會公開露面。澳門承認進口了大批黃金,同時又堅決否認把這些黃金轉而出口了,原因是:「澳門有這麼多的牙科醫生,多得簡直令人費解。」事實上,不是牙科醫生在工作中用了如此大量的黃金,而是金銀匠把每根重四百盎司的不便攜帶的金條,熔煉成了便於攜帶的一兩或五兩重的小金條。 澳門提供的這個便利的避難所,一直在一個所謂「王洪恩公司」的控制下。實際上,這是一個由一些甚有名氣的華籍商人組成的財團。從香港和澳門的銀行,到那裏的自來水公司都有他們的股份。這家公司同葡萄牙當局簽訂了一系列為期兩年的協定,這些協定授予他們進行黃金貿易的專利作為交換條件,他的財團保證每年繳納一百五十萬美元作為黃金通過這一的過境稅,另外還要捐款七千四百美元給地方社會救濟管理處。雖然黃金首先運到澳門,但很快就又轉到香港六大走私商手中,繼而散發到二百家銀行和黃金兌換商手裏,最後,再運往遠東各地。 日本是主要傾銷市場 從一九五O到一九六四年,遠東黃金市場最好的買主是印度。但是,自一九六四年,杜拜的非法貿易日益興旺,走私商們不得不把它的黃金轉向其他地方,於是,日本成了最理想的銷售市場,那裏的黃金價格每盎司至少比一般價格高十七至十八美元。大部分黃金從空中、海上運往日本,一部份生意,是台灣和南韓做的。 但日本的警察局和海關發揮了自己的作用,他們有發現走私者蛛絲馬跡的神奇本領。日本警察局和海關打了幾場漂亮仗。一九六七年一年中,他們就在日本黑市上繳獲了三千三百三十九公斤黃金,時值六百五十萬美元。假設這些黃金是非法黃金貿易的百分之十,那麼,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這一年非法運進日本的黃金至少價值六千萬美元。第二年春天,日本海關成功地撒了有史以來最漂亮的一網:在黑市上查獲了五百六十根一公斤重的金條,市值超過一百萬美元。此時,日本的前景已不大樂觀。當然還可以往台灣、南韓、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地來購買黃金,但數量則遠不及日本了。 實際上,七十年代是黃金走私的艱難時期。一九七二和一九七三兩年,從印度到摩洛哥,從印度尼西亞到阿根廷,世界各地所有走私黃金市場都不能迅速適應黃金價格的巨大波動。一九七二年,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的收成非常糟糕,以至於農場主不得不拋售他們手中的黃金,而不是購進黃金。在中東人們甚至把黃金從敘利亞、約旦等國家走私到貝魯特,然後再從貝魯特轉運到歐洲,這與四分之一世紀以來所發生的事情恰恰相反。摩洛哥多少年來都是通過走私從日內瓦、巴黎或馬賽搞黃金的,一九七三年,該國龐大的市場不得不拋出黃金以回籠貨幣。除此之外,國際航線安全措施的改進,使那些在夾克下面藏黃金的送貨員面臨著更大的危險。 黃金走私者面臨的問題,一直是如何尋找新的市場,如何避開高度警惕的監控。但只要限制或禁止黃金的買賣,只要國際上倫敦或蘇黎世的金價與某國或某地不同,就必定會有走私,因為差價就是走私者的利潤。非法黃金商們無論暫時遇到多少困難,只要有巨額利潤可圖,黃金走私就將繼續存在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