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话孟津:周武王的阅兵场,王摩诘的望乡台!

 老黄说史 2022-05-22 发布于河南

王维的劫后余生: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王维的孟津情: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引语

停车未渡立沙头,历代豪华逐水流。

天命人心归有德,不须期约会诸侯。

这是明代学者张瑄的一首记游诗,描写的是过孟津的所见所感。面对黄河古津的绵绵逝水,作者想到的却是如水而逝的历史英雄,只要当世有德,就不必处心积虑地到此会盟天下诸侯、大动干戈了。

周武王与孟津

喜爱历史的朋友,一提起孟津,大多会想起她在历史上的第一次精彩亮相——“八百诸侯会孟津”。

“八百诸侯会孟津”的主角,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武王姬发。“八百诸侯会孟津”是我国历史上比较早的规模较大的阅兵之一。阅兵作为传统的军事仪式,以田猎为最初方式发展演变至今。

商朝末期,商王帝辛(纣王)的统治日渐不得人心,商王朝已呈江河日下之颓势,而地处西陲的小属国周,在周文王姬昌的苦心经营下,国力逐渐强大。文王逝世时,天下三分已得其二。

文王的继任者,是其嫡次子姬发,是为周武王。武王即位后,以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积极谋划“兴周灭商”。当姬发积极筹划灭商的时候,刚愎自用的商王帝辛却不以为意,依然倾举国之力向东南用兵(商的势力延伸到了东海和长江流域),以至京畿空虚。

虽然如此,武王仍然不敢轻举妄动,因为,他不知道天下人的选择。为了检验自己的号召力, 姬发决定举行一次大规模军事演习,试探各诸侯国的态度和商王纣的反应。  

约前1048年,姬发率大军由镐京(今陕西长安)出发,直奔商朝的国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大军抵达黄河南岸的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时,已有800诸侯闻讯赶来助战。

周武王因而在孟津举行了大规模的阅兵仪式,史称“孟津观兵”“孟津会盟”。孟津因其地为周武王会盟天下诸侯的黄河古渡口(津),所以又称“盟津”。

“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史记·周本纪》)   

形势一片大好,助战的诸侯纷纷力劝武王向朝歌进军。但是,姬发发现,这次的孟津之会,几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并没有前来,现在向朝歌进军,条件还不成熟。于是,在大军渡过黄河后,又下令全军返回。

“周师渡盟津而还。”(《竹书纪年》卷上)

“孟津观兵”是一次“诸侯所由用命”的重要会盟,从此,众多诸侯都听从周武王的指挥,灭商已有充分把握。孟津会盟,其实就是周武王灭商前的一次大试探与总预演。

果然,短短的两年后,周武王就率领天下诸侯,向昏聩的商纣王发起总攻。帝辛只能驱赶奴隶仓促应战,结果,商军毫无斗志,纷纷阵前倒戈,一战而溃,帝辛自杀,商亡周立。

王维与孟津 

喜欢文学的朋友,对于孟津的了解,一定少不了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指引”。

王维与孟津结缘,是源于一场灾难,一场影响大唐历史进程的大灾难——安史之乱。

王维是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唐玄宗开元年间的进士,获授予为太乐丞,后来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吏部郎中、给事中。

这种按部就班的日子,直到安史之乱的爆发,被彻底打破。 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 ,安禄山叛军陷潼关,守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

皇帝跑了,时为给事中的王维却未能逃过叛军的围追——成为安禄山的俘虏。

王维被俘后,为了不为安禄山所用,他曾吃药取痢,将自己弄成一个病人,以逃避纠缠。虽然如此,因为王维的诗名太大,安禄山不想放过他这位“宣传品”,派人将他接到洛阳,强行委任他为给事中。

至德二载(757年)秋,唐军相继收复长安、洛阳,王维与其他曾任伪职的官员,均被逮捕收监,随后押到长安接受皇帝的审判。

这些投靠安贼的“叛官”,按律当死,王维却侥幸逃脱不死。原因有二。

其一,因为王维被俘时,为表对唐王朝的思念之情,曾作《凝碧池》以抒发亡国之痛,这点可以证明王维之“叛”只是身不由己,罪不当死。

其二,是得益于弟弟的舍身相救。原来,王维的弟弟,时为刑部侍郎的王缙平叛有功,为了救哥哥,他自请削籍为兄赎罪。结果,王维得到宽大处理,公职保留,降级使用,由给事中降为太子中允。

王维名为太子中允,因为是戴罪之身,并无多少实际工作要做,所以,他选择了归隐乡间,这个隐居之地,就是洛阳左近的孟津。

王维在孟津隐居多年,留下了许多优秀诗作,常常为后人所称颂的《杂诗三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家住孟津河

《杂诗三首》是王维隐居孟津时的感怀之作,是以江南乐府民歌风格所创作的一组五言绝句,其诗曰:

其一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其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其三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相比较而言,这三首诗中,第二首的名气更大,也常为后人所引用。第二首诗的主题是“问来人”:你刚从故乡回来,故乡的事你肯定清楚。我只想问问你,你来的时候有没有看到,我家窗前的梅花是否已经开放?

诗人看似是在“问梅”,其实是在“问家”,问家里的一切,表现的是对于家乡的断肠之思。“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其实,身处异乡的游子,即使不是佳节,思乡与思亲之情,也比酒浓。

其实,第二首的“问梅”,是前一首诗意的自然承接。“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寄书”。

诗人寄居孟津,占了水路交通之便。虽然地处北方,但是,常常能见到故乡的船往返其间,见有家乡来船,遂生成寄书之念。一句“寄书家中否”的问句表达,是自己问自己:寄过了没有?寄过了,似乎又没有寄。

这种想寄又不敢寄,寄了又怕没有回音的复杂心态,表现的正是诗人久居他乡,怀念故土,怀归不得而生乡愁,以至连自己是否寄过家书,都记不得了的沉重心情。

第三首由第一首的“寄书”、第二首的“问梅”递进而来,书寄过了,梅问过了,终于接到家乡的来信:家乡的梅花开了,鸟儿又叫醒了春天,无边春草即将蔓上台阶,可是,却又害怕它们绿得太快……时光如水而逝,可是,我们却相隔两地,相思不得相见。

王维的这组诗,还有另一种解读,那就是借一位留守家中的少妇之口,表达对漂泊在外的夫君思念之情。家住孟津河边的妻子,看着孟津河中每日往来的船只,期待着夫君的归来。尽管诗中的抒情主体不是王维本人,但是,从这种委婉的表达中,也能感受到作者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

结语

孟津,虽然傍依东都,但是,离都城长安却山水相隔,对于王维来说,被边缘化的尴尬,是一种隐隐的痛。 

但是,远离纷争闹市,未必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于是,王维躲进孟津,疗伤、静思,有被遗忘的落寞,更有被抚慰的感动。

孟津亦有幸,催发了王维的勃勃诗兴,才给孟津留下缕缕不散的诗魂。

(图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