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庆龄受邀开国大典,迟迟不动身还提出3个条件,毛主席如何答复

 夕阳红老来少啦 2022-05-22 发布于辽宁

1949年10月1日,这是新中国成立的日子,开国大典热闹非凡,无数为了新中国鞠躬尽瘁的前辈聚集在这场盛会上,宋庆龄也来到了开国大典的现场。

确定开国大典受邀人员名单的时候,毛主席特意提出,一定要把宋庆龄请来,主席原话是:“如果我们的建国没有庆龄先生出席,不要说我们对自己没办法交代,在国际上和国内的民主党派都是件无法解释的大事。”

革命前辈

可见,宋庆龄的出席是意义非凡的。谈起宋庆龄,人们最先想到的标签是“孙中山先生的遗孀”,其实即便抛开这个标签,她同样是可敬的巾帼英雄。宋庆龄出身名门,是赫赫有名的“宋氏三姐妹”中的二姐,虽然是姐妹,可是宋庆龄却选择了一条和姐姐妹妹全然不同的道路。

家国为重,自身为轻,从学生时代,宋庆龄就拥有博大的格局,面对沉沦的国家,她愿意振臂一呼。与孙中山先生的相爱,可以说是两个伟人的惺惺相惜。吸引宋庆龄的是孙中山先生心中长存的理想,即建设一个民主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建立一个没有黑暗和压迫的国家,怀着这样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理想决心,孙中山先生走上了一条充满风雨的路。

而宋庆龄同样走在这条革命之路上,每一个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段路走得很不顺利,其中交织着新旧冲突,利益之争,党派之分,可是总要有人不畏艰难地走下去。孙中山先生没能看到理想实现便离开人世,但是他为中国留下了不灭的希望。在他离去之后,无数人会接过他的旗帜。

人们评价宋庆龄是孙中山的伴侣、追随者,更是继承人,在孙中山先生故去之后,宋庆龄依然坚守着他们共同的理想,坚定地维护着民主革命的成功,维护两党合作的关系,并一直同我党保持着深厚的友谊。蒋家王朝被推翻之后,宋庆龄欣慰地说:“他们的失败在我意料之中,中国需要代表人民,爱护人民的政府。”

犹豫不决

回首半生,宋庆龄已经将自己的全部献给了人民解放大业,她是一位应当载入史册的伟大女性,因此邀请宋庆龄女士出席开国大典是必须的。不过宋庆龄接到邀请信之后,却有些犹豫,新中国成立,宋庆龄心中是快慰的,但是她虽然亲近我党,可毕竟是国民党的元老,两党之间关系微妙,宋庆龄的身份相当敏感。二来北平是孙中山先生身故之地,宋庆龄自从孙中山去世之后,便不愿再去北平,生怕勾起伤心事。

再说,当时全国情况未定,宋庆龄还有可能在途中遭遇危险,台湾的老蒋时刻让特务盯着宋庆龄的动静,甚至还表示如果宋庆龄启程北上,就立刻将她劫持。连总理都说过,如果宋庆龄动身,一定要保证安全,要是保证不了,那宁愿不来。考虑到这些问题,宋庆龄便婉拒了主席的邀请。

看到宋庆龄犹豫,毛主席决定派专人去邀请,我方派出的邀请人是邓颖超和廖梦醒,邓大姐到了上海,见到了宋庆龄,邓颖超先是说了宋庆龄出席开国大典的重大意义,又表示此去党中央极其重视,绝对不会出岔子。长谈一番之后,邓颖超又拿出来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笔邀请函,希望宋庆龄能够重新考虑一下前往北平的事情。看到如此热情诚挚的邀约,宋庆龄终于点了头。

不过宋庆龄还是没有立即动身,考虑到自己到达北平之后的各种事项,她又提出三个条件,答应了这三个条件,宋庆龄才能做出动身的决定。

第一是不办接待会,以免铺张浪费,惊扰民众,第二,宋庆龄到北平之后,想要探望张治中将军,这位将军是辛亥革命的元老,也是缔造新中国的功臣。第三,宋庆龄希望自己秘密北上,不用任何人来接,也不必通知别人。

开国盛事

前两个条件都好办,可是第三条却让主席和总理颇为纠结,宋庆龄的本意是尽量低调,为的也是大家好,可是宋庆龄身份不同,既是革命元老也是国母,如果连个迎接的人员都没有,那实在过于简陋了,虽然宋庆龄本意是好的,但是若引起了其他人的误解,那岂不是让两边都犯难吗?

不过,要是直接拒绝,怕是又让宋庆龄心中不安,主席和总理商量的一番之后,决定还是让宋庆龄自己做主,党组织拟了一封信,附上了一张名单,主席和总理又去信说前两个条件不成问题,只是为了保证安全,更考虑到社会影响,还是应该派几个人去接,至于派几个人,派谁去,名单附上,请宋庆龄自己选择。

接到信件的宋庆龄十分动容,她明白这是主席和总理的一番用心,其实宋庆龄提出这样三个条件,并非无理取闹,而是为了大局着想,如今看到信中恳切的言辞,宋庆龄觉得主席考虑的比自己更加周全。于是宋庆龄又回信给主席,表示自己立即动身,至于到了北平之后的事项,就由新中国政府安排,怎样对国家最好,就怎样安排。

就这样,在1949年8月,宋庆龄终于坐上火车来到了北平,为了保证她的安全,周总理亲自在沿途安排了大量的警卫人员严防死守。为了表示对老朋友的欢迎,主席和总理亲自来到站台迎接这位姗姗来迟的嘉宾。9月份,政协会议在北京召开,宋庆龄当选为新中国的副主席,10月1日,宋庆龄站上了天安门城楼,见证了新的历史。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是孙中山先生留下的遗言,在孙中山先生故去多年之后,宋庆龄作为他的伴侣和知己看到了革命成功的盛况,革命之火从未熄灭,开国大典是胜利的凯歌,也是对逝者的告慰,而伟大的革命从不停止,前辈开天辟地,后人继续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