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关系论(二):权利边界与父母责任

 老庄友华 2022-05-22 发布于海南

权利边界父母责任

——家庭关系论(二)
文/老庄友华

01

人生最诚挚的爱、最强烈的快乐,大都可以追根溯源到生儿育女的基本需求。正是这种根植于遗传深处的天性,保障了人类的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很多父母爱儿女,都是可以胜过爱自己的。在传统家庭中,儿女不仅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更要承载家族寄托于未来的太多、太沉重的期盼,诸如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现代的许多家长,仍旧满怀望子成龙的梦想,为此从不吝惜倾注热情、付出代价。全职为儿女陪读,大概要算很中式的一种特色。不少母亲还在中年,正处于人生的巅峰期,就决然抛开正常的家庭、生活和工作,住进某个陌生城市的出租屋,全身心地服务于儿女的学业。

对此,俺是有点疑惑:学子成才是不是一定要靠家长陪读?还有,如果陪读果真大有好处、很有必要。那么这些子女成年以后,是不是很有必要再去陪读下一代,要不要一代代延续下去,直至此“陪”绵绵无绝期?

当然,为了孩子成长,父母必须付出时间、精力等各种代价,问题在于,凡事都要有度。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就可能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会影响到父母的生活质量。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孩子“成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和父母的分离。”许多家长不明白这种道理,只顾着爱子心切,习惯于替孩子做主。不知道越界的干涉、过度的严格,将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压力、困扰以至逆反心理,结果只能障碍孩子的健康成长。网上有些文章,标题就很犀利:《科学家证实:中国父母的付出,其实99%都没用》,《中国式父母,正在用付出毁掉下一代》……

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亲所能给於孩子最可怕的礼物。”显然,培养儿女并不是人生的唯一内容。每代人每个人,也还要有自己的生活事业、爱情友情、兴趣乐趣……如果每代人都只是辛苦地为儿女活着,每个人都不能好好地为自己而活,是不是将会走入生活的误区,失去人生应有的丰富多彩?

02

传统文化的基因,现实社会的环境,驱动着国人纷纷追捧“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不知有多少人真想过:并非人人都是读书的材料。

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基因系统,对于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影响,可能是决定性的。孔圣人就曾将人分作四等: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后学、困而不学。还指出第四类“民斯为下矣”。老夫子倡导有教无类,仍不免感叹“朽木不可雕”,并且有句很决绝的名言:“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幸好,成功不是唯有读书一条路。刘项原来不读书,照样功盖千古。学霸与神童,成功的比例不能算高,各个行业的标杆人物,很多都不是出自名校和高学历。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表现也在不同的方面,生活业已反复证明:条条大路通罗马。

而且,成功不等于幸福。竞争胜利者,不一定就能生活幸福,就有好家庭、好身体、好心情。何况竞技场上,永远是追逐者众,成功者寡,大多数人都只能平淡平庸地混日子。有人感叹:父母为孩子成功拼尽了全力,孩子未来成功与否还不确定,爹妈当下的痛苦却是实锤的。

人生最值得追求的,应当还是快乐幸福。一个和睦的家庭,一份平实的日子,做点自己爱做的事情,未尝不算一种幸福人生。很多年前,我记住了一位未来学家的说法:人人都望子成龙,但没有人可以证明,聪明比愚笨更加幸福。

父母也有认知局限,要是替儿女规划人生,就不单是越界干预,并且很可能文不对题。父母应该做的,除了让孩子接受尽可能好的学校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洛克菲勒说过:能带给孩子一生幸福的不是金钱,而是完整的人格、强大的内心和良好的生活习性。

现代版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母少点要求,多点无为而治:不必强求儿女成龙成凤,别想着儿女的成功,可以填充自己的梦想与虚荣。不要指望儿女对家庭作什么贡献,比如“养儿防老”之类的反哺回报……

降低对儿女的要求,既是放过孩子,也是放过自己。失望原本就关联着希望,有位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的“快乐方程式”如是说:人的欲望越大,快乐就越小。

03

父母无所顾忌的爱子心切,如果延续到儿女成年,就会成为认知的误区、行为的越界,就将产生困扰家庭生活的代际矛盾。

我们人际关系的边界不清,应该与不了解自由的理念有关。传统主流文化对个人权利义务,鲜有现代意义上的定位。倒是上不了宏头纹件的少数民谚,如“亲兄弟明算账”“先小人后君子”之类,还算含有些规则意识、契约精神。

个人自由的前提,就包括权利边界明晰。如果人际关系模糊、纠缠成一篓螃蟹,没有人可能得到自由。个人自由的边界,在于不能妨碍、干预他人的自由。只有人人都能自律、遵守规则、尊重他人权利,每个人才能真正地享有自由。

父母与儿女之间,当然不同于普通的人际关系。但无论多么紧密的关系,也还是存在自我权利的边界、现代文明的底线。儿女并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每个成年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情感和思想。父母并不存在无限的权力,也要尊重儿女的独立人格、自主选择。

当然,对于儿女婚恋、工作方面的大事,长辈也有责任说清看法,表明意见。但听或不听,那是儿女的权力。父母如果热心过头、甚至强行介入,也就超过了自身权力的边界,干预了属于儿女的自由。

此外,父母的知识和经验,虽然有用但也有局限,而且有些可能已和时代脱节,不一定就比晚辈更正确更高明。记得有本书上说过:两千多年前,尊长们就曾感叹青年堕落、世风日下。结果呢,当然是世界照样发展进步。

随着老迈的日益逼近,作为父母,要明白自己的体能与智力,都处于下降通道,需要大幅调整心态,不要再惦记着当家做主了。作为长辈,要知道人老忌话多,爱唠叨好管事之类,不管有理无理,都是老来讨人嫌的根源。

纪伯伦有一首诗《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或许可以看作对两代人的一种划界: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04

不少老人在儿女成年之后,仍然乐意将无限责任承担到底。

为了帮助儿女到更好的地点、买更高级的房子,有些父母不惜卖掉自己的住所,老两口蜗居到陈旧窄小的陋室。有些父母退休之后,自愿全身心投入,为儿女去做全职保姆,让自己几乎失去了自由支配的时间……这样的父母,真实而大量地存在于生活中,为儿女奉献之于他们,似乎不止是理所当然,简直就乐在其中。这样的精神,着实令人感佩!

不过换个角度,却也不是没有疑问:人生到了老年阶段,是否应该继续以儿孙为重心,不惜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受助的年轻人,是否应该比施助的老人享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大概,父母对儿女的付出,也不应当是无限的,责任也和权利一样,都要有适当的边界。

那么底线何在?父母竭尽所能,让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健康快乐地长大成人,是不是父母抚养责任的边界?父母对成年儿女的生活困难予以帮助,保障其正常的生活需求,算不算父母关爱儿女的底线?

当然,父母不是只能坚守底线,完全可以超越责任的边界,给予儿女更多关爱,直至大爱无疆。而且,人人都可以对亲情无私奉献,并当作不容推辞的责任,不能缺少的德行,在关爱子女、赡养老人以至救急解难方面,不仅尽心尽力,还不带居高临下的傲慢、期待回报的企图心……

但是,现代人都该明白:责任与道德的高标准,只能要求自己,不可勉强他人。父母对成年儿女继续帮助,就不是责任义务,而是关爱奉献。分不清责任与奉献、“应该”与“愿意”之间的截然不同,正是许多代际矛盾的根源。那些为钱财逼迫、伤害父母的孽子,不止丧失人性,肯定也搞不懂:奉献不能索取,父母子女之间也存在权利与义务的边界。

传统的父慈子孝,不仅是家庭美好的愿景,并且是亲情互动的准则。现代的家庭和睦,亲情愉悦,也不是单方付出、一厢情愿的事情。亲情是爱与奉献的双向通道,需要相互之间的关爱、理解和宽容。不懂得这个道理,缺失了这种双向互动,不管是老子混蛋,还是儿子扯蛋,都将造成难以愈合的亲情之痛。

05

人生走到了老之将至,除了关爱儿女,也不能不想想:此生还应该、还能够为自己做些什么?

我希望为自己保有一点尊严。

古人早就有谆谆诲言:“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今人也不乏另类调侃:斗地主要是早早打完了手中的好牌,只留一张小三插底,从此也就不由自主了。

国内外都爆出过一些儿女的大不孝。美国曾有老年华人倾诉:父母从望子成龙、养儿防老的愿望,变成了拔苗助长、龙头蛇尾的结局,最后只能落得房财两空、累苦终老……

曹雪芹很悲观:“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赵朴初蛮执拗:“父母的家永远是孩子的家,子女的家从来不是父母的家。”

我的生活经验却是支持:孝顺儿女其实并不少。当然,老年人对于儿女,最好还是既充分信任,又不完全依赖。

争取老年的财务独立,不单是为了减少儿女的麻烦。试想,如果衣食住行都要靠伸手,尊严又从何而来?还有,只做到经济独立,恐怕并不够,身为长辈,总要无大愧于家庭儿女,而且还有点为父为母的人样子,老来才好意思奢望有几分尊严吧。

我还想为自己留下一点自由。

自由是现代人类的核心价值观。裴多菲那首历久弥新的短诗,就是将自由高擎于生命和爱情之上:“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家庭儿女,天伦之乐,对老年人自然尤其珍贵。但也还应该适度兼顾:有点自己的时间,独立的空间,才能有点真自由。

人生步入老年时段,更要善待自己。按现有平均寿命,人到了退休年龄,这辈子就只剩下不足二十年了。网上可见不少长者都有同感:人生最好的时光,还是在六十到七十多岁。年轻时需要为别人忙活,老来就该抓紧为自己而活。

珍惜现时,享受余生。从今天开始,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还有什么想做的,想看的,想吃想喝的……就随兴之所至,去抓紧体验吧!人生的真谛,不就是少留遗憾么?

很多朋友并不这样看,只愿相信健康第一,其他都是零。

我深信自由快乐更重要,为此不仅多次大费口舌,而且早已付诸笔墨——尽可能活得自由快乐,对于提高生活品质、实现健康长寿,都不止是先决条件,更应当是终极目标。

原作:2012-4-12 修定:2021-9-2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