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线上检测|2022华师大二附中高三线上教学质量反馈

 昵称8021013 2022-05-22 发布于上海

学期过半,但由于疫情缘故,原定的高三二模也受到较大影响,不少学校也针对线上教学情况调整了教学质量反馈检测安排,从今天起,我们将陆续相关质量检测中的古诗文详解部分,也欢迎感兴趣的老师加入高三语文资源交流分享(公众号留言您的微信号即可)。

郑重声明:本号所发布的资源仅供教学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目的。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13-15 题。(共 8 分)

拟咏怀(其三) 庾信

俎豆非所习,帷幄复无谋。不言班定远,应为万里侯。燕客思辽水,秦人望陇头。倡家遭强聘,质子值仍留。自怜才智尽,空伤年鬓秋。

1、注释:

①庾信,南朝梁元帝时,庾信出使西魏被扣留。梁亡后,在西魏、北周为官,官到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本诗作于梁亡后

②不言:不料。班定远:班超出使西域,曾被封为定远侯。

③辽水、陇头:古时辽水属于燕地,陇头属于秦地。

2、助读材料:

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华阳奔命,有去无归。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庾信《哀江南赋序》

赏析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人,梁朝宫廷文人庾肩吾之子。史称庾信早年博览群书,十五岁即任昭明太子萧统的“东宫讲读”;十九岁任梁简文帝萧纲的“东宫抄撰学士”。父子出入宫廷,深受宠信。侯景叛乱时,庾信任建康令,未战先奔,逃往江陵。梁元帝萧绎时,庾信奉命出使西魏。这时西魏出兵南侵,陷江陵,杀萧绎。梁亡,庾信便被扣留在长安,不能南归。后来在西魏、北周都做过官。

《拟咏怀》是一组诗,共二十七首,是仿阮籍《咏怀》之作。阮籍有《咏怀》八十二首,写他生当改朝换代之际的内心痛苦。庾信的拟作,虽然寄寓的身世之感有所不同,但抒发内心的痛苦是相似的。本篇原列第三首,这是诗人发自肺腑的官场怨之作。开篇四句,诗人以率真的态度写了自己既不通礼制,又不懂兵谋,以及带兵、出使均非所长的情况。言外之意是说今天弄到羁留长安的结局乃是个人的不幸、历史的误会。自己既没有作使臣应酬于敌国庙堂的办法,也没有带兵打仗的谋略,自己身居长安,又并不是象班超那样由于立功西域而封侯于万里之外。接着诗人用两句工整的对仗句,明写燕客思念辽水,秦人瞻望秦州,暗写自己思念家乡之情。诗人身为南朝的士族,羁留长安之后,阀阅观念更为浓厚,虽然在北朝“特蒙恩礼”,但他一直不忘故国旧家。这里所抒发的乡关之思,正是他因国破家亡、感伤身世的情感之流露,是仕途不得志的反映。“倡家遭强聘,质子值仍留”两句,是说自己羁留长安就象妓女被强聘、质子被扣留一样,并非是心甘情愿。写得悲愤苍凉,含蓄动人。最后两句,开怀露袒,直率之至,说自己才智已尽,年岁已老,抚今思昔,空自悲伤。诗人以“鬓秋”喻年岁已老,十分形象生动。

全诗十句,开篇四句叙述自己才学情况,前两句是径言直说,后两句反用班超出使西域的典故,推出了自己是羁留长安的亡国之臣的新意,增强了诗的悲哀的氛围,耐人寻思,含蕴深厚。“燕客”等四句,运用的是比兴手法,以燕客秦人思念家乡、娼妓质子强被聘留,以喻自己流落异地他乡,抒发了自己仕途多难、思念旧国故乡,不甘蛰居长安的思想,写得含蓄婉转,意味深长。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甚为真切,颇为动人。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 16-22 题。(共 20 分)

①高颎,字昭玄,自云渤海蓚人也。父宾,背齐归周,大司马独孤信引为僚佐,赐姓独  孤氏。颎少明敏,有器局,涉书史,尤善词令。

高颎字昭玄,也叫敏,自称是渤海蓚人。父亲高宾,背叛齐国,归顺北周,大司马独孤信引为臣僚,赐他姓独孤。高颎年少时聪明敏捷,有器度,略涉书史,尤善词章。

②高祖得政,素知颎强明,又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颎承旨欣然曰:“愿受

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于是为相府司录。尉迟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颎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至军,为桥于沁水,贼于上流纵火筏,颎预为土狗以御之。既渡,焚桥而战,因平尉迟迥。

隋高祖执掌北周大政时,素知高颎能干聪明,又善军事,多有谋略,意欲引他入丞相府。高颎高兴地说:“我愿意听从丞相调遣,为他奔走。即使他的大事不能成功,我高颎也不推脱灭族之祸。”于是任他为相府司录。尉迟迥造反,派他儿子尉迟惇率步兵骑兵八万,进驻武陟。高祖因诸军号令不一,令崔仲方监军,但仲方以父亲在华山以东而推辞高颎于是请求让自己去,这深合高祖之意,于是派高颎去监军。高颎一受相命,立即出发,派人代他向老母辞行,说“忠孝不能两全”,流泪上路。到军前,在沁水上架桥,反贼在上游放火木伐,高颎预先作好土狗以防备火木伐。渡河后,焚烧桥梁,以示死战,结果大破叛军。

③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颎每坐朝堂北槐 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其见重如此。

高祖受北周禅让登基称帝后,授高颎为尚书左仆射,兼纳言,晋爵封为渤海郡公,朝中大臣无人可与之相比。高颎每每坐在朝堂北大槐树下听取汇报、决断事情,其树不依行列,有关部门想砍掉,皇上特命不砍,以留给后人看,他就是这样被朝廷看重。

④上尝问颎取陈之策,颎曰:“江北地寒,田收差晚,江南土热,水田早熟。量彼收积之际,微征士马,声言掩袭。彼必屯兵御守,足得废其农时。彼既聚兵,我便解甲,再三若此,贼以为常。后更集兵,彼必不信,犹豫之顷,我乃济师,登陆而战,兵气益倍。”及陈平,晋王欲纳陈主宠姬张丽华。颎曰:“武王灭殷,戮妲己。今平陈国,不宜取丽华。”乃命斩之,王甚不悦。

皇上曾问平陈之策,高颎说:“江北寒冷,收割较晚;江南气温较高,水田收割较早。估量陈国收获季节,我们略略征集点人马,声言要掩袭陈国,他们必定会屯兵防御,这足以废其农时。他们屯兵,我们就解甲,如此再三,贼人以为常。以后再集兵,他必不信,在他们犹豫的时候,我们就过江,登陆而战,士气倍增。”等到平陈后,晋王杨广想纳陈后主宠姬张丽华。高颎说:“周武王灭殷商,杀了妲己。现在平定陈国,不应娶张丽华。”高颎于是下令杀了张丽华,晋王很不高兴。

⑤炀帝即位,拜为太常。时诏收周、齐故乐人及天下散乐。颎奏曰:“此乐久废。今或征之,恐无识之徒弃本逐末,递相教习。”帝不悦。复谓观王雄曰:“近来朝廷殊无纲纪。” 有人奏之,帝以为谤讪朝政,下诏诛之。

隋炀帝即位后,拜授高颎为太常。当时下诏收集北周、北齐的乐工和天下的散乐。高颎上奏说:“此乐久废,今若征之,恐怕无识之徒舍本逐末,转相教习。”炀帝不高兴。他又对观王杨雄说:“近来朝廷一点纲纪都没有。”有人告状,炀帝认为他诽谤朝政,于是下诏杀了他。

⑥颎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及蒙任寄【委任;付托】之后,竭诚尽节,进贞良,以天下为己任。朝野推服赞许、佩服,物无异议。治致升平,颎之力也,论者以为真宰相。

高颎有文韬武略,通晓世务。承受朝廷重任之后,竭诚尽节,引荐忠臣良士,以天下为己任。朝野赞许佩服,人无异议。天下升平,这是高颎的功劳。论者认为他是真宰相。

(选自《隋书·列传第六》)

注释:①晋王,即后来即位的隋炀帝杨广。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 23-26 题。(共 11 分)

芥堂记

(清)廖燕

①康熙二十有一年七月日,家弟佛民于其居之北隅面南筑室成,额曰芥堂,嘱予记之。

康熙二十一年七月某日,我弟弟廖佛民在他居住之地的北墙南面建成一个小屋,题名为芥堂,嘱托我写篇文章记录这件事。

②予思予韶为古扬州地,昔人谓中州清淑之气,磅礴而郁积,于是焉穷。然韶居粤上流,   实开五岭风气之先。于是焉穷者,亦于是焉始。【甲】故其地多读书积学之士,而书堂园馆,   亦因之而众焉。当其盛时,城郭内外,井烟互覆,咿唔弦歌之声相闻。南郊水西之地,别业多至数十百间,皆因丘壑自然之胜。而邑西南三里,名绿匪山房者,亭沼竹树,周遮蓊郁, 尤称胜迹。予曾讲业其地,彬彬然可谓极盛矣哉。迨后鼎革,继经楚逆之变,由是昔号为名胜者,今皆荡为丘墟矣。数年来,求灯火片地,了不可得。而画粥断齑之士,至寄迹破刹败院间,亦其时然也。【乙】

我反复思考韶地是古扬州的辖地,古人说中原的清和之气,宏大积聚,在这里就到了尽头。然而韶地位于粤地的上方,确实开创了五岭风气的先河。在这里既是尽头,又在这里开端。所以这里有很多学问渊博的有识之士,并且学堂园馆,也因此而众多。当该地兴盛时,城市内外,市井烟火相互覆盖,读书咏唱的声音彼此都能听到。在南郊水池西边的地方,园林房舍多达数百十间,都是顺着丘壑的自然地势而建,景色宜人。在城的西南三里之处,有一座名叫绿匪山房的地方,小池竹子树木布满四周,郁郁葱葱,堪称有名的古迹。我曾经在这里讲学,其美景可谓极其兴盛了。后来朝代更替,后又有思想观念的转化,因此以前被称为名胜的,现在全部毁坏成了废墟了。数年来,想寻求一片可住之地,也完全不可得到。但是,那些贫苦力学的人士,甚至居住在残破的寺庙书院里,还像是当年的样子。

③兹堂幽僻轩敞,旁多馀地,可池可野,予亦得饮读其中,意欣然乐之。□□,时有盛衰,则物莫不有兴废,其效已见于前矣,然岂无有不可废者存耶?周孔之道德,班马韩欧之文章,穷天地,亘古今,行之远而弥彰,历之久而愈炽,盖不与凡物为类者,又安有或废   之足虑哉!【丙】呜呼!人能为其不可废者,则此堂有敝,此道常新,况堂亦可因之而不敝   者乎?堂之西有九成台,苏子瞻为之铭,虽屡经世变,而斯台得岿然独存者,岂非文章之力哉!【丁】而深于道德者,其可知也已。

芥堂地处幽静偏僻,高大宽敞,旁边有很多空地,可以造池,也可以种田,我也能够在此畅快读书,心情十分快乐。至于兴盛衰败,那么万事万物没有不是有兴有败的,这种情形很早就出现过,但是难道会有常兴而不败的吗?周公和孔子的道德思想,班固、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的文章,穷尽天地,贯穿古今,流传很远并且更加明显,经历时间很久并且越加火热,大概是这些不与一般事物为同类,又怎能有可能衰败的担心呢!唉!人们能够认为事物不可以荒废,那么,芥堂也有破败的地方,但是道理常常更新,何况芥堂也可以因为这而不荒废吗?芥堂西边有一座极高的亭台,苏轼为它题了铭文,虽然屡次经历世道变换,但这座亭台依然岿然独立存在,难道不是文章的力量吗!强盛时常常兴盛,衰退时而不荒废。对于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来说,这道理是可以知道的。

④乃为记此,以告佛民,亦将与吾党共励焉。至堂以芥名,其取义深浅,必有能辨之者,   故不复云。

于是写了这篇文章记录此事,以此来告诉廖佛民,同时也用它来勉励我的朋友。至于芥堂以芥作为名字,它蕴含的道理深浅,一定能有明白的人,所以就不再叙述。

(选自《二十七松堂文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