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文化常识:中国古代的祭祀都祭祀什么?

 宁静致远2023 2022-05-22 发布于福建

历史文化常识:中国古代的祭祀都祭祀什么?

按大类来分,古代有五种礼制,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其中,吉礼,就是对天神、地衹、人鬼的祭祀典礼。

吉礼包括祀天神,如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师等;祭地祇,如社稷、五帝、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祭人鬼,如先王、先祖。

下列古代有关祭祀的主要关键词:

宗庙祭祀:宗庙又称太庙、祖庙,是供奉祖先的庙。古代统治者把宗庙视为国家的象征,古代天子诸侯必有宗庙。国家发生大事时,则必告于宗庙。古代宗庙,上古时只有五庙,包括始祖、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各一庙。周朝时则定为七庙,后代也有建九庙的。古代卿大夫也立宗庙。

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仪式称“封禅”。其中祭天为封,祭地为禅,合称封禅。一般由帝王亲自到泰山顶筑土为坛,举行祭祀。这是因为泰山为五岳之首,称为岱宗,故至此祭天,然后再到泰山脚下的梁父山、社首山辟场祭地,报地之德。

历史文化常识:中国古代的祭祀都祭祀什么?

四时之祭:指周代天子和诸侯在宗庙内按季节进行的四种例行祭祀。每个季节的祭祀名称各不相同。春祭叫礿,夏祭叫禘,秋祭叫尝,冬祭叫烝。

祭祀日神:在中国早期的夏商时代,祭祀日神之礼大约有两类,一类是在日食等变化现象发生的非常时期举行,另一类与观察太阳运行以“敬授人时”的祭礼密切相关。古代的日食发生时,民众惊慌失措,四处奔走,乐官击鼓,后世的祭祀日神就是从此起源的。至于后者,因为传统的春分、秋分两个节气日夜平分,而夏至日长、冬至日短,均可揆度测出,所以,四大节气构成了中国古代历法的四个基本要素,其认识与古代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紧密相连,这些对于太阳活动的观察使得太阳崇拜产生,所以先民往往在每年的四个特殊的日子祭祀日神,以表达对太阳的敬畏。

月祭:每月初一举行的祭祀,名叫“朝庙”。按古制,周天子于每年的夏秋之际向各国诸侯颁发历书,历书主要写明来年有无闰月、每月初一(朔日)是哪一天。诸侯将历书藏于太庙,每月初一,宰杀一只羊亲临告祭宗庙,称“告朔”;然后戴着皮弁在太庙听治政事,称“视朔”;然后再祭于诸庙,称做“月祭”。以上礼仪在同一天内连续进行。

伏腊祭:腊祭简称腊,是古代农村每年举行的祭礼,在十二月冬至之后举行。通常以腊肉做祭品,祭祀百神。伏祭也是古代农村每年举行的祭礼,通常在夏至第三个庚日以后举行,即所谓的六月伏日举行。其仪式是杀狗祭神,“伏”指杀狗(“伏”是“副”的同音假借,副”即杀之意)。

社稷祭祀:社稷在古代也是国家的象征。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祭祀土神与谷神的祭仪称社稷,祭祀土神、谷神的地点也称社稷。古人以农为本,春秋时祭祀社稷是为了祈求谷物丰收。古代祭祀社稷所用的坛称社稷坛。先秦时期,社坛与稷坛分开,社坛在东,稷坛在西。明太祖时,社稷合为一坛,呈方形。

历史文化常识:中国古代的祭祀都祭祀什么?

祭祀雨神:在农耕社会里,雨与人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因为它关系到庄稼收成的好坏以及旱涝灾害,影响着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可是雨何时下,雨量的多寡,又是人们无法控制的。于是古人认为有一位神灵在控制降雨,并向其献祭,祈求这位神灵根据人世的需要降雨。这样,雨神的信仰就形成了。春秋战国以前,由于地区、民族的差异,人们祈雨的方式和祭祀的对象都是不同的。而春秋战国以后,各地对雨神的信仰相对集中,终于形成了统一的雨神一一雨师,并最终被列入了国家的祀典。

祭祀河神:古人认为凡能兴风雨、出怪物的都是神,河流能够供给人们水源和各种鱼类,但河水中也深藏着威胁人类生命的各种怪物,于是人们自然对之产生敬畏之情,立庙祀之。从周代开始,四渎神就作为河川神的代表,由君王来祭祀了,最后演变成了道教中的江河神。更为普遍的是遍及中国大地的龙王庙,有水的地方就有龙王庙。这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宗教信仰,民间认为龙能兴风作浪,所以龙被视为河神。

历史文化常识:中国古代的祭祀都祭祀什么?

牺牲:祭祀用的牛、羊、豕之类的牲畜。“牺”指色纯的牲畜,“牲”是指牛、羊、豕等。天子祭祀用牛,称“太牢”;诸侯祭祀用羊,称“少牢”。用于祭祀的牛羊数量有具体等级规定。(注: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礼记》中太牢指的是大牢。)

历史文化常识:中国古代的祭祀都祭祀什么?

玉帛:指祭祀用的璧、琮、束帛。璧,形制呈平圆形,正中有口,祭祀国君时用,祭者将璧放在束帛之上,然后上供。琮,呈方形或长筒形,祭祀国君夫人时用,祭者将琮置于帛之上,然后上供。

鼎:夏、商、周三代祭祀时用的最重要的礼器,被称做“国之重宝”,多为圆形三足,很少方形四足的。古代有禹铸九鼎的传说,九鼎象征着雍、兖、冀、青、徐、豫、梁、扬、荆九州,表示一统天下的意思,因此叫“重宝”。古代统治者的子孙在鼎上铭刻祖先功绩,收藏在宗庙。地位不同,鼎数也不一样。祭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

斋戒:古人在祭祀或有重大事件发生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以使心地纯净,这些活动叫做“斋戒”。斋戒又分为“斋”与“戒”。斋又称“致斋”,戒又叫“散斋”。古有“七日戒,三日斋”之说。致斋是宿于内室,散斋是宿于外室。散斋七日,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悼丧礼。斋戒时,忌荤食(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


说明:本文来源于谭龙曼编写的《传统文化常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