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皖南事变后老蒋停发新四军军费,一度陷入困境,短短几年就富起来

 新用户40828904 2022-05-22 发布于福建
我们看《新四军》电影剧的时候,剧中描述了一位华侨,得知新四军成立时经费非常紧张的局面,便把自己的继承的大笔遗产无偿地捐给新四军,作为军费,这位华侨原型就是广东澄海的泰国华侨陈子谷。
图片
陈子谷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一表人才,斯文秀气,出版过个人诗集,面对日寇入侵,山河沦陷,陈子谷毅然回国参加抗日队伍新四军,成长为新四军中担任政治部敌工部科长。这个时候,新四军虽然在抗日战场上浴血奋战,大量杀伤日军,但蒋介石和国民党反动派百般刁难,克扣军费,各种打压,致使新四军经济非常困难,有时连高级干部都不得不喝稀粥度日。
图片
后来,陈子谷远在泰国的养祖父去世了,因他是泰国商会首领,华侨中的巨富。他留下大笔遗产,分给了子女后人,这其中当然也有陈子谷一份,虽然他是抱养的。叔叔让陈子谷回泰国继承遗产,后来,他把在泰国华侨中为新四军募捐6万多银元,还有继承的20万银元遗产全部捐献给了新四军,一下子为全军解决了两个月的粮饷,还为新四军将士们解决了过冬的棉衣。为此,叶挺军长称赞他“富贵于我如浮云”。
图片
这个故事说明,新四军是正规的国家抗日部队,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还是会给一些军费的,据记载是每个月实发8万元,那个时候中央军嫡系部队的“调整师”每个月25万元,蒋只给三分之一还要少,全军官兵的吃饭和薪饷入不敷出,那个年代打仗,需要雇挑夫、买药品和准备战场出现伤亡时所用的物品,还要耗费比平时更多的粮食和副食,可见了非常艰难的。
图片
我们“打工人”都知道——无论多么微博,但只要有一份固定工资,心里总是有底气。但这份收入一旦消失,就算你手里有点家底,也会马上惶惶不安起来,觉得日子简直没法过。这个道理,放在新四军身上,同样适用,1941年1月4日,在安徽泾县的群山中,9千余名新四军将士陷入了8万国民党军的重重包围之中。7天7夜的血战过后,遭受重大损失,史称皖南事变。千古奇冤!相煎何急!烈士们的鲜血不能白流。上级立即部署重建新四军,9万余人七个师的新四军火速整编、集结……新四军从血海中重新站了起来。然而,这时蒋介石下了一道手令:“乃停发该军经费、子弹及药品之补充。”
图片
部队建立起来了,架子搭起来了,老蒋却一分军费也不给了,没钱,成为新组建的新四军最大的问题,何况,此时的新四军,基本上一点家底都没有,可谓是穷得都快揭不开锅了。缺吃少穿是常态,百货、医药等物资更是少之又少,堂堂的新四军第一师师部医院,居然连一套完整的手术器械都凑不出来。
图片
根据史料记载,新四军第七师刚刚成立时,正是青黄不接的季节,部队连基本的伙食供应都困难,战士们经常饿得端不起枪、跑不动路。没办法,七师独立团只得到无为、庐江、巢县等地,向百姓们借了3500担大米,才暂时撑了过去。
图片
更要命的是,此时在北方各个根据地,都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就连中央所在的陕甘宁边区,也已经闹到“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的地步,实在没有力量来帮助新四军。面对这一艰苦的情况,上级给新四军发布命令,要解决只有三种办法:一是饿死,二是解散,三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图片
如何解决新四军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为此,军领导提出几条具体措施:即四大取之:取之于已、取之于敌、取之于民、取之于商。
图片
取之于已,就是要创建和扩大根据地,这很好理解——有了地盘,才有政权;有了政权,才能种地、征粮、收税、搞生产;有了钱粮,才能招兵买马,扩大力量,新四军才能真正壮大起来。“不能靠向人家讨饭过日子”。中抗日根据地地图,守着这片“鱼米之乡”,再饿肚子就说不过去了。
图片
于是,在新四军军部重建之后,各师分头行动,与日伪军展开了浴血奋战,先后在苏北、苏中、苏南、淮北、淮南、皖江、浙东、鄂豫皖八个地区重新开辟了根据地,并建立了行政机构。这一来,原本只有4.4万平方公里左右的华中抗日根据地,一举扩大到了6.8万平方公里,地盘扩张了50%以上。有了根据地,重建后的新四军,才有了广阔天空,得以大展拳脚。
图片
有了地盘,这就好办了,将士与百姓组成互助组,农具、牲畜等资源统统共享,一起动手开荒、耕种、抢种抢收、割苇、捕鱼、养鸭、采藕、养猪;……像这样的互助组,仅仅在淮北地区,就多达8000余个。在自己动手耕种开荒的同时,新四军把根据地搞成了“大工地”,一项项水利工程相继竣工——新四军第二师在高邮湖重修了西岸百里大圩;第四师在淮泗一带先后修筑了淮堤、大柳巷堤、人字头堤;第七师在无为县修筑了黄丝滩大堤,年年肆虐的水患终于被扼住了喉咙。
图片
取之于敌,狠狠地打击敌人,在日伪军的扫荡与国民党军的挑衅这双重压力之下,新四军经常打胜仗,在抗战期间,缴获火炮789门,掷弹筒627门、轻重机枪4821挺、长短枪230595支。日本投降后的大反攻,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弹药、被服、粮食和黄金、白银、钞票及贵重有价物,不仅打击了敌人,而且大大地武装了自己。
图片
取之于已,大搞“减租减息”,将农业税简化成两种,分别是地主、富农所交的田税与佃户缴纳的公粮,既保证了新四军的粮食供应,同时又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根据史料记载,1943年,仅皖中根据地一处,在为百姓减租25万余担、佃户人均增收近7斗稻米的情况下,仍然完成了970万斤公粮的征收任务。
图片
解决了吃饭问题,按理说新四军应该能松口气了,但大米毕竟不是子弹,要打胜仗,就得弄来枪炮、子弹、药品,一言蔽之——地花钱。关于这一点,新四军的高级干部们,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军队是人、钱、地盘三件事情缺一不可的。生产是基本的办法,农业不成问题,要紧的是工业……贸易是大问题,贸易若能大大发展,则所需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新四军已经把握住了经济发展的两大要点——其一、实体工业;其二、商品流通。
图片
最后便是取之于商,新四军各根据地便根据本地特色,发展实体经济,开始搞起各种各样的工厂来——淮南地区是著名的烟草产区,在这里驻扎的新四军二师,打下安徽天长县铜城镇时,在镇上发现了一个小卷烟厂。当时,这个小卷烟厂因为经营不善,外加外国烟草公司的大量倾销,已经停产了。新四军开卷烟厂采取薄利多销,质优价廉,一下子打开了市场,在附近地区成了抢手货,攒下了雄厚的身家,随后,驻扎在苏北的第三师,把目光瞄到了食盐上。他们放开制盐禁令,给老百姓提供贷款和粮食,帮助当地的老百姓开启了一个个私营盐场。这里产出的食盐,源源不断地运往根据地的同时,还卖到了附近的敌占区,换来了大笔的资金和物资,可购买枪支、子弹和炸药!
图片
图片
通过这四大措施富裕起来的新四军,解决了资金问题,实力自然是大增,到了1945年底,当直属中央指挥的新四军中原军区遭到国民党军的重重围困,几乎弹尽粮绝时,上级一声令下,新四军各部有钱出钱、有粮出粮,硬生生给中原军区6万大军补充了1个月的物资和粮食,为之后的中原突围提供了有利支持。正是靠着有效的经济工作和强大的经济实力,重建后的新四军,不仅在敌人的重重围困下生存了下来,并且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抗战和解放战争时的一支劲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