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语文古诗文中的儿童智慧

 宝妞 2022-05-22 发布于河南

童心是纯真朴实的,但并不缺失智慧。在我国历史上一直有着不少所谓神童的纪实或故事流传,这些所谓的神童,其实就是儿童智慧的一种表现。

     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智慧也多有体现,如:

三年级上册所选的小古文《司马光》中破缸救人的故事,几乎三年级的小学生都读过或听说过这个故事。

图源: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司马光的“智慧”表现在哪里?答案应该是要救落水儿童,只有两种方法,一 种是让人脱离水,但当时因为都是孩子,既没有这种能力,又没有这样的工具。另一种方法是让水脱离人,司马光“持石击瓮”是力所能及的,水缸破了,“水迸”,也就是水脱离了人,自然便“儿得活”了。于此足见司马光的镇静应对,相机设法的智慧所在。

四年级上册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也是一篇小古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才七岁的王戎,竟然能在“诸儿竞走取之”的当时,“唯戎不动”。什么原因?

图源: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王戎认为“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确实不错,如果这是甜李,主人为何不采摘了去卖;过往行人为什么不摘了吃;而家畜鸟兽又为什么不争着吞食……如此的推理思辨,竟出自一个7岁的孩子,这完全说明了我们并不缺少智慧的孩子。

《杨氏之子》选于《世说新语·言语》,是入选五年级下册的一篇小古文,这位杨氏之子才9岁,也是十分的聪慧,一是表现在“父不在”时接待来客,进退有序有礼,显得热情周到;另一方面更表现在他的言谈之中,有原则,又不失体统。

图源: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当客人看到招待他的是杨梅时,便开了一个虽无恶意但有失礼数的玩笑,说“此君家果”。可杨氏之子不慌不忙、不卑不亢机智应对:“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虽然是反唇相讥,但也不失礼数。

六年级下册的《两小儿辩日》更是体现了儿童对关于太阳离人远近这一问题的思辨过程:既有“辨点”,也有“辨法”,更显“辨力”。如此生动的辩论过程,甚至连作为智慧圣人的孔子恐怕也“不能决”了。

图源:网络

在入选小学统编语文教材的古诗文中,特别重视儿童观的呈现,这应当是对鲜明的编辑思想的映照。我们要学好用好这套教材,也就应当特别重视这一对学习者群体的心理关照,突出这些古诗文中的儿童意向,让小学生更喜欢古诗文。

参考资料:《语文教学通讯》2021年第12期 《统编本古诗文选篇的儿童情怀》周一贯

本期编辑:蒲春阳
责任编辑:赵桐玉 何一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