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尼米兹”级(美国)由于“企业”号过于昂贵的建造费用,让美国国防

 兰州家长 2022-05-22 发布于甘肃
“尼米兹”级(美国)
由于“企业”号过于昂贵的建造费用,让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Robert McNamara)开始质疑海军维持15艘在役航母的必要性,并决定刹一下海军订购新航母的速度。但随着越南战争的全面爆发,麦克纳马拉与国会才又意识到核动力航母拥有常规航母所无法比拟的长久作战能力与寿命周期,国防部也基于战争经验发现,维持并保护一个地面航空基地所需的成本与使用一艘核动力航母基本相当,而核动力航母却有地面基地所不具备的机动优势。因此,麦克纳马拉在1966年修改决定,准许从1967财年开始建造3艘新型核动力航母。
航母的设计工作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企业”号与“小鹰”级的诸多元素,但增加了航母的防护与损管能力,甲板与舰体均采用高强度高张力钢板以提升生存能力,从舰底到飞行甲板都采用双层舰壳,内、外层舰壳之间以X型构造连接,可吸收被导弹等命中时所造成的冲击能量,降低对舰体的破坏程度。内层舰壳在重要部位均设有76~127毫米不等的钢质装甲,并构成一个完整的箱型结构,舰体划分了2000多个水密隔舱,舰内总共设有23道横向水密隔舱壁与10道防火隔舱壁,水线以下有4道纵向防雷舱壁,并大量装备了先进灭火系统。
航母设计的飞行甲板比“企业”号略长,但斜角甲板的夹角只有9.5°,稍小于先前几型美国航母。新航母换装4具C13-1型蒸汽弹射器和由4组阻拦索构成的Mk.7型阻拦系统,理论上能在30秒内将4架战机轮流弹射升空,足以让诸如F-14“雄猫”战斗机与E-2“鹰眼”空中预警机这样的重型舰载机顺利起降。新设计和“企业”号一样拥有4部大型侧舷升降机,且布局形式也没有任何变化,但最大载重量进一步提高到47吨左右。新航母与“企业”号在外观上的显著区别便是舰岛建筑及其顶部的雷达配置,由于航母搭载雷达设备较多,设计人员在舰岛后方还设有一座独立的桅杆,顶部装置一部SPS-49型远程对空搜索雷达。此外,航母在设计之初便增加了自卫武器,2部“密集阵”近防系统分别安装于左舷后方和右舷飞行甲板下方,另2部近程防御系统分别安装于两舷飞行甲板过渡处,2座RIM-7“海麻雀”防空导弹发射装置位于左右舷后方飞行甲板过渡处的舷外凸出部。
在新航母的动力设计上,海军造船局还参考了里科弗的建议,认为采用4座反应堆是较为安全的,打算使用4座功率分别为4.5万~5万马力的A3W型反应堆。但在麦克纳马拉的坚持下,最终确定新航母将使用双反应堆构型,即2座功率各13万马力的A4W型反应堆。尽管输出功率不及此前的“企业”号甚至一批常规动力航母,但由于反应堆数量减少,新舰内部腾出了更多的空间来搭载航空燃油与弹药,比“企业”号的整体航空相关容量增加近50%,比“小鹰”级增加将近80%之多,如JP-5型喷气发动机用燃料的搭载量从“企业”号的250万加仑增为270万加仑,航空弹药携带量从1800吨大增至2970吨等。
1966年7月,新航母获得国会拨款,海军也随即和纽波特纽斯造船厂签署3艘航母的建造合同,首舰被命名为“尼米兹”号,以纪念“二战”期间曾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指挥官的海军五星上将契斯特·尼米兹(Chester Nimitz),二、三号舰也分别命名为“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号与“卡尔·文森”号。1975年5月,首舰“尼米兹”号率先服役,随后“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号也在服役后部署于地中海,而“卡尔·文森”号则部署于南太平洋。1979年9月,“尼米兹”号参加了“鹰爪”行动,旨在解救伊朗人质危机中被扣留的美国人质,但这次军事行动由于参与的直升机坠毁于沙漠中而宣告失败,之后“尼米兹”号于1980年5月返回美国。在1981年8月发生的锡德拉湾事件中,“尼米兹”号的2架F-14“雄猫”战斗机与利比亚战机发生直接冲突,一举击落2架利比亚空军的Su-22M-3K“装配匠”战机——这是“尼米兹”级航母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前唯一参与的两次军事行动。除此之外,这3艘航母大都游弋于各大洋参与联合军演和日常例行巡逻任务。
在海湾战争期间,“尼米兹”号与“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号先后前往海湾地区,并在“沙漠风暴”行动中负责对伊拉克外海进行封锁和监视,而远在太平洋的“卡尔·文森”号则于1994年2月驶往波斯湾,支援美国主导的“南方守望”军事行动。2001年1月到6月,“卡尔·文森”号又前往波斯湾以支援“南方守望”行动,随后在“持久自由”行动中率先发动空袭,而在此后长达72天的反恐战争中,“卡尔·文森”号与“尼米兹”号搭载的舰载机联队出击共超过6000架次。这3艘航母目前仍在美国海军中服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