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头博弈格局下胜负之道何在?长平之战中的秦国,用行动诠释真谛

 长弓有心 2022-05-22 发布于江西

引言:

坚守长平的赵军正在遭遇噩耗,后勤补给的不断出问题,让断炊成了常态。

一群饥肠辘辘的战士们,用木讷的表情看着对岸的敌人,眼中或许还有火焰在燃烧,可空空的肚子中时不时传出的咕咕叫声,依旧诠释了什么是穷途末路。

活人不能被尿憋死,也不会主动坐以待毙等死,眼见前线局势,赵国君臣也在想办法,这办法中,除了不断寻求各国的援军之外,也有去他国借粮。

那个时候,最有可能借粮给赵国的就是齐国,一个以富裕闻名的国度。

至于可能性,则和之前的同仇敌忾有关。

文章图片1

(决战长平)

一:触龙说赵太后,赵齐同盟。

战国时代是多头博弈的时代,因为这博弈,让国际格局时刻都不稳定!

死敌变同盟也不过是瞬息间的事情。

比如赵国和齐国的关系就是如此。

当年五国伐齐的时候,赵国就是跟随燕国一起进攻的主力!

这场改变战国的联军作战,让齐国深受其苦,要不是田单的火牛阵绝地反击,还有后续燕王的乱作为,齐国就没了。

文章图片2

(五国伐齐)

因为这,齐国和赵国也是有仇的,只是这仇恨却并不持久。后续看似和平主义者的齐国,在赵国遇见危难的时候,也跟赵国缓和了关系,出动了援军。

赵孝成王元年,秦国攻赵,占领了赵国三座城池,赵国求援齐国。

齐国一看,就说要我出兵也可以,但要让赵孝成王的弟弟长安君当人质。

赵国使者一听就回去商议,这建议遭遇了赵太后反对,最后是触龙劝说太后: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才让赵太后勉强答应,才有了齐国的援军,才让赵孝成王渡过了上任之初的第一次危机。

从这个烟火情可以看出,赵国和齐国在赵孝成王时代,关系处得还不错,至少在对抗秦国的时候,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

但是这关系不错,还有深谙进退在齐襄王去世,齐王建登基后成了过往。

文章图片3

(触龙说赵太后)

二:太后当权和与世无争。

新上任的齐王建,是个年仅15岁的少年,朝堂大政都听从老妈君王后处理。

女人当政,谨小慎微之下,就难免误事。

长平之战中,赵国不断求援有能力帮忙的齐国,就算不派兵,弄点粮草支援前线也能逆转战局啊。只要赵国能继续坚挺,挺到秦国粮草不济,主动撤退,赵国也不至于遭遇惨败,血本无归。

文章图片4

(齐王)

可惜的是,在太后影响下,齐王建拒绝了臣子周子的建议,眼睁睁看着赵国落败。

秦攻赵,赵请粟于齐。周子与赵齐接壤,以救赵。齐王弗听。秦终破于长平。

齐国也从此在女人掌权之下,退出了列国纷争,开始与世无争的最后时光。

为何齐国要坚定与世无争,不管不顾赵国的死活,除了眼光不够长远之外,也有现实考虑。

一方面,对齐国而言,长平之战的对战双方秦国和赵国,都是实力强于齐国的存在,这场两强对峙互相消耗的战争,是齐国乐见其成的。

另一方面,秦国的远交近攻,也让齐国失去了警惕。

反观赵国,在外交上则是失措不当,非常不成熟!

作为东方六国中最强的国度,赵国时刻不忘用行动提醒齐国,我也是能比肩秦国的存在,也是有野心的存在。

这点上,从赵国接纳叛逃的齐国大将田单,还有燕国的大将乐毅就能看出来。

这样一个谁都能接纳的国度。

明面看是有收藏名将嗜好,暗地里看不就是野心勃勃吗?

而且秦赵长平之战的诱因是赵国主动收下了韩国的上党郡17座城池引发的,这在齐国看来,也是野心的表露。

齐国的人不管不顾,也就有了理由。

文章图片5

( 铁血强赵)

三:其他国家的心态各有特色。

齐国因为赵国的举动,还有秦国的外交拉拢,有了不关心长平之战的理由。

其他四个国家的心态,也各有国别特色。

这其中,最奇葩的就是魏国。

三晋同源,本是兄弟之国,但魏国和赵国的仇恨却非常深,长平之战时的魏国,一点没有唇亡齿寒的觉悟反而非常得瑟。

在长平之战进行中的时候,魏国专门举办了一次廷议,讨论长平之战问题。

讨论来讨论去,魏国君臣的统一意见居然是,秦赵之战对于魏国非常有利,他们打得越激烈,对于魏国越好。

魏王的做派更是搞笑,在臣子问他,如果秦国获胜,对魏国有何好处的时候。

魏王振振有词说:邻之羞,国之福也

这话的意思是,赵国遭遇的羞辱,就是我们魏国的福气。

感情,这属于典型的看热闹不计后果。

文章图片6

(多头博弈)

魏国如此表现,另一个大国楚国的表现如何?答案是楚国有楚国的问题。

当时的楚国,刚刚经历了一场王位更迭。

楚顷襄王重病期间,楚国太子却在秦国当人质,无法回国,这状况下,如果楚王死了,王位无疑是要换人的。

眼见于此,秦昭襄王也在寻思,放不放在秦国的楚国太子回楚国!

寻思没有定夺的时候,楚国春申君黄歇就派人秘密将楚国太子接回了楚国,秦昭襄王一听消息非常不满,若不是相国范睢劝说,秦昭襄王估计要借题发挥责难楚国。

秦昭襄王默许了楚国太子的回归,直接促成了新楚王的诞生。太子回去后不久,楚顷襄王死了,楚考烈王上位。

文章图片7

这段基于香火情的恩义,还有新王登基地位不稳的因素,让楚国也没了掺和长平之战的动力。

楚国之外,另外的一个小国韩国则完全是无能为力。

长平之战前,韩国和秦国就因为上党地区打了起来,打到最后,弱小的韩国被打怕了,以至于长平之战期间,一直战战兢兢,不敢吭声。

至于燕国,跟赵国长久的不和,还有地处北方跟秦国关系不错的因由,也没有出兵的动力。

简言之,各家都有了各家不出兵的理由。

但理由归理由,真不出兵,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其实都懂。

于是,就有了另一层不出兵的根源,那就是秦国的外交工作做的是真到位。

文章图片8

(战国外交)

四:有一种出挑叫,秦国外交。

在我的认知中,国家的实力由软实力、硬实力和外交力,三位一体组成。

软实力源自文化影响力。

硬实力源自国家面积、人口、科技实力。

这两种力量都是相对固定的力量。

除了这之外,外交力也是国家实力的一种,还是最大的变量。

秦、赵两国软硬实力差距不明显,但外交实力,却差距非常明显。赵孝成王的外交手腕,差了秦昭襄王十万八千里。

文章图片9

(赵孝成王)

长平之战关键时刻,秦国为了断绝赵国外援,先是忽悠赵国说自己有意和谈,让赵孝成王派了使者去秦国谈判。

一看赵孝成王使者来了,秦国那是尽心接待,不断释放善意,随后又去各国大肆宣扬,说赵国主动派遣使者,诉求媾和。

这大肆宣传后,其他国家纷纷认为,秦国和赵国是要和解了,也放下救援心思。他们的救援迟缓,让秦国抓住了机会,随后秦国又完成了一个骚操作。

这骚操作就是,通过潜伏在各国的亲秦派,让他们散尽财宝疏通各国朝堂,在这群人金钱攻势下,其他诸侯国的国君即便有心救援,也会遭遇明里暗里的反对。

这一群人的反对,就会让决策变得迟缓。

在完成这一切之后,为保万无一失,除了外交斡旋外,秦国还做了战斗准备,派遣军队驻守各国通往赵国的交通要道。

比如秦军在长平之战中,就提前占据了垣雍这个战略要地,这就让魏国援军无法进军,赵国周边战略要地也都有秦军驻守。

这言外之意就是,要救赵国,你要先跟我打,就看你有没有这胆子了?

本就因为赵国外交失误还有秦国外交努力,内部策反犹豫不决的东方五国,面对秦国的军事准备,也纷纷认怂,坐看秦赵厮杀。

从这整个战争期间的外交博弈和军事准备可以看出,秦昭襄王是有心算无心,算计的赵孝成王无路可走。

文章图片10

(秦昭襄王)

尾声:

那么长平之战时,如果齐国答应了赵国的救援,或者说东方五国出兵了,秦国会退军吗?

答案是必定会。

因为秦赵这两国的战斗力悬殊并不明显,就如民国时代的中原大战一样,天平的砝码处于微妙平衡状态。

如果真有外力介入,这天平势必倾斜,秦国也必定会退军。

只是以齐国为首的东方五国,都寻思渔翁得利,各有各的算计和无奈,直到最后也没行动。

长平之战后,他们才幡然醒悟,随后有了信陵君窃符救赵。

但是这一切都有点晚了。

文章图片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