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总启: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 第一单元第一课文字实录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钱金涛 壹 “近铺设” 中国人对事物的描述,很有意思。 比如说“笑”,我们来看一组词语,比如: “笑容可掬”“笑逐颜开”“巧笑倩兮”“眉开眼笑”“似笑非笑”…… 这些词很“直接的”,很容易让人在脑袋里产生关于“笑”的画面感。 再有一些词,需费一点脑袋。 比如:“掩口葫芦”这个词。 咦,也是笑,画面上“深邃”了点,写的不光是发生“笑”的脸上动作,多了“手”的元素,组合成笑的动作群。 再来看“令人捧腹”这个词。 还是笑的画面,写的不光是脸部,还有腹部、肢体,画面里有笑的故事。 “令人喷饭”这个词里也有故事。 大家看,这些笑的共同点是什么? 有人说很形象。 对,它们被形象化了,它们很生动,这就是叙事追求的重要功夫——“形象”。 但它们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共同点是:逻辑上是“近铺设”——逻辑不用转太多的弯。 很多时候,“近铺设”逻辑不远,可以“一眼看穿”。 但并不是让人“脑筋不动”——近铺设的“形象”,让人脑袋产生无穷的画面感。 我在这里到底想说什么? 我想从“笑”来说说发生在中外文学史上的一件重要事儿: 客观世界里的“象”,是怎么被文学家写进作品里的? “象”要进入文学,古今中外作家最有效的方法是:形而象之,使之变成形象。 形而象之的“形法”,古今中外有各种巧法妙法。 “意象”,是“形而象之”的一种方法,也是很易上手的一种方法。 ![]() “形而象之”的表征,刺激着人们探索到了很多类型的方法。 贰 “远铺设” 我们再来看一些词。 看这个词:“令人齿冷”。 这个词与笑有关? 是的,这是“耻笑”。 它和笑的关系怎么理解? 它们不是“形而象之”的关系。 它们是另一种象——“理而象之”——需要逻辑推演的抽象思维参与,是一种“远铺设”。 再看另一个词——“干卿何事”。 这个词“铺设”更远了。 “干卿何事”,“关你什么事”,与笑有关? 和“笑”的理性关系更抽象:这是责问词,构成一种“笑”——讥笑。 象要进入文学世界,除形而象之外,还可以抽而象之;不是引发画面联想,而是启人逻辑推演。抽而象之的“抽法”有很多,共同点———运用的是远铺设。 ![]() 今天早上,我煮早饭,发生了一件事。 我想煮牛奶麦片粥,对家里东西不熟,找不到麦片了,就打电话给我上班的夫人。电话接通后,以下是当时的对话。 我:“麦片在哪里?” 夫人:“在学校。” 我:“麦片,我问麦片在哪里?” 夫人:“哈哈哈哈,在木台上的纸箱里。” 大家猜猜,这里有什么远铺设? 大家再猜猜,我这是准备用于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第一单元开篇用的,那么第一单元的主任务我将讲什么? 叁 读懂“象” 其实,客观的象:物象、景象、人象,还有事、情、理(世界的秩序链),你碰不碰它,它都在那里,不死不灭,或有死有灭。但文学家们、文化学家们、哲学家们、科学家们为了把这些象和“链”写进很好的文字里,就给它们造了很多像镜子里的“影射辞”,哲学上称之为“镜像”。镜像,是关于世界的命名方法。 镜像思维大体包含了两种思维——形而象之与抽而象之。 注意,“形而象之”与“抽而象之”,里面的“象”是动词:表征之意。与“物象”“意象”之“象”,是不同词意。 同学们,你们手里的这部语文教材,叫高中语文统编教材。这部教材提倡任务群教学,这是一种美丽的遇见,你们以前的师哥师姐没有这种机会。 任务群教学给大家开启的是这样一段历程:每个单元,几十节课,围绕一个大任务,让大家浸泡,生长。这是一种深沉和生成的机会,这里拒绝走马观花和浮浅。 那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5篇诗歌和2篇小说,我将完成一个什么主要任务呢? 本单元主要任务是:掌握从阅读“象”入手读懂文学作品的方法,慢慢学会用“象”来写文。 具体来说:对诗歌而言,作家主要是把“象”变成“意象”(物象和景象成为意象,人物直接成“人物形象”)来抒情言志,要注意通过“象”来学习诗歌,以及学会用意象来构思诗歌和写作现代诗;对小说而言,作家主要在考虑怎样将人构思成“人物形象”(即人物角色),将人变成“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很多,如情节、环境描写等等,要学会用“形象”这个中心,去梳理和串联小说内容,要学会这种围绕“象”展开的小说阅读方法。 余华说:“文学是一种自然的分泌。” 让我们围绕“象”这一主题,去开启本单元的文学密码吧。 作者简介 钱金涛,男,重庆市教科院中学语文教研员,曾任全国当代语文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写作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重庆市中语会副秘书长、西南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西华师大兼职硕士导师、重庆文理学院兼职导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