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初对军史感兴趣的朋友,很容易被非战斗减员数据所迷惑。而网龄久一点的网民,则对世纪之交那场大规模诋毁抗美援朝运动记忆犹新,公知的核心论点就是我军的非战斗减员数据也是伤亡数字,因而推论我军数据作假。 抗美援朝 所以我们要聊聊什么是战斗减员和非战斗减员。 战斗减员和非战斗减员的教科书定义什么是战斗减员,什么是非战斗减员?这是一个基础得不能更基础的学术概念。我们把高校教材《军事医学统计学》翻到第152页,在第二节战时卫生减员统计与分析中,有严格的战斗减员和非战斗减员定义。 战斗减员包括参战人员中的战斗减员人数,反映因战斗而减损的程度。战斗减员指的是阵亡、战伤伤员、失踪、被俘等。有些伤害虽然与敌人武器无关,但和战斗行动密切,例如冻伤也是战斗减员(特指长津湖战役?) 非战斗减员是指病员(含病死)、非战斗伤员及意外死亡等,反映了战时卫生防病、部队管理和战地环境等因素对战力的减损程度。 在持续时间长的战争中,非战斗减员率往往高于战斗减员率(记住这句话)。 ![]() 豫东战役的战斗减员拙文曾提及,《全国解放战争史》等正史中记载了豫东战役中我军战斗减员情况,其中包含伤员24649人、牺牲5026人,和其他减员3598人。部分自媒体把其他减员解读为被俘虏人数,这是不对的。具体可参考: 根据战斗减员定义我们知道,战斗时期除伤亡之外,战斗时期的俘虏、逃亡等诸多其他情况均属于战斗减员,并汇总为“其他减员”。 华东三年解放战争,历次战役中其他减员占总体战斗减员的比例为8.1%,豫东战役虽然有数百人被俘虏,导致其他减员占比达10.8%,但把所有“其他减员”的3598人都认为是俘虏,这是对历史不熟悉的表现。 再看华东军区卫生部门的统计情况, ![]() 豫东战役我军战斗减员组成 请注意,根据卫生部门统计规则,负伤后不治牺牲的人数,同时计入负伤和阵亡数字。 通过卫生部门的统计情况与全国解放战争史等正史的记载和对照,我们对豫东战役的战斗减员情况有了非常清晰的了解:5026名烈士牺牲,其中部分烈士是因伤不治牺牲,还有3598名其他减员。 豫东战役前后的非战斗减员豫东战役前后,华野外线兵团属于外线作战,非战斗减员情况确实是比较严重的。其中有几个比较重要的因素,首先是外线兵团新兵主要依靠俘虏,而俘虏的逃亡情况一向比较严重。其次是外线兵团缺乏根据地依托,伤病员一旦转入当地治疗,没有组织依托便很难归队,还有掉队情况也是非战斗减员的重要原因。 参考上表中志愿军非战斗减员情况,其中非战斗时期的逃亡便有三万多人,非战斗时期的掉队有四万多人。刘邓大军南下大别山也有三万多人是非战斗减员。 有网友引述郭化若的话,提到华野四纵有四千余人的战斗减员、四千余人的非战斗减员,导致淮海战役之前只有两万三千多人,这是确实存在的情况。华野与中野外线部队非战斗减员情况严重,兵源也缺乏有效补充,这个通过淮海战役之前各纵队数据统计即可清晰感知: ![]() 根据教科书的定义,我们也知道非战斗减员多于战斗减员在长时间的战争中属于常态。 但如果把非战斗减员数字硬按到某一次战役例如豫东战役头上,那就是犯了和老公知们一样的错误。战斗减员和非战斗减员,有着严格的定义划分。因战斗而减员的情况,都属于战斗减员。 很多非战斗减员行为,例如非战斗时期的掉队、逃亡等,如果发生在战斗时期,那就是战斗减员,就不再是非战斗减员了。 非战斗减员呢?根据非战斗减员定义,和参考志愿军非战斗减员的分类统计,我们很清楚地看到,非战斗减员主要是病员,其他一些比较重要的因素是非战斗时期的掉队、逃亡、事故伤、事故亡等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