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脉学

 野火野火 2022-05-22 发布于湖北

/ 本能医学/

引言:脉象是中医诊病的重要参考。《脉学》提出了本能医学对脉象的独特理解,并用生理学原理对象的意义、部分常见脉象的本质作了阐述。

脉学

编者:李景白    校对者:李侦云

图片
在本能医学的方法系统里,有脉象、舌象、体象、声象、色象、物象、意象。这就发展了过去的四诊(雨山按:本能医学将“四诊”发展为“七象”,《本能医学的独特观点》一文会对此作详细解释)。脉象是七个现象中的一个,是认识疾病的整个方法系统的一部分。一个医生不知道脉,不行。在几个病上说了一大堆脉,都是实际有用的。

对一个脉象,今天在你身上作这种解释,明天在他身上作另一种解释。即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解释,这就是症(现象)与证候(解释)的不同之处(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可以参看)。

王叔和的《脉诀》:1、把三部九侯分配到脏腑: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实际上不是这样(但是男性的右边、女性的左边病了,如果治疗,好得很慢。如果反过来,很快就好)。2、以脉断病,从脉上认识病。如:“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关主什么尺主什么,孤立地看脉,认为有什么脉就有什么病,这是不正确的。寸关尺对应五脏六腑,没人否定过,我们也没有否定。但寸关尺、三部九侯与所主宰的病能够对应起来的,一例也没见过(雨山按:对于“寸关尺对应五脏六腑”这一观点,郭老不否定,也不肯定。而关于“什么脉对应什么病”的观点,郭老是完全否认的)

是什么脉,不说明是什么病。因为脉象对应的是本质性的身体内部活动。所以,凭脉问病是不懂脉,凭脉断病是不懂医。脉和证在辨证中是统一的整体,不能分开。我们应该在病上说脉,离开病不谈脉;在病上说药,离开病不谈药。看见病能知道脉、知道药,不在病上去讲脉、去讲药就没有着落。必须把脉象机制说清楚,把循环状况与脉象的对应关系说清楚。

总之,要在病里看脉,而不是在脉里断病。在病中看脉,在脉中看势,脉与势相互印证。脉里有趋势,证里也有趋势,合起来才是那个病的趋势。比如:

1、弦细脉

弦细是脉象。背诵《脉诀》不能让你知道脉象背后的原因,我们要了解,桡骨这里的血管,代表着血管系统的现象,这个现象后面有一个本质。弦细,是主宰血管舒缩的信息系统处理的一个结果。它根据用血量和体温进行调节,有时要舒张,有时要收缩。血管长期失去调节能力,就会老是处于一种收缩状态(雨山按:可能是交感神经兴奋导致了血管收缩)。既然血管的调节能力有障碍,就可推知:应该还有其它好多地方都在发生着障碍。再看其它信息,如舌象。一看舌上白苔、没有津液,说明分泌有障碍;一看舌有大齿痕,说明水液代谢有障碍、循环也不好。这就又得到一些信息了。再了解这个病是外源性疾病、还是内源性疾病。具体是哪个病,选用哪个方子。整个系统医学,你牵着一根线,就都出来了。

2、洪脉

是动脉血管粗大、血液很充足。

3、数脉

是搏动频率高。数脉并不都是主热,循环、呼吸在衰竭之前,脉率150、200次,也是跳得特别快,普通人没法活,那是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脉。这个问题要放在生命过程中去看,病是生命过程,脉是生命现象,运动员的竞赛也是生命过程。要在生命过程中看生命现象,脉和证要相互印证,因为它们之间本来就有紧密联系。循环系统在病中应该表现为什么,它如果不表现为什么又怎么样。这样,知道因果就知道病势的趋向了。

4、浮脉

是血管浅出。脉象浮浅,一沾肉皮就摸出来了。

脉象的沉浮要看这个人的脉管在哪个层面里:是在肉皮下面,还是在皮下深层。还要看这个人体重、肌肉的丰满程度等。

5、紧脉

是脉体紧张,脉管里的血液很充实,弹力很大、张力很强。“阴阳俱紧”的阴阳不是寸和尺,是浮取和沉取脉象都是紧张的。过去脉学上对紧脉有一个描述:“紧如转索”,索是绳,像绳在转一样。这不易明白。其实就是张力很大,不缓,跳动频率比缓脉要快。

我们还可以这样去弄明白紧脉:发热恶寒无汗,脉紧者为伤寒。来个人体温40-41度,头痛恶寒,浑身颤抖,喝水牙碰碗,他这时的脉象就是紧。这就是让病人教你。这是麻黄汤证的脉紧症状,充血性头痛脉紧,心脏使劲压,血液向外向上挤。出不来汗,血管就紧张。其实骨头不会痛,头痛骨节痛是指骨头外面的肉痛,里面的东西太多了出不来就痛。一出汗,就什么症状都没有了。

高血压也脉紧、也脉弦、还脉细,有时候还脉沉(胳膊粗大必沉,上面脂肪厚,脉管上不来)。仪器诊脉就不行,考虑不了这些具体情况。

6、迟脉

太阳病出汗后脉迟,说明向表外排异的过程结束了。因为体周没有毛病了,脉就用不着大力向体表供血,所以频率低,脉就迟。病势和脉象是互相印证的关系。比如:有腹满而喘潮热这个症状,就说明表证没有了。这时出现的脉迟就不是心衰,而是证明表证没有了,所以就可以赶紧用大承气汤攻里(雨山按:这里郭老依然在强调脉和证的互相印证,可结合《伤寒论》第208条理解)

思维逻辑要严密。说脉迟不见得就是寒,但这绝不是说脉迟就是热。说腹满就喘,也不是不满就不会喘。这个喘是因为腹满而喘的,那肺炎的喘就不是因为腹满(雨山按:“腹满而喘”是因为肚子满着,肺的呼吸空间小。肺炎的“喘”是为了散热)。所以人如果死心眼,立刻就会把自己的智慧完全封闭,而走进自己设定的死胡同。

7、沉脉

首先,中医有个特点:重意而不重数量。一个人身高1.7米,体重115斤,骨瘦如柴。不管有病没病,那脉总是浮的。另一个1.7米,300斤,他就算发热到45度,脉也浮不出来。如果摸着像沉脉,不管胖瘦,就认为它是沉脉。但沉脉说明什么,还要根据这个人的胖瘦再作判断。

其次,不要光看到脉沉。一要结合脉体粗细:沉脉都是细的,没有粗的。血压不够时,要维持血压,血管必定得收缩(雨山按:摸着像“沉脉”,脉体却是粗的,这时候就要怀疑这个“沉脉”的真实性)。二要结合体温高低:体温过低时,若要保持体温,循环系统的血管都得潜藏到里面去。沉脉和体温结合起来,再看这个人是缺血还是发热。这么相互一比较,什么都出来了。

8、滑脉

脉是滑利的。血管很充实很饱满,血哧哧地往前流动叫滑,一般这个脉搏都是浮滑的。浮滑是因为内部的热,要利用温差从体表散发出去。要通过血液把热量带到体表,血当然要流动得快一点。

总体来说,一切东西,要想完全弄清楚、准确、明白,做不到。这摸脉,就要凭经验。解释可以,但能不能说清楚和听众能不能听清楚,是两回事。其他别的也是这样,不光是脉。别是高层的东西、细微的东西,或特别宏大的东西,都会出现这种“明白了却说不出来”的状况,大体上差不多就行,治病也这样。

脉象没那么玄乎,很平常、很简单。看病到了炉火纯青的时候,一般用不着看脉。当你还在仔细研究这到底算什么脉时,说明你还不熟、还不行、还什么都不懂。脉不是那么神,非常平常、简单。而且在看病的整体中,它是一个小部分。一看这个病,不用看脉就能知道该是什么脉,到这时你就不去猜谜了。如果你还在疑惑“这个脉是紧吗?这怎么叫紧啊?”这个事你就麻烦了,这是一。第二,教一次你就记住了、就明白了。老师摸过这个人后,让你过来摸摸,你记住就行了。

等你病看多了以后,还要让你再摸脉,有时往往成为一种负担。真正成熟的大医,可以用不着摸脉,给你开个方子吃药能好病就行了。如果摸脉能好病,不摸脉也能好病,摸脉就没有什么意义。那些皱着眉头、歪着脖子在摸脉的医生,不一定真懂脉。临床中,摸脉往往只是患者的心理需要:“怎么还没摸脉就开方?”

但有时脉决生死,以为脉不管事就大错特错了。医生如果真不会摸脉,那可真不行。有的脉特别重要,如果不懂脉,非出毛病不可。可是这一生中,你不一定能遇到几次。大承气汤证在脉上决生死,就是可不可用大承气汤,在脉上决定:脉弦者生,脉弱者死。脉弦者给大承气汤,吃了就好。如果脉弱就不能吃,不吃是死、吃也是死,这是脉决定的。

所以,不懂脉不行,看得那么神也错。有时得舍证从脉——根据脉不根据证;有时得舍脉从证——根据证不根据脉。一般情况下,七诊中舍脉一诊,也就是舍去1/7多一点,完全能治好病。

舍证从脉

文革时,那年流行斑疹伤寒,19岁的姑娘打针、输液、吃药,20多天了还没好病。郭老一摸脉,判断最多还有4小时可活,就没开方。如果不懂脉,这次就陷进去了。这个人,第一是息高(呼吸衰竭中医叫息高)。呼吸只听见有出来的气,听不见有进去的气。也就是说,呼吸浅表,多半个肺已经不动了。第二是脉散,是毫无规律的散脉。脉跳一下停两下,跳两下停一下,就这样散了(雨山按:《濒湖脉学》:“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脉经》),涣漫不收(崔氏),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柳氏)”)。息高者一日死,再加上散脉,连半天也活不了。这是脉决定的。

还有一次,郭老给一个70岁老头看病。老头前一天晚上农村广场放电影,看到12点。第二天早上有点拉稀。郭老一摸脉,就判定治不了。如果不懂脉,只是晚上看了个电影,早晨有点拉稀,吃了你的药死了,你就说不清楚了。脉有一个原则,“下利谵语无脉者死”。他还没谵语,是郑声——说话重复。但是还有一条,“邪气实则谵语,正气虚则郑声”,其实是一样的。所以就判断他当天必死。

舍脉从证

只看表现,比如发热恶寒,就判断得了某种疾病,这就是舍脉象从症状。在有几个病上舍脉从证可以,但有几个特殊的病则不可以。

误解

看一个病,要用各种手段,通过各种现象分析。通过全面分析能知道病就已经很不错了,不必非得在脉上钻个窟窿。脉诊是整体诊断的一部分,不是全部,哪一个也不是全部。过去的四诊,今天的七诊,合之而见其全,分之而失于偏。只要不都知道,你就是偏颇的。从多个方面开拓,你才能得到一个全面的认识。

四季四时的脉象变化是共性,而看病要的是个性。“秋毛冬石”(雨山按:简单解释即“秋季脉浮冬季脉沉”),不是都这样。比如都处在冬天,一个穿破棉袄的流浪汉,一个披貂皮大衣的富家公子,脉不可能一样。但如果这两个人感冒发热,那都是脉浮。脉浮是共性,其中的差别又是个性。春夏秋冬四季脉的特征,讲的是共性,在治病上不能作为根据(雨山按:脉浮既是一个病与其他病相区别的个性,又是一个病在不同人身上的共性)

有人问“发热的温度越高,脉浮的程度越明显吗?”没有。本能系统不是根据天气,而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安排自己的反应。冬天冷要对抗冷,但要出汗还是要脉浮,不浮出不来汗。你可能以为:“冬天冷,如果发热、如果脉浮,就得比夏天差点”。错!一点也不差,只要是这个病,就是这个脉。这一点不是靠推理推出来的,是通过观察大自然认识到的

一切推理都可以参考,但都不能作为根据。我们观察体内的大自然,得到的病势是唯一可根据的。我们认识大自然,要的是大自然的真面目。要根据大自然的趋势,而不能根据过去某一人建立的规矩框框。只要是人为设置的框框,一概不要。张仲景看病,一开始不讲药、不讲《本草》、不讲脉。在看了病以后,考虑病该怎么治的关键时刻,他才讲脉。现在动不动“看看我的脉、看我有什么病”,大夫说,“好!我给你看看有什么病”。这是大错、愚昧。

仲景看脉举例

1、伤寒过经十余日,日晡潮热,神昏谵语,不大便六七日,脉沉无力者不治,脉弦者生,脉微者死。这个人的生死、可治与不可治,一个脉决定。

2、一看病人身热但欲寐,这是太阳和少阴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再看脉:脉沉的偏于阴、偏于调节;脉浮的偏于阳、偏于排异。这是脉势决定的,不是先摸脉然后说你有什么病。

3、在大承气汤证里,有一个脉滑而疾(快)。《脉诀》说“滑脉如珠惕惕然”。不易明白,易入歧途,不是一个个珠子往前面走。滑脉是脉管内部的血非常充实,动得非常快。动力很强,挺滑利。说明血液、体液都很充足。这样的人如果谵语还潮热,就是有燥屎,大承气汤一付就好。谵语是神志不清,结肠粪便里有毒物被吸收到循环,再从大循环进入脑循环,神经受到毒物作用,人就没理智了,说明血液里有很多异物需要排出去。体液充实、功能又很强盛,大承气汤一战成功,这是脉决定的。


但大承气汤证并不都是脉滑而疾,也有脉迟的,脉迟是脉率不快了,跳得很慢。王叔和这个派系说脉迟为寒,在大承气汤证中脉迟不是寒,大承气汤证不会有寒。

脉迟不是能用承气汤的证据,这时若要用大承气汤,要看别的条件。张仲景没有分析,只是列出现象:

脉迟微汗出不恶寒——脉迟绝对不是要向外排异,在表的那场战争已经结束了,胜利了,体表用不着供那么多血了,所以循环有点累了,类似人干重活后累坏了,没劲了。微汗出不恶寒,没有向外排异的意思了。

身重气短、腹满而喘、有潮热——内部是身子沉重气短,气短是肚子和肠满着,不仅食物、还有大量的气体把膈肌往上顶着,肺的空间小了,吸不进多少气体,造成气短(短就是喘)、气喘(促就是快,肺空间小了,呼吸自然就要急促,促也就是喘)。有潮热,每到下午三四点钟就热了。

综上,从脉上、从表现上、从体征上都说明向表的趋势已经彻底结束。张仲景说,这是表已解,可攻里。这时一定是有几天不大便了,所以用承气汤。

在大承气汤证这个病情中,脉迟不是寒,说明看脉断病是不行的。脉不决定是什么病,是看脉决定怎么治病。所以,要在病中看脉:就是在所有的表象中看脉。在脉里面,要看病为什么会这样、那样,它们是互相印证的。把脉和证统一,然后再从中看病势,这是系统医学看病的一个原则(雨山按:其实全文就是强调脉象是所有表象之一,观察表象是为了判断本能的趋势)

声明:本文思想源于郭生白先生,由李景白整理和补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