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清初的直隶新城县,有一位文武全才的传奇人物。论“文”,他博通经史,著作等身,文集入选《四库全书》,其学生创立了著名的北方“颜李学派”;论“武”,他不仅武功高强,还熟读兵法战策,并撰写了多部兵书,其中《乾坤大略》一书至今仍是国内军事院校教材。这个传奇人物就是王余佑。 王余佑字申之,一字介祺,号五公山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生于直隶新城县。他自幼聪颖,有大志向,喜读书,识大体。十六岁时,补博士弟子员。他先是跟随定兴人鹿善继读书,后又受业于容城人孙奇逢,并得到明万历朝东林党六君子之一左光斗的赏识。鹿善继、孙奇逢二人均是明末北方的学术大师,儒学大家,他们对王余佑极为器重。而清代初年北方的学术大师颜元(清初思想家、教育家,保定博野人)、李塨(清初教育家、哲学家,保定蠡县人)则是王余佑的弟子,二人创立了著名的北方“颜李学派”。他们对老师王余佑非常敬重,颜元曾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介祺得其二,温、恭是也。”称王余佑气度包罗,可资师法,自谓平生所不能及,以至对王余佑“以父道事之”。李塨也说:“春风满坐,经济满怀,吾不及五公。”古人所说的“经济”,跟现在不同,即“经邦济世”,也就是具有“治理国家,造福民众”的才能。 王余佑生长于幽燕之地,自幼深受燕赵慷慨侠义之风的熏陶。他十多岁就随父辈与东林党人左光斗、魏大中、杨涟,以及定兴大儒鹿善继、容城理学大家孙奇逢、还有新城县白沟张果中(孙奇逢的弟子)等人一起,参与了明朝末年与阉党魏忠贤的斗争。 清军入关后,王余佑携家人西去易州西南八十多华里的五公山双峰书院,隐居讲学长达20年。双峰书院,是王余佑的老师孙奇逢所创,位置在今天易县富岗乡的双峰村。双峰村背靠五公山(也称五峰山),这也是王余佑号“五公山人”的来历。 王余佑拥有重义重友,躬行实学的品格,从以下几件事情可以管窥他的真性情。 一是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26岁的王余佑跟随继父王建善赴山西临县上任,王余佑开始参与政务,列举时弊数千言向朝廷反映。因得罪官僚豪绅,王建善又被调任河南鲁山县知县,当时河南被明末农民军占据数年,很多县官弃职逃走。王氏父子三人冒着被流寇袭击的风险,顶霜冒雪,昼夜兼程,一路招兵买马,不仅收复鲁山县,还攻下了相邻的宝丰县。但此时,大明江山摇摇欲坠,王余佑见大势已去,于是力劝继父挂印辞官回归故里。 二是清朝建立之初,王余佑经历了父兄死难的重大家庭变故。王余佑的生父王延善为县诸生,就是已经取得参加科举考试资格的秀才。明末兵乱,他为人仗义,召集人马,组织队伍,聚众上千人,保卫家乡。孙奇逢也在容城起兵,共同收复了雄县、新城、容城三县。这时清兵入关,队伍被遣散。不料王延善却遭仇家陷害,以抗清的罪名被捕,押往北京。余恪、余佑、余岩兄弟三人准备一同进京赴难。大哥余恪言道:“余佑已过继给伯父为嗣,不可轻死”。于是偕三弟余岩赴京。行至琉璃河,夜闻人唱《伍员出关曲》,余恪说:“阿弟,误矣!吾二人俱死,谁可复仇者?弟壮,可复仇,我死之!”挥三弟余岩去,自赴京。大呼曰:“我乃起义生员王某长子也,来赴死!”父子二人被害于京师。 父兄被害,王余佑痛不欲生,为父兄招魂葬于易州坎下村。之后携继父母隐居易州五公山双峰村,自称五公山人,主讲双峰书院,躬耕养亲,不求闻达,二十年不入州府。 三是王余佑崇尚气节,任侠重友,乐善好施。困难者周济之,危难者拯救之,病死者收殓之。王余佑在五公山讲学时,生活比较贫困,经常食不饱腹。说他“一闲牧竖,藜藿不充”,意思是说,他在不讲学时,穿戴粗劣,连粗糙的饭菜都不充裕。但他对待朋友从不吝啬,有人造访,典卖衣物,也要好好招待。遇人有急难,想方设法施救,因此深受世人的敬重。 王余佑在易州双峰书院讲学二十余年,加上跟随孙奇逢在此读书、避难十余年,共计在五公山隐居三十余年。继父母相继去世,他守孝三年,之后决定离开双峰书院。此时,他的妻弟,时任河间府副将孔毅邀他到军中参理军事。在河间,他得到了河间知府王奂(号千峰,安徽人)的赏识。康熙十年(1672年),知府组织编修《河间府志》,聘王余佑为主修,历时八个月完成。王奂对王余佑非常满意,更加器重,遂任命为献县献陵书院主讲。王奂为其置办宅第,副将孔毅于城东二十里为其置田二顷。生活有所改善后,他便举家迁居献县王三孝子庄,并与该村王姓续了家谱。 在献陵书院讲学期间,王余佑还经常携弟子颜元、李塨到其他书院游历讲学,入门弟子远近从游者多至数百人。 王余佑一生未入仕,主要在书院教书育人。他学问深厚,其治学以性理为根本,以实学及物为主旨,以明体达用为宗法,以闲邪存诚为要义。 王余佑的治学范围非常广泛,不拘泥于儒家理学,诸如天文地理、礼乐政刑、耕桑医卜、西洋语文,都能娓娓道来。对中国历史上下数千年了如指掌,称得上是一位奇才。他教授学生要求忠孝务实,经常与学生联诗作对,还带领学生习步骑射。 他本人不仅善于骑射,而且精于技击,有高强的武功。他的武功是老师孙奇逢所传授,后来他又把武功传授给了弟子李塨。他蹲身刺枪,一跃丈许,骑马弯弓,箭无虚发。著有《太极连环刀法》传世。他讲课时,双目炯炯有神,声如洪钟。他书法以草书见长,用笔遒劲,毫翰之精,人人争慕。 他的门人李兴祖说:“极纵横上下之说,数千年间事如烛照数计。及指陈得失,蒿目时艰(比喻对时局忧虑不安),真有坐而言可起而行者。”王余佑的实学才能在当时已被誉称为有本之学、王佐之才、命世之才、王霸大略、足以安民济世。 ![]() 王余佑一生著述等身。主要有《乾坤大略》十卷,《居诸编》十卷、《诸葛八阵图》一卷、《万胜车图说》一卷、《兵民经略图》一卷、《文集》三十二卷,《涌幢草》三十卷,以及《认理说》《前著集》《通鉴独观》《茅檐款议》等。《居诸编》汇集古人经世之事而成,据《乾坤大略总序》所说“十年间胸中垒块悉谱之于《居诸编》一书”,这应该是作者较为偏爱的一部书。《五公山人集》是在王余佑去世后,由门人李兴祖(字慎斋)另外搜集、抄录,到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才刊刻面世。 王余佑精通兵书战策,最为著名的要数撰写《乾坤大略》。这是一部专讲战略的兵书,专论“王霸大略”,即览天下之大势,求帝王之得失成败,阐述逐鹿问鼎、扭转乾坤的大方略。全书共十卷,将天下成败剖析为十事,也就是十大端、十大方略。十大方略不仅互不重复,而且必须依先后次序而行,不可超前,不可打乱,不可增减,不可颠倒。十大方略是保举王业自始至终克成其功的一盘完整的棋局。 《乾坤大略》在我国古代兵书中独树一帜。之所以定名为“乾坤”,就是暗示这套原则具有永恒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虽然其中不免有教条的意味,但仍不失为一部传世之作。此书于1992年被国防大学译为白话文出版,成为我军高级将领的必读书目之一。2021年12月16日《中国国防报》以《王余佑的乾坤大略》为题专门介绍了这本兵书。 王余佑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去世,追随父母葬在了易州坎下村(今属于满城区坨南乡),其子孙多留居于献县。王余佑去世后,门人私谥“文节”,世称“文节先生”。献县一些士绅举人纷纷上书,请求将王余佑崇祀在献县乡贤祠,立牌祭祀。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八月,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朝廷,敕准前明廪生王余佑入祀献县乡贤祠,后又入新城县乡贤祠。如今,献县博物馆名人展厅有“北方实学派杰出代表王余佑”板块。乾隆四十七年编修《四库全书》,《五公山人集》十六卷入编。 撰 文:李金辉 责任编辑:景元平 编 辑:黄 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