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发展、崛起以及繁荣无疑是对马汉“海权强国”理论的践行和论释。 在英国崛起、强大的过程中,海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对英国皇家海军发展历史的剖析,我们会发现朴茨茅斯港自诞生之初就与英国海军不可分割地交织在英伦三岛的历史轨迹中。 ![]() 如今的朴茨茅斯港 一、朴茨茅斯港:英国“皇家”海上力量的诞生及发展1.朴茨茅斯港的优越条件 位于波特西岛的朴茨茅斯市作为英国唯一一个岛屿城市,是英国东南海防线上的军事重镇。在该市的西部,则是英国三大现役海军基地之一的朴茨茅斯军港。 作为海岛国家,军港可谓是英国保卫自身、震慑他国的强大武器。 从地理条件上看,朴茨茅斯港距伦敦100多公里,西接著名的贸易港南安普顿港,南临英吉利海峡,距法国约200公里,并有怀特岛作为天然屏障,有效阻挡了来自英吉利海峡恶劣天气的影响。 朴茨茅斯港入口狭窄,其宽度不足300米;港内空间庞大,水域长6公里,宽3公里,足以容纳现今航母级别的巨舰停泊。
气候温和,港口处风向良好,使船只在一天中绝大多数时间都可以进港停泊;港内水深适中,即使是当时最大的舰船也能随时找到最安全的停泊处。 可以说,朴茨茅斯港能够成为英国第一个海军基地,并在18至20世纪初成为最重要的军事基地和造船中心,是自身优秀素质和后天培育完美融合的结果。 ![]() 朴茨茅斯港天然的发展优势 2.朴茨茅斯港:早期的发展 追溯而观,朴茨茅斯港很大程度上是由诺曼王朝的开创者威廉一世成就的。 1066年初,英格兰盎格鲁-撒克逊王朝的国王爱德华去世。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以爱德华曾答应让他继位为借口,要求获得王位。在遭到拒绝后,威廉召集兵力,于这一年的9月入侵英格兰。 最终结果是,8000多人的撒克逊军队不敌诺曼人组成的队伍。从此,英国开始了诺曼王朝的统治。而威廉一世不仅成为英国国王,同时也是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在这种情况下,之后英国君主们不仅拥有不列颠的土地,还在欧洲大陆上拥有属于自己的领土。 接下来的近4个世纪中,英格兰的君主们频繁往来于不列颠岛与欧洲大陆,或检阅自己的领地,或率兵扩张土地。而这中间的中转站,就是拥有绝佳港口条件的朴茨茅斯。 特别是在“无地王”约翰及其继任者亨利三世两位统治者期间,朴茨茅斯常作为军队集结地出征海峡对岸的法国大陆。一直到1458年英格兰在法最后一块属地加莱的失陷,朴茨茅斯一直作为英军进攻法国前的集结地而存在。 多位君主对征法作战的热衷,使朴茨茅斯港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君主们在发现朴茨茅斯港曰的优势条件后,大力开发朴茨茅斯的水上运输系统,以使军队、武器设备等能够在最短时间内集结于此。1194年,“狮心王”理查颁布特许状,宣布在朴茨茅斯设立自治镇。 这份特许状,就是朴茨茅斯从一个小小的渔村成长为未来举足轻重的军事重镇的起点。 ![]() “狮心王”理查颁布的特许状是朴茨茅斯从渔村成长为未来举足轻重的军事重镇的起点 1212年5月,国王约翰致信汉普郡的治安官,要求他们重视朴茨茅斯港的建设:
3.朴茨茅斯港:皇家海军的诞生 1458年加莱的失陷,使英国被迫退出了欧洲,英吉利海峡作为不列颠岛对外防线的最前线,使海军与海上力量的培养成为英国在接下来数个世纪中的头等大事。 而朴茨茅斯的港口优势无疑成为建设海军基地的最佳选择。 1485年,亨利七世继位,结束了持续三十年之久的红白玫瑰战争,开始了都铎王朝的统治。鉴于内战的结束及防御不列颠岛的现实需要,亨利七世即位后就开始了建设海军的计划。 1509年,亨利八世成为都铎王朝的第二位君主。史学界普遍认为,英国皇家海军的正式建立、朴茨茅斯海军基地的设立就是在他的统治时期。 在他继位之初,亨利八世建造了“玛丽玫瑰”号和“彼得石榴”号,以这两艘战船为核心、建立一支永久性的常备海军。1510年,这两艘战船在朴茨茅斯造船厂建造完成并成功下水。 其中,“玛丽玫瑰”号是当时朴茨茅斯造船厂建造的同时代最出色的战船。于1534年进行扩建,吨位增加到700~800吨,装载78~91口当时英格兰最先进的大炮,可搭载超过400人。 这艘船是亨利八世最爱的“浮动堡垒”,被形容为“海洋上一朵最美的花”。 ![]() “玛丽玫瑰”号遗物,曾经被称为海洋上最美的花 1513年至1528年,亨利八世开始在朴茨茅斯附近建设新码头,扩大军港内修理间的空间。同时,积极扩充港口附近的防御工事。1527年,亨利八世利用从修道院处没收的钱财,修建了后来被称为“南海城堡”的防御工事。 1540年,亨利八世颁布法令,将朴茨茅斯港确立为英国皇家海军的军事基地,并加大力度发展海军力量。这位君主如是说道:
可以说亨利八世是英国历史发展中第一位系统建设海军的君主,他真正建立了一支属于国王的常备海军。 我们要知道在他之前的统治者虽然也有多次组建舰队的行动,但当时的主体要么是通过雇佣而来的商人、当地人,甚至是外国人,要么是由五港同盟或王国其他港口地区提供的军事支援。他们之间相互竞争,使在执行军事任务时往往会将各自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些因素使得之前统治者的船队都不足以称为“皇家”海军。 更重要的是,亨利八世改变了海军的作用。自他开始,英国造船厂的建造目标发生改变:战船不仅仅是运输军队的工具,更是用于海上进攻的重要武器。因此,“玛丽玫瑰”号常常被认为是英国第一艘真正的军舰。 由于对抗法国等战术策略的需要,朴茨茅斯造船厂几乎承担了这一时期英国战舰的主要建造任务,1517年,亨利八世拥有21艘船,1547年时,他己经拥有了58艘的战船。 随着海军规模的扩大,亨利八世陆续任命一些新的官员来协助海军大臣管理,从而推动了海军行政机构的发展,如仓库管理员、船舶审计官、军械官、验船官等。 可以说,亨利八世时期的海上力量己经显露出其日益强大的潜力,从而推动英格兰王国迈出走向海上强国的第一步,而朴茨茅斯军港也开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并与海军的发展、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 ![]() 亨利八世 二、英国海战保障:朴茨茅斯港的改革在17世纪的海上战争中,英国舰队的主要对手是荷兰,其战场位于北海。朴茨茅斯造船厂被迫进入一段长期的“休眠期”。除了一些传统战舰的建造外,技术没有什么突破,有关舰队的修理、维护等工作更是交给了位于泰晤士河和梅德韦的新造船厂。 直到了17世纪晚期,随着法国再次成为英国的“头号强敌”,朴茨茅斯港才夺回自己曾经“独尊”的重要地位。同时,随着海上力量的不断壮大,英国不再将自己的眼光局限于欧洲,而是投向更广阔的世界。 随着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覆灭以及对荷战争的胜利,英国切实体会到强大的海军及海上控制权才是自己站上国际舞台的必备武器。
于是英国再度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朴茨茅斯港及其造船厂,使其在18世纪“焕然一新”。 1.朴茨茅斯海军学院的建立及人才的培养 ![]() 朴茨茅斯海军学院 如今朴茨茅斯造船厂附近,最令人熟悉的建筑物就是老海军学院。这所学院从1729年开始修建,四年后完工并面向年轻男孩招生。 长达140年的时间里,这所海军学院不仅为英国皇家海军输送了大量人才,更成为日后达特茅斯等著名海军学院的建校、教学模板。 对于当时的英国来说,设立海军学院主要有两个原因:
在朴茨茅斯海军学院成立前,英国海军部专门研究了当时几个海洋强国所建立的海事学院。 例如法国在17世纪后期建立的海军学院使用新式教学体系,以剑术、射击及船舶建造为核心内容;丹麦在18世纪初建立的海军学院将理论教学与海上训练相结合;德国和俄国的海军学院则注重数学知识的运用,聘用大量数学老师。 在经过一系列考察和比较之后,英国海军部在1727~1733年间制定了大量改革计划,其中的重点就是建造全新的海军学院。 1806年,朴茨茅斯海军学院重组,更名为皇家海军学院。1816年,它与其他学院合并,更名为海军建筑学院。1873年左右,朴茨茅斯海军学院结束了教学使命后,开始作为军官培训的场所使用。在1906年到1941年间这里又成为皇家海军导航学校的一部分。 2.基础设施的改良 ![]() 木质船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长期侵泡导致的腐烂 朴茨茅斯港及造船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主要方面,即船只的腐烂问题以及码头停泊环境的恶劣。事实上,当时不少战舰本身就处于“危险状况”的级别。
朴茨茅斯港,这种下沉情况并不仅仅出现在上面两艘战舰上。在1748年底进行的一次舰队全面调查中,海军部发现朴茨茅斯港口内许多船只的木质结构已经出现严重腐烂的情况,大量船舶需要进巧大修甚至重建。 这种情况的出现,除了木结构船只的长时间服役外,英国海洋性气候所导致的高湿度也是木料腐烂的速度和程度加重的原因。 更严重的是,在炎热潮湿的季节中,如果船体长期处于不通风的环境,不仅仅是船身出现腐烂现象,更会通过空气“传染”到周围木材,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 为了有效缓解木料的腐烂情况,朴茨茅斯造船厂要求木匠在建造船只的时候,每一个阶段都必须重视对使用材料的检测和更换,并进行适当的处理和修复。这样至少可以减轻这种腐烂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朴茨茅斯港开始解决码头存在的问题。由于长期出于“闲置”停泊水域不仅数量少而且面积狭小,不少战舰无法停靠,更不用说进入港口内进行维修养护了。 除了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外,为了更好地对抗来自法国的威胁,从18世纪50年代开始,英国议会决定建造巨型战船作为未来皇家海军的主力战舰。因此,朴茨茅斯港口码头的修葺及扩大“迫在眉睫”。 修葺核心内容就是开拓大片位于朴茨茅斯港口北部的土地,并建造一系列仓库、码头、专门制造船锚的炼铁厂、新制绳厂及开辟更大的停泊水域。
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海军舰队建造的升级:多个新干、湿船坞的建造及工厂维修制度的改良提升了朴茨茅斯造船厂的造舰能力,加快了造舰速度,同时提高了工匠们的工作效率。而停泊水域的扩增在加大朴茨茅斯港内战舰容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海军舰队的集结速度,从而缩短英国舰队在战前的准备时间,为对战法国,特别是1805年特拉法加海战赢得宝贵的先机。 3.蒸汽动力的应用 ![]() 朴茨茅斯成为第一个享受工业革命成果而使用蒸汽动力的皇家造船厂 18世纪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及发展,朴茨茅斯港内的工厂开始尝试使用蒸汽动力。对于屡次遭受火灾的朴茨茅斯港来说,蒸汽动力及引擎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港内的安全性。 1795年,准将塞缪尔·边沁爵士负责海军舰队的现代化任务,核心任务就是将蒸汽动力和机械化生产引入当时的造船厂。 为了顺利实现这个目标,边沁与他所召集的机械工程师、制图员、建筑师、化学师等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汇聚于朴茨茅斯造船厂。大约在1797年,由塞缪尔·边沁团队设计并制作的蒸汽发动机正式问世。 当蒸汽泵被引入朴茨茅斯造船厂后,它很快就替换下了船厂使用多年的马力泵,使蓄水池中的水更容易地进出干船坞。由此,朴茨茅斯成为第一个享受工业革命成果而使用蒸汽动力的皇家造船厂。 除了一些工厂的改进升级外,蒸汽动力的使用也推动了新型工厂的诞生。1803年,朴茨茅斯金属压模工厂在边沁的推动下建造完成。其主要职能是为英国皇家海军专门生产风帆战舰所需的滑轮等金属模块。朴茨茅斯金属压模工厂是当时第一个安装大规模生产驱动机器的以蒸汽为动力的工厂,被视为代表英国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拿破仑战争期间,朴茨茅斯造船厂的劳动工人数量持续增加,至1814年达到3900名。那时的朴茨茅斯港,可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园区”。 三、强权时代:朴茨茅斯港的发展1805年特拉法加海战的胜利不仅粉碎了拿破仑入侵不列颠的梦想,也开启了大英帝国辉煌的19世纪。 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顺利完成不仅促使英国社会率先跨入“蒸汽时代”,更推动了英国皇家海军发展史上最大一次变革的发生:从风帆向钢铁战舰的转变。期间,朴茨茅斯造船厂在各方面的改进及创新都成为皇家海军在19世纪领先于世界各国的基础与动力。 ![]() 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顺利也完成了从风帆向钢铁战舰的转变 1.教育科研机构的建立 随着蒸汽动力在造船厂各方面的广泛应用,船厂对人才的要求开始从“建造和修复风帆战舰”转为“使用蒸汽动力建造新式战舰”。为了满足海军舰队的变革及造船厂对新式人才的需要,朴茨茅斯港开始将目光投向教学科研机构的建设方面。 19世纪初,英国政府提出了一份主题为“当今造船者的教育制度”的报告,提出建立一个机构提高英国海军建设方面的理论水平。1809年9月20日,国王在议会中决定在朴茨茅斯造船厂内成立一个专门面向船工的高级研修机构。
一般来说,船工们会在这个研修机构学习7年。当然,对于这些研修者来说,最重要的也是花费他们最多时间的还是船舶实际建造的学习和实践。 其次,1811年海军建筑学院在朴茨茅斯成立。与上文的高级研修机构不同,海军建筑学院主要是为了培养高层次人才,建立高水平的港口及造船厂管理设计团队。 1848年,朴茨茅斯重新成立新的海军建筑学院,也被称为“第二海军建筑学院”,针对旧学院曾经出现的问题,新的海军建筑学院进行了相应的改变。例如入学的标准不再是出生或他人的亲戚关系,而是取决于个人的价值;所有的学员毕业后以平等的眼光依照各自的能力安排合适的岗位等等。 可惜的是,在建校仅5年后,第二海军建筑学院也被下令关闭。而就在第二海军建筑学院关闭的十年后,建立英式海军建筑教育新方案再度被提出。同年11月1日,第三海军建筑学院正式成立。 虽然在19世纪中,朴茨茅斯几大科研教育机构的教学时间出现多次中断,导致朴茨茅斯港始终没有建成一个系统而全面的技术培训体系。但从整体上看,朴茨茅斯地区的科研机构具有十分强的专业针对性,为朴茨茅斯港及造船厂培养了众多技术人才。 ![]() 如今的海军建筑学院 2.新型战列舰的出现:朴茨茅斯的划时代 19世纪,遍布世界的领土和有限的海军人数都对新式战舰提出新的要求,而且法国因进行工业革命,其海军力量不断増强。海外殖民争霸的需求及日益严重的外敌威胁,都促使着朴茨茅斯努力“更新换代”。 在19世纪60年代,朴茨茅斯造船厂仍在建造拥有木质船身的战船。但随着港内工厂的扩大及工人、工匠的引进,1871年8月,朴茨茅斯造船厂成功建造了英国海军史上第一艘“铁壳”战舰一“蹂躏号”。 这艘战舰是世界战舰史上的里程碑:这是第一艘完全摒弃风帆的大型战舰。在这艘战舰上,以往的战船的标准装备一一高耸的诡杆、庞大的风帆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冒着滚滚黒烟的巍峨烟因。 为了更好地应对各大海域的恶劣情况,朴茨茅斯造船厂在设计、建造“蹂躏”号的时候,将船身干般大幅升高至10英尺9英寸,并在船舶的两般及首尾部位设计新式结构增加船体在大幅度倾侧时的稳定性。 “蹂躏”号的诞生,标志着海军战舰己经正式淘汰风帆动力,完全依靠蒸汽动力来征服世界各大洋。同时,由于“蹂躏”号及其引申的“蹂躏级”战舰具备了近代战列舰的许多基本要素,如装甲、蒸汽轮机等,因此它们被称为“战列舰的鼻祖”。 总而言之,从“蹂躏”号下水的那一刻开始,世界海战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 蹂躏号 3.“两强标准”下的朴茨茅斯港 所谓“两强标准”,即英国皇家海军所拥有的主力舰数量不得少于世界第二(法国)和第三(俄国)海军强国主力舰数量之和。是1889年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海军防卫法案》的核心内容。 这份防务法案为皇家海提供了额外的2150万英镑,用于皇家海军舰队的扩张。因此,预算“充裕”的皇家海军计划在5年内建造10艘战列舰、42艘巡洋舰、18艘鱼雷艇及4艘高速炮艇。 随着《海军防务法案》的实施,英国迎来了著名的“前无畏舰”时代。 随着法案通过,1889年9月朴茨茅斯海军造船厂开始建造第一艘新型战列舰,“君权”级战列舰正式诞生,成为当时世界海军战舰的模板。 ![]() “君权”级战列舰 1891年1月26日,该船成功下水并由维多利亚女王亲自命名。在之后的海试中,“君权”号开足马力后的最高时速超过17节,成为当时世界上航速最快的战列舰,标志着战列舰开始拥有更优秀的远洋航行能为。 在它之后,海军史上的前无畏舰时代便徐徐拉开大幕。所谓“前无畏舰”,是指19世纪90年代至1905年间建造的战舰统称。这种战舰取代了19世纪60年代开始流行的铁甲舰,成为英国乃至各国海军的主力战舰。
在“君权”号的带领下,朴茨茅斯造船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前无畏舰时代”建造了一系列新型战列舰。这些战列舰如:
在《海军防卫法案》的指导下,英国皇家海军的装备水平和整体实力可以说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极大的增长。 4.约翰·费舍尔的改革 ![]() 约翰·费舍尔 20世纪初,国力迅速上升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大力发展海军,成功取代法俄,成为英国皇家海军最大的威胁。因此,加强海域防御成为20世纪初英国最迫在眉睫的事情。 虽然朴茨茅斯造船厂流水线一般的生产战列舰,但一个缺点显而易见。造船厂工作效率极为低下。工人的人数从1895年的1.9万人增加到了1905年的3.4万人,当时消极怠工的工人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已经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 此外,大量旧式战舰的存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舰队的战斗力,更不利于以新型战列舰为核心的新舰队的建立。 时任海务大臣的约翰·费舍尔针对造船厂存在的问题开始着手改革,如:
其余在这里便不进行赘述。1904年,以费舍尔为领导的研究小组向英国海军部提交了一份新型战列舰的设计方案,即“无畏号”。“无畏号”是第一个使用了4台蒸汽锅轮推进机组的大型战舰,其21节的最高航速超过既有的任何战列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无畏号在北海将德国著名的U—29号潜艇撞沉。 “无畏”号建成后,世界各大海军强国纷纷按照它的设计理念和思路建造新型战列舰,引发了新一轮海军军备竞赛。在竞赛中,作为军事基地以及造船厂,朴茨茅斯港的地位是毋庸置疑、不可撼动的。 ![]() 无畏号 “无畏”号的诞生以及全重型火炮思想的出现,使那些“前无畏舰”时代的战舰几乎都被淘汰,并加速了英德之间的军备竞赛。同时,朴茨茅斯港建造“无畏”号用时仅4个月,如此之短的建造时间向世界各国海军证明着英国不容置疑的造舰能力,英国凭此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挥卫海洋霸权。 四、朴茨茅斯港的衰退及转型1.朴茨茅斯港的衰退 作为英国皇家海军最重要的军事基地和造船厂,朴茨茅斯港在19世纪大英帝国的强盛中造就了自身的繁荣,其人口也出现了惊人的增长,从1801年的3.3万人增长到1901年的18.8万人,成为这一时期英国十五个大型城镇之一。但是在这一片繁华背后,却是日益加重的造船负担。 19世纪末,阿尔弗雷德·马汉提出了著名的“海权论”,使“发展海军控制海洋,掌握制海权”的观念深入人心。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无论是英国、法国,还是德国、俄国,都将“发展海军”作为治国的重中之重。 进入20世纪之后,“无畏”号的出现在证明英国在造舰方面的领先地位的同时,也催生出大舰巨炮主义。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为了对抗法、德、俄等国的海军,英国皇家海军陷入疯狂的军备竞赛中。特别是德国实力的不断增强,使之成为这一时期英国军备竞赛的主要目标。 但是与拥有广阔殖民地的英国不同,德国并无海外领土的负担。在有限预算的现实情况下,以朴茨茅斯为代表的老牌皇家造船厂渐渐力不从心。 更严重的是,从19世纪末开始,英国国内各大私人船企纷纷兴起,抢夺造舰订单,加速了皇家造船厂的衰落。 此外,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爆发所不同的是,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开展,使英国失去了与对手拉开差距的先机。 随着20世纪两次大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朴茨茅斯港作为军事重镇遭到了德军毁灭性的打击。1941年1月10日,朴茨茅斯遭到纳粹空军的闪电战,超过2.5万枚燃烧弹被300架左右的德国空军飞机从2.5万米的高空扔下,袭击持续7个小时。 ![]() 德军空袭给朴茨茅斯港带来了毁灭性打击 在这次的袭击中,纳粹空军的目的不再限于摧毁军事设施及工业区,而是试图消灭朴茨茅斯这个城市。 战争结束后,如同衰落的皇家海军重新寻找发展方向一样,朴茨茅斯也在战后的废墟中找寻自身重建的新道路。 2.朴茨茅斯港的转型发展 在二战结束之后,英国皇家海军实力大为下降,而朴茨茅斯市依托军港的发展之路也愈发艰难。因此,朴茨茅斯市开始踏上摆脱单一依靠军事发展的路线,寻找全新的城市新发展之路。 20世纪40年代的政策探索阶段,主要包括3个具体计划。
需要注意的是,朴茨茅斯在战后寻求其他方面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放弃自身军港的地位。只是在战后的和平时期,单一发展某一方面己不能维持城市的长久运行。 因此,遵循着20世纪70年代的城市规划框架,旅游商业开始成为朴茨茅斯市发展的重点。现在的旅游者前往朴茨茅斯市时,会发现在曾经的造船区,但伫立着多所富有历史韵味的博物馆。 ![]() 如今朴茨茅斯港已成功转型旅游 五、总结作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重要战略位置的港口,朴茨茅斯港在数个世纪中都成为英国海军的军事基地以及造船中心。从1194年设立自治镇开始,英国东南部的这个港口地区就开始频繁出现在英国的历史舞台中。 随着欧陆领土的丧失及对海上力量认识的加深,英国诸位君主们开始重视海上力量的开发和建设,进而带动了朴茨茅斯港的发展。在一代代君主的努力下,伴随着皇家海军的逐渐强大,朴茨茅斯港的建设逐步走上正轨。 我们可以说朴茨茅斯港是英国皇家海军及帝国走向世界、走上海洋霸主过程中的缩影,每一阶段的发展都反映着当时海军,或者说是国家的目标和期望。 值得注意的是,翻看英国海军史,我们会发现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商业贸易的结合极为紧密。但是在朴茨茅斯港的发展历史中,它固执地保持了自己“专一”的纯洁性,为海军服务始终是港口发展的第一要义。 也就是直到千年之后的今天,朴茨茅斯才开启特色旅游业的发展。而从这一点上看,朴茨茅斯也是成功的,它将旅游业的发展与自身军事色彩相结合,在不丢弃传统军事地位的同时为城市发展注入“新血液”,成为了和平时期军港转型与发展的一个成功范例,值得世界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