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鉴赏|扬州宝应柏翁亭楹联欣赏

 zzm1008图书馆 2022-05-22 发布于上海

明代刘堡减水闸遗址

在江苏扬州市宝应县的明代刘堡减水闸遗址展示区内,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柏翁亭,飞檐翘角,古朴典雅,与流淌千年的古运河交相辉映。柏翁亭的抱柱上有一副楹联:

上书献策为民造福;

筑坝开渠替国分忧。

这副楹联是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题写的,匾额为“柏翁亭”三字,落款是“弘陶题”,字体雄健,不乏时代气息。

柏翁亭

在柏翁亭下的石座上,还刻有碑文《柏翁亭记》,详细记载了明代“宝应老人”柏丛桂的治水经历。

柏丛桂,明初宝应人,为明代宝应地区的水利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所倡议修筑的河堰,曾被当地百姓称之为“柏家堰”。

清代经学大师刘宝楠所著的《宝应图经》中,详细记载了京杭大运河最古老的一段——古邗沟在宝应地区发生的十三次变迁。明代,扬州运道仍由湖中行驶,谓之“湖漕”。由于湖面宽广,风高浪急,漕船常有覆溺的危险,尤其是在高邮湖和宝应湖之间,沿湖仅有一道土堤,屡修屡圮,费工费力,官民苦不堪言。

据相关文献记载,为保障漕运安全,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朝廷采纳了柏丛桂的建言,实行河湖分离措施。柏丛桂率领河工首开槐楼角至界首湖的依湖直渠四十里,引水入渠,舟行河内,以避风浪,漕运得以通畅。此乃邗沟十三变之第九变。此后200多年间,经过官民的艰苦努力,扬州境内先后开通了康济河、宏济月河、邵伯月河和界首月河,经过这一系列工程,航道基本上摆脱了湖浪的威胁,船行驶在与湖分隔的运河中,奠定了今天里运河的基础。

“上书献策为民造福;筑坝开渠替国分忧。”这副楹联,是宝应人民对柏丛桂的高度赞誉和敬仰。身为一个普通百姓,柏丛桂不怕位卑言轻,多次向朝廷建言献策、亲力亲为,成为宝应“河湖分离第一人”,其美名一直流传至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