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列女传》卷之四 贞顺传:梁寡高行

 zqbxi 2022-05-22 发布于江西

      高行者,梁之寡妇也。(这位叫做高行,是梁地的一位寡妇。高行,这个名字,是后人对她的美誉,意思是有高的德行。战国时期,魏惠王迁都大梁,因此魏国也称梁国。大梁,中国河南古地名,地位于河南省开封市西北,原为中古战国时代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的都邑所在地。)其为人荣于色而美于行。夫死早,寡不嫁。(这位女子长的不但漂亮,而且很有德行。丈夫早年死去,一直守寡,不嫁人。)梁贵人多争欲取之者,不能得。(梁国的贵族子弟,很多人追求她,都得不到。)梁王闻之,使相聘焉。(梁惠王也来凑热闹,派宰相前来作伐。魏惠王(前400年 - 前319年),即梁惠王,姬姓魏氏,名䓨,魏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战国时魏国第3任国君(前369 - 前319年)。魏武侯之子。)高行曰:“妾夫不幸早死,先狗马填沟壑,妾宜以身荐其棺椁。(丈夫死了,死在我前面了,我本来是该为丈夫陪葬的。“狗马”是臣对君的谦辞,“今臣志狗马之微功,窃自惟度,终无伯乐。”这里,妻子对去世的丈夫也用了“狗马”这样的词,表明她的心已死。)守养其幼孤,曾不得专意。贵人多求妾者,幸而得免,今王又重之。(好不容易打发了那些贵人,大王又来求婚了。)妾闻:'妇人之义,一往而不改,以全贞信之节。’今忘死而趋生,是不信也。见贵而忘贱,是不贞也。弃义而从利,无以为人。”(面对势力强大的权贵,说自己坚决不改嫁,不行;说自己有儿女要养育不能改嫁也不行。只能说自己忘死趋生,是不信,见贵忘贱,是不贞,背信弃义,不是好女人。我自己倒没有什么,大王一国之君名声要紧。这些话,说出来见泪,听起来滴血。)乃援镜持刀以割其鼻曰:“妾已刑矣。所以不死者,不忍幼弱之重孤也。王之求妾者,以其色也。今刑余之人,殆可释矣。”(长得好看,是老天给的本钱,又是老天种下的祸根。自己觉得长得好看,想入非非,免不了卖漂弄俏,以求一世的荣华富贵,大多误入歧途,少有善终。即使自己安分守己,别人又来骚扰,探头探脑,捕风捉影,说长道短,流言蜚语,不胜其烦。一般权贵可以坚辞,对于握有生杀予夺大权的梁惠王,只说自己不信、不贞还不行。当着宰相的面,割鼻,我自己破相了,你还要吗?)于是相以报,王大其义,高其行,乃复其身,尊其号曰高行。(女子用破相换回来的就是一个好名声吗?不是,是身体的自由;女子维护的是从一而终的“女德”吗?不是!是儿女亲情和自己的幸福。把“高行”女子这样的行为归于封建伦理道德,实在是不合适,是偏见。有钱不能买通一切,有势力不能改变一切,这就是所谓的高行之德。女子高行,至今为贵。)君子谓高行节礼专精。诗云:“谓予不信,有如皎日。”此之谓也。(此处引用的诗歌出自《诗经·王风·大车》:“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借此表达对高行者意志坚定的赞赏。

       颂曰:高行处梁,贞专精纯。不贪行贵,务在一信,不受梁聘,劓yì 鼻刑身。君子高之,显示后人。

      析    美貌,是女人德先天资本,也是与生俱来德负担。有的人无以为念,不以为持。有的人却少时无法读书,青壮无法为业,扰乱心智,掩饰道德。与夫之存亡无关。结果为自己、丈夫、孩子、家庭和社会带来无穷烦恼甚至灾难。犹如鲜花多采,无以防护,先自凋零。且女色,易衰,无法保持,失去了又依靠什么?靠颜值则时短亵玩,靠德才则永恒尊重。

汉代画像中,有相当比重的历史人物故事画,这些雕刻细致、形象生动的画像石反映了汉代社会思想意识和精神世界,赋予汉画像艺术更加绚丽的生命力。而它作为一种象征式的语言,有着深层隐喻的意义和文化内涵。绘于山东武梁祠内的“梁寡高行”画像石就是这样一幅以人物历史故事为题材而绘制的图像。

“梁寡高行”讲述的是一个梁国的妇人,不但容貌长的美,人品也很高,早寡不嫁。很多有钱人向她求婚,都被拒绝了,梁王听说,也派人送来了聘金,寡妇无奈,便“自刑”割去了鼻子,梁王无可奈何,只好还她自由,号曰“梁高行”。这个故事出自刘向的《列女传》:

高行者,梁之寡妇。其为人荣于色而美于行。夫死早,寡不嫁。梁贵人争欲取之,不能得。梁王闻之,使相聘焉。高行曰:“妾之夫不幸,先犬马填沟壑,妾守养其幼孤,曾不得专意。贵人多求妾者,幸而得免,今王又重之。妾闻:'妇人之义,一往不改,以全贞信之节。今忘死而趋生,是不信也;见贵而忘贱,是不贞也;弃义而从利,无以为人。”乃援镜操刀,以割其鼻。曰:“妾已刑矣!所以不死者,不忍幼弱之重孤也。王之求妾者以其色也。今刑余之人殆可释矣。”于是相以报,王大其义,高其行,乃复其身,尊其号曰高行。君子谓高行节礼专精。诗云:“谓予不信,有如皎日。”此之谓也。

颂曰:高行处梁,贞专精纯,不贪行贵,务在一信,不受梁聘,劓鼻刑身,君子高之,显示后人。

武梁祠后壁及左壁的第一层装饰带含有七幅叙事性画像,均基于枟列女传枠中的描述。位于第一幅的梁寡高行故事画像石是一幅十分宽阔的水平构图(如图1所示)。左边是两匹马拉着一架马车,君王的使者站在马车的旁边等候着梁高行回话,梁高行对面的是奉金者。设计者似乎是按照男女有别的惯例,把使者画在门外。在梁寡高行图像的右半部,从屋顶垂下的一块帷幔代表室内空间。帷幔的下面,一位妇人头戴花冠端坐着,右手拿着镜子,左手拿着刀。图上题榜三处:“梁高行”、“奉金者“、“使者”。这幅画像表现的是“梁寡高行”故事中最为悲剧的一幕,女主人公割其鼻以拒绝梁王,从而保全贞节。

1.贞节观在两汉的发展情况

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尤其是进入封建社会以后,贞节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虽然在不同的时代对于贞节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核心内容是一致的。而贞节观念在两汉时期又呈现着“世俗化趋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西汉中期,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思想获得正统地位,董仲舒提出了“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观念,汉代儒家把三纲看成是根源于宇宙的本质,符合天道阴阳的社会范畴,在独尊儒家思想的社会氛围里,贞洁观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二,汉代统治阶级对民众贞节观念也开始逐步加强干预,统治阶级用历史故事、现实中的典型事例,并且运用物质和精神奖励的方法,对人们的思想进行影响,力图达到示范的效用。郭玉峰认为西汉中期以来,无论是社会上层和世家大族,还是社会下层,贞节观念逐渐为诸多女性接受[2]。西汉有许多关于伦理道德的著作,刘向的枟列女传枠便是,它被视为我国第一部以女性为描写对象的杂传。枟列女传枠中,刘向把尧舜以来历代著名的女性按母仪、贤明、仁智、贞慎、节义、变通、嬖孽七类分类列传,塑造出一百多位道德或才智出众的女性形象。刘向继承并发展了前秦儒家所倡导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而明确地提出了妇女“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念,在刘向看来,夫死不嫁是“贞节”最基本的标准。在枟列女传枠中他收录了十几位“一与之蘸,终身不改”的贞节形象,梁高行便是其中一位,她欲“一往不改”、“守养其幼孤”,而“援镜操刀,以割其鼻”,以绝梁王之念,为的就是保住“贞节”。在封建社会,如果一个女子被君王看中被视为荣幸。“梁高行”作为一个女子,在面对拥有至高无上权利的统治者提亲要求时,她是勇敢的;在面对“从一而终”的道德约束面前,她是脆弱的。在那个不公平的封建社会,在那个“贞节”观念日益被强化的社会,她用残忍的方式去应对,这似乎也是她的“无奈”。历史消逝在不可复现的岁月中,著书者对历史进行有选择的记录,这本身就是一种话语选择的结果,因而这些历史故事的叙述无不饱含着他们自身的道德理念,又通过对故事的叙述和撰写以达到影响世人的作用。生活在儒家思想鼎盛的西汉,刘向也毫无例外地成为儒家思想忠实的崇拜者、传播者,在枟列女传枠大部分故事的描写中,刘向秉承的是一种正统、严格的女性行为规范。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就不难理解枟列女传枠中“梁高行”的悲剧。

关于妇女贞节的问题,在两汉时期激起了许多学者的激烈讨论。东汉初年,政府在白虎关召集学者开会讨论。会后,由班固执笔撰成枟白虎通义枠,由此形成了东汉初年的儒士们所倡导的“一与之齐,终身不改”的贞节观。之后,东汉班昭以其现身说法著成枟女诫枠,其书中心思想是:女儿对父亲、妻子对丈夫、女子对男子无条件地服从。此书将丈夫的地位提高到与天相等的地位,即:“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离也。”[3]班昭以其女性的切身感触,自然地流露出女子的自卑感和在家庭中地位处境的感触,这种现身说法的视角,其影响力异常大。东汉后期的思想家王符对贞节的主张就更加严苛,他认为衡量女子的道德标准,是看其是否“鲜洁”,即女子是否“一许不改”。他甚至严厉地指责改嫁的女子是“不贞洁”、“无廉耻”。在汉儒们宣扬贞节理论的同时,政府亦开始褒扬贞节的行为。如宣帝四年,赐颖川“贞妇顺女帛”[4]。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褒奖女子贞节的官方记载。此后,安帝、顺帝也曾多次褒奖那些贞女节妇。尽管汉儒们和政府不断著书立说,不遗余力地褒奖、宣扬妇女守节,但两汉社会中人们的贞节观念依旧十分淡薄。汉高祖刘邦娶了原来是魏王豹的妻子;平阳公主在丈夫死后再嫁给了卫青;苏武出使匈奴长期被扣押,其妻误以为他已死,于是再嫁他人。这些发生在两汉时期的皇帝娶寡妇、皇族女再婚、贵族官吏女再婚的历史史实充分地反映出两汉妇女再婚广泛存在于社会各阶级、各阶层,这与政府及汉儒们宣扬的贞节观念大相径庭。然而何以会在观念的大力倡导和实际的情况上产生如此大的反差呢?对此,陈东原曾这样认为:“贞节被重视的时代,一定是社会不讲贞节的时代。”正如此话所说,两汉现实社会贞节观念的淡薄,正是政府和汉儒们竭力倡导的原因所在。

2.武梁祠中“梁寡高行”画像的图像学意义

汉代的祠堂是建造在墓地旁对地下墓主进行祭祀的地面建筑。汉代墓地上的祠堂作为东汉时期复杂礼仪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造是一种神圣空间的建构过程,必然带有一种神圣性。作为死者灵魂之寄托,它是按照设计者对宇宙的理解来建构的,反映了他们的宇宙观、儒家的礼制观念和道家的自然观念。祠堂建造起来之后,祖先的灵魂居住在里面,生者和死者之间的交流便通过不断的祭祀而得以延续,祠堂便成为了氏族家庭成员进行祖先崇拜和社会活动的中心。

哲学人类学表明,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生物的存在,而且还是一个文化的存在、社会的存在、历史的存在和传统的存在。汉画像中的历史故事便是这种存在的体现。图像叙述故事,是符号性的象征,它靠一个瞬间的画面隐喻故事中的道德“征兆”。巫鸿在其著作枟武梁祠枠中认为:武梁祠的主人武梁极有可能是这座祠堂的设计者,武梁祠是历史上最早由个人设计以传达自己思想的艺术作品。武梁属于今文经学派,且受到此派两位大师董仲舒和韩英的强烈影响,他们在历史观上有三个重要共同点:一是强调天人感应;二是相信历史的说教功能;三是笃信历史学家的独特作用。在对历史进行阐释的过程中,文字的叙述者要比祠堂画像的设计者自由得多。不同于著作,祠堂的空间是一定的,决定了画像的篇幅也是预先决定的,设计者必须通过有限的空间表现他的观念,因而图像的题材一定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承载着设计者所要表达的理念。再者,儒家经典的首章通常被认为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并被认为其概括了一本著作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倾向。武梁作为一个忠实的儒家学者及今文学派的大师,他似乎也把这种方法应用于武梁祠画像石的设计上。武梁祠后壁和左壁上的列女图是以“梁寡高行”为首的,梁寡高行的故事以其戏剧性的方式充分展示了妇女应有的品行,即“从一而终”、“抚养幼孤”。画面中表现了故事中最紧张的一刻,这位品貌兼得的女子正在割掉自己的鼻子以维护她的忠贞。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知,武梁是十分重视“梁寡高行”画像石所具有的教化功能的。但是我们知道,武梁死时已七十四岁,他的妻子应该也上了年纪,他的三个儿子也早已成人,而“梁寡高行”及武梁祠其它列女图中的大部分的主人公年轻、孩子幼小,这与所要类比的实际是不符合的,这就要从中国文学和艺术中说教故事所强调的一般性来分析了,这种一般性包含着诸如性别、社会地位、行为方式、生活状态的故事元素,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我们就可以解释上述类比不符的情况了。武梁祠建成之后,它将成为氏族家庭成员进行祖先崇拜和社会活动的中心,成为生者与死者进行交流的场所,武梁对祠堂内每一幅画像的选择承载着他的思想、政治理念,“梁寡高行”故事画像石的选择,表达了墓主对氏族妇女品行以及其子孙后裔的深切关注,他期待着观赏者去遵循这些原则。

“梁寡高行”的故事正是汉代贞节观兴起的反映,而武梁祠又将“梁寡高行”的故事绘于祠内画像石之上,并加以强调,使它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和教化作用被设计者所利用,从而起到影响子孙后裔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