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夏文明——漆器

 荣纳堂 2022-05-22 发布于天津
漆器作为一种极富中华民族特色的历史文物,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国漆器自新石器时代到清王朝灭亡为止,绵延数千年,绚丽多彩的漆器工艺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朵美丽的奇葩。
漆器是以木或其它材料做器形,经髹漆而成的器物,具有实用功能和欣赏价值。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漆的特性并能将漆调成各种颜色用作美化装饰之用的国家。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中出土的一件距今7000年前的木胎红色漆碗,揭开了中国漆器制造史上光辉的第一页。
商周时期,人们已开始种植漆树,工匠们用色漆和雕刻来装饰器物,并以松石、螺钿等作为镶嵌材料来装饰花纹。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出土一批漆器残片,制作精致,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
春秋战国时代,漆器工艺蓬勃发展,从湖北江陵和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大批精美漆器来看,漆胎类型有用薄木加裱麻布的,有旋木的,有夹纻和皮胎等。品种繁多,有耳杯、盘、几、案、奁、盾和乐器等,纹饰有狩猎纹、人物纹、龙凤纹、鸟兽纹、云气纹等,在装饰手法上,有影绘、银扣、施金等,图案色彩鲜明,笔法生动有力,纹饰活泼优美,如“双虎双凤纹漆鼓架”、“彩绘透雕小座屏”等,都是这一时期杰出的作品。
彩绘双虎双凤纹漆鼓架  战国
高117厘米  湖北省博物馆藏
196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楚墓。木胎,鼓架是两只相背而立的凤鸟,凤首高昂,在两凤首冠部系以鼓绳而使鼓悬空,两凤足下分别踏上一卧虎作为鼓座,两虎相背而卧,整座鼓架均髹黑漆,在其上用红、黄、蓝等色漆根据不同部位描绘出虎的斑纹及凤鸟的喙、眼及翅膀和身上的羽毛,彩绘细腻,优美传神。

彩绘鸳鸯纹漆盒  战国
长20.4厘米 高16.3厘米  湖北省博物馆藏
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木胎,此盒形制精巧,作一鸳鸯形,头扁嘴长,颈下一圆柱形榫头,插入器身可以转动,身体镂空,背部一长方形方孔,上部盖为一浮雕夔龙。全身髹黑漆,红漆绘羽纹,用黄漆绘一些圆点,腹部左侧绘撞钟和击磐场面,右侧绘击鼓舞蹈的图像。它巧妙的将一只鸳鸯作为盒形,造型奇特,纹饰精美。
 
秦代漆器以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最有代表性。汉代,漆器工艺达到了历史上空前繁荣的时期,漆器品种繁多,出现了很多大件的器物如漆鼎、漆棺等,另有耳杯、漆盘、盒、奁、案、几等。装饰花纹主要有云气纹,动物纹中有虎、鹿、猪、羊、獐、龟、龙凤及怪兽等,人物纹有狩猎、舞蹈、仙人等,此外还有少量的植物纹。在装饰手法上,仍以彩绘为主,还出现了针刻、铜扣、贴金片等技法,作品呈现出色彩丰富,线条奔放、华丽精美、气韵生动的特点,其中以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500余件漆器代表了汉代漆器的最高水平。
彩绘乌云纹圆盒  秦
通高18.5厘米 口径21厘米  湖北省博物馆藏
1976年出土于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木胎,由盖和器身组成,圆盒内髹红漆,外以黑胎作底,其上以朱红色漆绘成云气纹、卷云纹和变体鸟纹,纹样风云流动,有强烈的旋动感,表现了高超的工艺和绘画水平。

彩绘漆钟  西汉
高57厘米 腹径35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197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旋木胎,外壁有明显的旋削痕迹,厚胎,其上有盖,盖上有橙黄色的3个“S”形钮。侈口、长颈、圆腹、圈足。器内壁髹红漆,器表以黑漆为底,口沿处朱绘折线纹、点纹,颈部朱绘变形鸟纹图,肩和腹部绘三固朱色和灰绿色几何云气纹,流畅自如,风云流动,盖上绘云气纹,外底朱书“石”字,为盛酒用。

魏晋南北朝的漆器,夹纻技法发展到高峰,夹纻是用漆灰造型并用麻布粘贴作为漆胎,用来制作大型佛像,技巧之高,工艺之复杂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唐宋时期的漆器,金银平脱盛行,其装饰是将金银薄片剪成各种纹样以胶漆粘贴在漆面上,经过干燥后再髹漆三层,经过研磨而显出金银花纹,作品异常华美。此外,唐代还创造出了雕漆工艺,为元明清的雕漆工艺打下了基础。宋代,嵌螺钿漆器得到很大发展。
螺钿人物花鸟漆背镜  唐
直径23.9厘米 边厚0.5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55年出土于河南洛阳郊外唐墓。镜圆形,圆钮,镜背镶嵌厚钿片纹饰,铜镜上方正中为一花叶茂盛的大树,树梢一轮明月,几只鸟雀枝头跳跃,树下蹲坐一犬,下有展翅欲飞的鹦鹉。镜钮左右,有二老席地对坐于树前,左者弹阮咸,右者举杯欲饮,其间放置酒壶、酒尊,背后一侍女,下方为一仙鹤起舞,鸳鸯戏水,空白处点缀花草山石,一片世外桃源的恬静氛围。

庭园仕女图戗金莲瓣形朱漆奁  南宋
通高21.3厘米 直径19.2厘米  江苏省常州市博物馆藏
1977年出土于江苏常州武进南宋墓。胎为木质,漆奁是古代妇女盛放梳妆用品的器具,此奁为十二棱莲瓣形,整件器物由盖、盘、身及底四层套合而成,沿口均镶银扣,器内髹黑漆,外髹朱漆,以戗金做纹饰,奁盖戗金绘“庭园仕女图”,二仕女梳高髻,一仕女杯抱纨扇,一仕女轻摇折扇,挽臂缓缓而行,旁有女童,手捧长颈瓶侍立,园中铺石径,山石、柳树相衬,景色幽静,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色。

元代漆器,名家辈出,作品以雕漆发展最为显著。雕漆又名剔红,是指纯用红漆的品种,用黄漆的称剔黄,黑红相间的称剔犀。首先在漆器胎上髹数十层或上百层漆,待稍干,在漆层上雕刻各种花纹。当时著名的漆工是浙江嘉兴的张成和杨茂,他们二人的作品技术全面,题材广泛,呈现出雕法圆润,藏锋不露,构图简练,浑厚耐看的风格,对明前期的雕漆工艺影响极大。
剔红栀子花纹圆盘  元
高2.6厘米 直径16.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木胎,圆形,圈足。盘正中雕刻一朵盛开的双瓣栀子花图案,旁边刻四朵含苞欲放的花蕾,枝叶肥厚,舒卷自如,疏密有致,纹样布满全盘,层次清晰,雕刻刀法流畅,磨制圆润,不露刀痕。底足髹黑漆,近足边有“张成造”针划楷书款。该盘漆色鲜红,色彩纯正,主题突出。

明代漆器的生产更趋于繁盛,品目繁多,制作工艺有很大发展。明初永乐时期,出现了官办的“果园厂”,由元代雕漆名家张成之子张德刚主持管理,所出雕漆、填漆两大品种,制作精美,称为“厂制”。而民间漆器的生产遍及南北各地,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制漆艺人,浙江宁波、江苏苏州的金漆很有名,苏州艺人蒋回回和杨埙均是金漆高手。而扬州盛产百宝嵌漆器,著名艺人是周翥,作品被称为“周制”,百宝嵌是用珊瑚、玛瑙,琥珀、玳瑁、螺钿、象牙、松石、蜜蜡、犀角、玉石等各种名贵材料做图案镶嵌而成的珠光宝气、绚丽华美的漆器。而螺钿又分成硬螺钿和软螺钿,著名的艺人是嘉兴的姜千里。明代著名漆艺家黄大成所著的《髹饰录》,总结了我国几千年来髹漆工艺的成就,是我围古代一部漆艺专著。
剔红花卉纹盖碗  明
高16厘米 口径20.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此碗为木胎,上有盖,圆形、圈足,盖上有球形钮,上雕灵芝,造型优美,盖与碗上均雕出盛开的牡丹花,花朵硕大,枝繁叶茂。在碗口和足上,刻出回纹图案,足内黑漆有“大明永乐年制”针划款。器形端庄,雕刻精致,层次丰富。
 
黑漆描金龙纹药柜  明
高94.1厘米 长78.9厘米 宽57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柜外面为双开门,柜内正中一组八方旋转式抽屉,共80个。两侧各有一组长屉,共20个,每一个抽屉上都写有药名,全柜可盛药140种,取用十分方便。正面及柜两侧用描金手法绘出二龙戏珠图案,门内侧及柜背面则描金松、竹、梅、蝶、茶花图案。此药柜结构复杂,设计巧妙,金碧辉煌,雍容华贵。

清代的漆艺在全国各地继续发展,形成了各制作中心和地方特色。清代的雕漆在明代果同厂的基础上设立造办处,继续生产雕漆产品。与明代雕漆相比,明代漆色暗红,刀法圆润,纹饰庄重浑厚,而清代漆色鲜红,刀锋显露,纹饰纤细繁褥。而扬州的螺钿作品以点螺最精巧,著名的艺人有卢映之及其孙卢葵生。乾隆时期福州的制漆艺人沈绍安,运用传统的夹纻技法创造了脱胎漆器,色泽华美,器体轻巧。总之明清两代漆器工艺干变万化,作品精美绝伦,成就卓著。
黑漆描金山水图手炉  清
通梁高14厘米 腹长18.4厘米 宽12.9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手炉为薄木胎,双圆相连形,上有提梁、花式盖、平底,盖及提梁绘黑漆,描金绘锦纹。炉身四面开光,光内髹黑漆,描金绘制山水楼阁,开光外绘红褐色漆地,描金绘勾莲纹。

黑漆描金冠架  清
高27厘米 底径14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冠架顶部为两半圆球体相扣合,口部有开关,可开合,底座下是六个垂云纹足。冠架通体髹黑光漆,光可鉴人。纹饰全部描金花卉纹,顶部镂空菊花纹,顶心一朵大菊花,上、下口描金云纹,柱中部镂空云纹,上下描绘变形蝴蝶纹,底坐金彩描绘勾连云纹和缠枝花卉,中间有团“寿”字六个,整器雍容华贵,尽显皇家气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