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战斗机到轰炸机,再到多用途机——德国二战舰载机计划(下)

 长弓有心 2022-05-22 发布于江西

本文详细介绍了在二战爆发前到战争进行中,德国海军为“齐柏林伯爵”号航母所研制的所有配套舰载机。由于文章篇幅过长,分为上、中、下三篇来分别介绍,下篇主要讲述部分舰载轰炸机和多用途机。

轰炸机的最终选择——从Ju87C到Ju87E

作为德国战前最成功的俯冲轰炸机,性能优异的“斯图卡”上舰是理所当然。

文章图片1

1938年西班牙内战时“兀鹰军团”的Ju87B

1937年8月,舰载型Ju87C开始研制,由于要兼顾鱼雷攻击能力,因此选用了发动机功率更大的Ju87B来改进(Ju87A的引擎功率只有B型的一半),最后虽说载弹量只有500公斤,但是在紧急情况下也能挂载一枚1000公斤的鱼雷。做鱼雷机使用时要尽量减少起飞重量,机组成员只留下飞行员一个人,还要拆掉后座的机枪。飞行员既开飞机又要负责投弹,称得上是“孤胆英雄”。

文章图片2

Ju87C

Ju87C的改进主要集中在改善上舰适用性:

第一,加装起飞弹射设施和尾钩。尾钩起初是安装在尾轮前方,后来训练时发现,太靠近主起落架的尾钩会产生很大的低头力矩,导致螺旋桨触地断裂。随后尾钩被改到了机尾内部,着舰时才向后伸出。

第二,为了节约舰上空间,翼尖被削平减少了0.8米的翼展,此外机翼还可以折叠。

第三,为了增大航程,每侧机翼里增加了150升油箱,翼根处也加装了250升油箱,另外还可以在外部挂载300升油箱。

第四,螺旋桨更换为容克斯VS11木质螺旋桨,桨幅更宽。

第五,加装废气推进式排气管和油压式散热器。

第六,为了适应海上飞行,配备Fu G25型敌我识别装置和Peil GIV型测向仪。

第七,加装了气囊,在海面迫降时可以保护机组乘员;另外起落架在迫降前也可以手动抛离。

文章图片3

机翼折叠状态下的Ju87C

1938年3月17日,首架Ju87C原型机试飞,到5月份一共组装了11架生产型,配属给了赫尔戈兰航空军区第6海军航空战斗群第186舰载机联队第4俯冲轰炸机大队,在模拟甲板上进行弹射起飞和尾钩拦阻训练。海军对Ju87C的表现非常满意,随即抛弃了此前看中的Fi167,向容克斯公司下了120架Ju87C的订单。

文章图片4

斯图卡的生产车间

1940年4月,德国征服丹麦和挪威之后,不但把波罗的海变成了自己的“内海”,还增加了面向北海的长达2000公里海岸线。为了保卫这些区域防止英军登陆,德国海军把发展重心转向了大型鱼雷艇和驱逐舰这些近海中小型舰艇,“齐柏林伯爵”这种巨舰的优先度降低,建造进度大大放缓。

在这种大环境下,戈林也就顺势要求把没完工的Ju87C按照空军型Ju87B-2来改造,并关闭了舰载型的生产线。但是在海军的坚持下,赫尔戈兰的第4俯冲轰炸机大队的Ju87C没被空军挪用,仍然在坚持试飞积累试验数据。

1942年5月,海军的坚持总算换来了回报,利用“齐柏林伯爵”重新栖装的机会,海军根据收集来的Ju87C试验数据,要求容克斯公司组装一架新的Ju87E原型机。

文章图片5

Ju87D-1

Ju87E是基于Ju87D型改造,并保留了Ju87C型的各种舰上装置。Ju87D型使用了更新的Jumo211J发动机,最大功率1400马力,相对于Ju87B型提高了150马力。引擎功率的增强使Ju87E得以加强机身装甲,机身挂架的承载能力也提高到1800公斤,使其成为了一架真正的舰载俯冲/鱼雷轰炸机。

Ju87E的验证进度很快,短短三个月后容克斯公司就收到了115架的订单。可是好景不长,Ju87E的命运同其他舰载机一样,跟着“齐柏林伯爵”的命运浮浮沉沉。到了1943年初,“齐柏林伯爵”被愤怒的元首废弃,Ju87E自然也停止了生产,自此再也没人过问。

多用途舰载机

在发起舰载战斗机和轰炸机研发的同时,航空部也放出了多用途舰载机的计划书,计划书中对这个机型的要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该机为舰载勤务机,主要用于联络、侦查、要员运输等。

第二,必须装备动力强劲的引擎,在速度包线内适应性要强,不但失速速度要尽可能低,而且还得具备良好的短距起降能力。

第三,要为乘员提供良好的观察视野。

第四,得有必要的防御手段,并且能执行对舰/对地攻击任务。

共有4家公司参与了此次招标,分别是阿拉多、福克·沃尔夫、亨舍尔和汉堡飞机制造厂。这几家公司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全都是颇具实力的大公司,而且在德国航空领域人脉关系深厚,接到计划书后就开始各显神通。

福克·沃尔夫和汉堡飞机制造厂打算坚持自己的设计理念,将计划书进行延伸,研发一种更大型的多用途飞机,这种方案自然同计划书差异较大,但他们希望通过人脉关系游说军方来影响航空部。阿拉多和亨舍尔两家公司则小心谨慎,严格按照航空部的计划书来设计方案,最后阿拉多的Ar198方案最接近航空部的要求,笑到了最后。

文章图片6

福克·沃尔夫的方案后来也被空军采纳,就是著名的Fw189

1937年7月,航空部同阿拉多签订了原型机合同,此时阿拉多的舰载战斗机Ar197和舰载轰炸机Ar195项目都已经泡了汤,正好可以一门心思鼓捣Ar198。

Ar198是一架上单翼单发三座轻型飞机,前机身包括驾驶舱和发动机支架,该部分采用轻型钢管结构框架,表面是薄金属蒙皮。后机身采用的是非常紧凑的无尾桁式全金属结构,这种工艺在当时来说非常先进,但也费工费时。

Ar198的动力方案起初相当激进,为了达成航空部的要求,考虑过四种动力强劲的引擎:首选是宝马BMW132星型气冷发动机,最大功率1000马力;二是戴姆勒·奔驰DB600,或者是DB601A;三是容克Jumo210G。这些发动机都具有高推重比,性能先进,可共同的缺点都是还处于实验阶段,不是可用的实物。阿拉多公司权衡利弊之后,不得不为Ar198配套了比较成熟的勃兰登堡Bramo323A-1发动机(最大功率900马力)。

文章图片7

Ar198三面图

1938年3月,首架原型机总算组装成功,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架造型怪异的飞机,最抢眼的就是机腹下有一个类似于重型轰炸机的凸出玻璃舱。

之所以有这种奇特的结构,原因是该机是多用途飞机,其中一个重要功能是侦查,机组成员有3人,分别是飞行员、机枪手/无线电操作员和观察员。为了提供良好的视野,不但为飞行员增大了全玻璃封闭式驾驶舱盖的覆盖面积,还特意在机腹设计了一个环形玻璃观察舱作为观察员的专用舱室。驾驶舱与观察舱以机翼为分界线,飞行员与机枪手背靠背坐在上方,观察员待在下面,两个舱室之间是贯通的,方便机组成员之间联络。

在首架原型机试飞时,Ar198暴露了最严重的缺陷:低速时在各个轴向都不够稳定。虽然试飞员经验丰富没出现大的纰漏,但待日后上舰,起降平台的不稳定将会把这个问题成几何倍数放大;更何况这还是一架多用途勤务机,运送要员承担不起这么大的风险。阿拉多随后对飞机的气动布局做出了调整,还加上了自动襟翼,总算改善了低速时的不稳定性。

这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补救办法还是没能挽救Ar198,本来该机机身就结构复杂、装配繁琐、造价不低,加上自动襟翼后更是变本加厉,把“豆腐盘成了肉价”,这对于一架辅助性质的多用途机来说是不可接受的,更不符合航空部要求的廉价和易操作。

文章图片8

Fi167

更让阿拉多愤恨的是,航空部放弃了Ar198之后,居然选了此前淘汰自己轰炸机方案的Fi167来做多用途勤务机,自己两个机型都败在Fi167手中(没办法,Fi167的低速稳定性和短距起降性能实在没有对手,具体参见上一篇文章),阿拉多怎么能咽得下这口气?于是在没有订单的情况下,阿拉多仍然造出第二架原型机用来验证。

这架2号原型机后来移交给了德国空军飞行器测试中心,在一次高速飞行时左侧自动襟翼突然自行打开,导致机翼被破坏,紧急迫降时飞机损毁报废,似乎验证了航空部此前睿智的抉择。

结语

当初“齐柏林伯爵”还没完工时,其舰载机方案已经基本确定,共计3个型号39-41架飞机:8-12架Bf109T战斗机、13架Ju87C轰炸机,8架Fi167多用途机。这些飞机都遵照进度完成了设计同验证,在航母建造计划停工之前,每种机型的实际生产量已经满足了“齐柏林伯爵”的武装需求。

文章图片9

描绘“齐柏林伯爵”的油画

平心而论,这些舰载机的性能在二战初期都属上乘,至少比同期英国航母主力舰载机——“大鸥”、“海上斗士”战斗机和“剑鱼”鱼雷机要强得多。但是“齐柏林伯爵”航母命运之坎坷,导致这些舰载机并没派上用场,德意志第三帝国海军舰载航空兵的梦想也随之永久破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