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一味张锡纯名方,化痰、清热、安神!化解头晕、血脂高、口中粘腻

 飞翔子华123 2022-05-22 发布于山西

痰湿哪里来的?今天,要借一张民国时期的奇方,和您共同探讨一件事。

这就是,当代人的痰湿,多为思虑过多而来。

具体是哪张方?请大家看仔细——

清半夏,生龙骨,生牡蛎,生赭石,朴硝,黑芝麻,柏子仁,生杭芍,陈皮,茯苓水煎取药汁服用。

这方源于哪里?源于民国时期著名中医学家,我国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开山鼻子张锡纯先生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方名为龙蚝理痰汤。

这张方子,在我国近代中医学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位置,为后世医家所重视和应用。

点击加载图片

暂且下此方精义不提,我们先回到文说开篇时的问题——思虑过多而生痰。我们对痰湿这个概念已经非常熟悉了。

脾虚不运而生痰,这也是我们所熟知的。那么,思虑过多而生痰,又该如何理解呢?说来也简单。

首先,思虑多,思则气结,脾的运化功能受到影响,故而易生痰。这毋庸置疑。

其次,也是容易被人忽视的,就是思虑多,必然暗耗心阴。心阴有所伤,必须搬来救兵来滋阴。找谁?找它的老搭档肾阴。

肾阴接到命令,立即上济心火。久而久之,肾阴就被耗伤,肾精就会不足。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两个大问题。

第一,我们的肾,作为主管水液气化、排泄的重要脏器,一旦虚弱,会诱发身体形成痰湿内积的局面。这就是所谓“虚痰”。

第二,肾阴不足,必然生热,热炽液凝,形成痰热之邪。痰热忽扰,我们的身体就出现大问题了。

主要表现,就是头晕、头痛、心烦、失眠、食欲不振、恶心欲呕、口吐黏痰、身上容易起疮疖痰核瘰疬等物、大便稀溏等等。这就是身体的一派痰热之象。严重的,甚至会诱发神志不清、中风瘫痪。

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这就要说到前面张锡纯的那张方子了。

再把组方赘述如下:

清半夏,生龙骨,生牡蛎,生赭石,芒硝,黑芝麻,柏子仁,生杭芍,陈皮,茯苓。

列位看官,此方是可以解决难题的。这里面最关键的两味药,就是生龙骨和生牡蛎。

龙骨,性味甘、涩,平,入心、肝、肾、大肠经,功在镇惊安神,敛汗固精。那牡蛎,性味咸,微寒,入肝、胆、肾经,功在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

这两味药都是入肾的,可以滋肾阴,填肾精,又多被世人看作有化痰散结之功。所以,这两味药联用,可谓一箭三雕。

第一,化痰散结。

第二,滋阴补肾助水湿的排泄。

第三,宁心安神,防止心火耗伤肾阴。可以说,这两味药的使用,恰好迎合了心思多、痰湿盛的问题根本,真真妙趣无穷。

接下来的几味药,就好理解了。那清半夏,有化痰燥湿之功,针对的是体内业已生成的痰饮发力治疗。

为了缓解其燥性,我们用黑芝麻和柏子仁两个滋润之品来加以制衡,同时黑芝麻和柏子仁也入肝肾,协同龙骨和牡蛎补肾阴肾精。

为了排解暑湿,我们用生杭芍滋阴利尿,也有陈茯苓利水渗湿。二者协同半夏,将水湿化解。为了增强化解痰湿之效,特别还用了生赭石和芒硝。

赭石性味苦,寒,入肝、心经,功在平肝潜阳,降逆,止血,《本草再新》说它可以“消肿化痰”。

芒硝,性味辛苦咸,寒,入胃、大肠经,功在泻热,润燥,软坚,善于治疗停痰积聚,张锡纯说它还能“疗心热生痰,精神迷乱,五心潮热,烦躁不眠”。这正迎合了痰热上扰而心神不宁的病机。

就这样,一张诞生于民国时期的经典方剂,将当代人最大的健康难题化解了。

说起来,这个方剂适合哪些人呢?用张锡纯经典的说法,这就是“思虑生痰、因痰生热、神志不宁”。

具体来说,就是平时身负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思虑繁多,同时又头晕、头痛、心烦、失眠多梦、焦虑、情绪不稳定、血脂高、口中粘腻、食欲不振、恶心欲呕、口吐黏痰、身上容易起疮疖痰核瘰疬等物、大便稀溏。

这样的人,就有机会用到这个方子。

不过,方剂毕竟是方剂,我们在应用前,要请中医师辩证指导,随症加减,以求最佳功用。

好了,今天就给大家说到这里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