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上赞赏的他传给儿子什么为官“秘笈”

 狐眼碌碌 2022-05-22 发布于广西

张夔

纪念那些像珍珠一样高洁的先贤

      ——题记

宋徽宗政和年间,岭南高州府茂名知县张夔遇到了一件烦恼事:城里四处传播他收受贿赂的谣言。

如果他真的受贿了,也许还不至于这么郁闷。但对于视名誉如生命的张夔来说,这等于被人兜头淋了一桶大粪。

他知道谣言的出处:前一段他办理了一件富豪的违法案,他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收受了对方的厚礼,竟跑来帮富豪说情。张夔十分恼火,裁定对富豪给予惩罚,同时把说情的手下给开除了。

案件报到高州府复勘,却一直没有批复,谣言就在这个时候传播开来。

高州太守怀疑富豪是不是蒙受了冤屈,派人找到那名被除名的属吏仔细审问。

张夔闯进高州府署,将一摞卷宗丢到了太守面前,把印信搁在上面:“既然不相信我,我不干了!”

这一下弄得太守心里咯登起来。他仔细翻阅了卷宗,弄清真相,惩处了富豪,对张夔一番劝慰,让他把印信收起来。

这事记载在《高州府志》中。张夔“抱牍诣州自辨”,最后得以复职。

这件事传开后,张夔从此成了“公众人物”。朝廷征求意见推荐干部时,他被多个部门评为南方各知县排名第一。宋高宗颁发诏书给予嘉奖,并提拔他当了廉州通判,等于太守的副职。

张夔当茂名知县时年纪已经老大不小,宋朝凡任官必经科举考试。他年逾五旬才考上进士。在那之前,他是潮州地区颇有名气的文士,对礼教特别有心得,熟悉成人、结婚、丧葬、祭祀的规矩,言行举止讲究礼数,人们把他和另外几位文人称为“潮州八贤”。

通判是太守的副手,同时还有监察地方官的职责,有点像现在的纪委书记。张夔任通判时言行十分检点。宋朝廉州府的外贸很活跃,沉香、生金都是易得之物。以往官员离任都大包小包带着这两种土特产回家,但张夔分毫不取。

历朝历代贪官多,所以社会上对官员“降格以求”,把清廉当成了最根本甚至唯一的标准,忘记了好官不仅要“廉”,更要“能”,“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张夔是既廉又能。在廉州时,“山寇窃发,属夔督捕”,接受剿匪任务后,他攻心为上,晓以利害,发布告示要他们回家种地,既往不究。不到10天,占山为王的山寇“皆投戈散去”,放下武器散了伙。

因为在廉州政绩突出,张夔被提拔为新州太守(今广东境)。他在新州着力兴学,建设学校,自己捐出工资刻印《四书》《五经》送给寒门子弟。

他在新州还搞了一项很大的水利工程,修建了一座可以灌溉1000多顷土地的水库,当地人称为“张侯陂”。

“郡县治,天下安”,如此“德勤廉绩”突出的地方官,自然是朝廷最器重和需要的人才。宋高宗看到张夔的事迹后,情不自禁地在宫殿的屏风上挥笔写下“南有张夔,北有周昕,朕无忧矣”的文字,后来还题写了“名著南天”,制成匾额赐予张夔。

远在宋朝的张夔,其事迹并没有随着岁月而湮灭,这应该与他的高寿也有关。他政和八年(1118年)50岁考上进士,70岁退休,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逝世。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竟然活了93岁。

容州真武阁

张夔把自己的清廉作风传给了儿子张昌裔,曾写诗告诫他:“慎勿与人交水火,好将名节重丘山。”意思是做人应君子之交淡如水,名声和节操就像山一样,就算借水借火这种湿碎事也不要有。

张昌裔宣和六年(1124年)考上进士,也当了通判,先在容州,后调琼州。史书称他“谨饬不替父风”,为人严谨自律,跟张夔就像一个模子倒出来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