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春期孩子为啥难教育?因为他的青春和你的青春不一样

 anyyss 2022-05-22 发布于云南


青春期孩子叛逆是令家长们头痛的问题。如何能理解这一时期的孩子,教育好他们,并和他们友好相处,本文采访了亲子教育专家、深圳种爱果儿童成长关爱中心的创始人伍罡老师。

如今的孩子,青春期开始得更早、结束得更晚。时间的延长加剧了青春叛逆,让亲子冲突更普遍,也更激烈

青春期是大家公认的人生最特殊的时期,这时期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孩子逆反,二是父母焦虑。

首先,我们要了解,现在的青春期和过去的青春期是不一样的。

过去的青春期,指14~17岁。父母难受个三四年,孩子就懂事了,不逆反了。现在的青春期,有资料显示,指10~19岁,青春期长达9年。而从我接触孩子的情况看,我觉得这个估计还有些保守。现在的孩子,很多八九岁就进入青春期,到20多岁甚至当了父母,青春期还没结束。

原因有以下几个:

1.饮食结构导致孩子的身体发育越来越早

如今,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孩子从小喝配方奶粉,长大后摄入的蛋白质、糖类、碳水化合物等都比上代人丰富,吃的猪肉、鸡肉等都是规模化养殖的产品,会有生长素等化学物质的微量残留。这些都加速了孩子的身体发育。

2.孩子接触外界的方式和父辈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父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书籍、报刊、电视、同龄人;现在,孩子只要打开电脑或手机,世界就呈现在面前,他能看到任何想看的东西,包括家长不想让他看的、不适合他看的东西。互联网的便捷,让孩子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父辈有了巨大差别。

3.生理和环境的变化,必然带来心理的变化

孩子更早出现青春期心理特征,如独立和依赖的冲突、对现状和未来的迷茫、对权威的认同和挑战、对异性的兴趣等。而我国实行了几十年独生子女政策,一个家庭会在为数不多的孩子身上投入全部资源,加上重视教育的传统,孩子大学毕业后读研读博,上学的时间越来越长,进入社会的时间越来越晚。

就是说,如今孩子的青春期,开始得更早,结束得更晚。这一早一晚,时间的延长加剧了青春叛逆,让亲子冲突更普遍,也更激烈。

家长的青春期是打了折的:生理上有青春期,心理上没青春期,所以有时候难以理解孩子

很多父母一提青春期孩子就头疼——本来很乖的孩子,突然不乖了,不爱学习,游戏上瘾,生活邋遢,满嘴脏话,一批评就炸毛,和父母没话讲,一回家就钻进自己房间,不到吃饭时间不出来。

既然“很多父母一提青春期孩子就头疼”,就说明青春期孩子逆反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青春期孩子的特点,就是不愿接受批评,却喜欢批评别人,指出别人行为中的错误,尤其对父母、老师等权威,充满了批判精神。孩子到了青春期,如果总跟你对着干,说明他发育正常;如果还是一个乖宝宝,不质疑不反对,那他一定有问题。

有些父母会问,我们也经历过青春期,为什么没这么作?我们自觉学习,照顾弟弟妹妹,承担家务,从不给父母添麻烦。

我们这代人,青春期是打了折的。我们生理上有青春期,个子长得快、第二性征发育、对异性感兴趣,但心理上没有青春期。受家庭环境制约,我们没有机会在心理上充分经历青春期,就迅速进入了成人角色,承担起成人的责任和义务。

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看过吧。孙少安是家里长子,为让弟弟妹妹上学,他13岁主动辍学,放下书包的第二天就扛起锄头上山干活去了。当年,我读后非常感动,觉得和孙少安相比,自己实在太幸福了,哪还好意思和父母顶嘴?我女儿长大后,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她看,谁知她没兴趣。后来,这部小说拍成了电视剧,我女儿看后说:“当年还有人这样生活?”她很难和我有同样的感受,这不是孩子的错,是时代发展的结果。

青春期教育,孩子和家长就像火车的两条铁轨,缺一不可

既然青春期叛逆是正常的,那父母是不是就不用管孩子了?

这么想的父母,肯定不是好父母。

青春期之所以被认为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因为它不仅涵盖了孩子最重要的学业生涯,还是塑造孩子三观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如果教育出了差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青春期孩子外表看起来很高大,有的个头甚至超过了父母,但内心还是孩子,思想还很不成熟,这点他自己也知道。所以,尽管他不愿被父母管,但如果父母真不管他,他又会觉得失落,感觉被抛弃了。

青春期教育,孩子和家长就像火车的两条铁轨,缺一不可。比如,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将来做什么是上天注定的,根本不管孩子,结果孩子表现糟糕,这是少了家长这条轨;而有些家长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孩子也听话,从不越雷池半步,结果上大学脱离父母管束后疯玩,挂科太多而被学校劝退,这是少了孩子这条轨。

青春期教育,家长、孩子这两条铁轨,不仅不能少,还要保持好距离,太近太远都不行。那怎么维持彼此距离,对孩子的成长较好呢?

第一个层级:相互平行,同步向未来延伸

对父母来说,了解孩子逆反是正常现象,包容他的逆反,欣赏他的成长,始终相信、陪伴他,随时为他提供帮助;对孩子来说,理解父母和自己成长的背景有巨大差别,理解父母担心背后的动机,允许父母用他们的方式表达焦虑,感受父母行为背后的爱意。

第二个层级:向未来延伸,也向过去延伸

青春期孩子和父母之间不是只有冲突,还有依赖。有时,青春期孩子会在父母面前表现出退行状行为:男孩子总是尿到马桶外,女孩子怕黑、怕鬼等。父母要抓住这个时机,修复亲子依恋关系。如果父母在孩子小时候没有和孩子生活在一起,那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弥补遗憾。

第三个层级:寻找两条平行线合适的交叉点

我这么说,可能有些家长会笑,两条平行线不能相交,这是常识,不知道吗?是的,在平面几何框架内,两条平行线不能相交,但在这个框架外,两条平行线是可以相交的。

其实,我的意思是说,逆反的青春期孩子和焦虑的父母完全可以找到合适的交叉点,彼此取得共识。就拿亲子交流来说,大家都知道青春期孩子不愿意和家长交流,其原因有两个:

一是交流方式。青春期孩子思维极快,父母跟不上。一个初一女生说:我在宿舍聊天,从老师聊到周杰伦聊到昆凌聊到女团,一分钟换一个话题,出去上个厕所,回来话题就变了。而我在家和父母聊天,永远只有一个话题,那就是学习,而且从来都是他们说我听,他们的话翻来覆去就那些,听得我头晕。

语言的差距也很大。虽然说的都是汉语,但青春期孩子有一套自己和同龄人交往的语言,如狗带、吃藕、吃土、爱豆、安利、种草等,很多父母都不明白孩子在说什么。

还有所谓的脏话,比如装×、撕×。现在很多孩子说这两个词,我认为这两个词太低俗,简直说不出口,便专门问过青春期孩子。他们说这两个词并不特别低俗。看,这就是时代的变化,不是孩子没教养、不尊重人,而是双方对一些词的用法和理解不同。比如,一个初二孩子对妈妈说:“有话快说,有屁快放。”妈妈很愤怒,觉得孩子严重冒犯了自己。其实,孩子和同学之间常这么说。

二是交流内容。青春期孩子虽然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有些看法不免幼稚。父母和孩子交流时,常贬低孩子,于是孩子就不愿意和父母说了。

面对这种情况,我是这样处理的。女儿常和我讨论一些政治话题,我说:“你能想到这些,我很惊奇。因为我在你这个年龄,绝对想不到这么多、这么深。我如果和你同龄,可能会和你有很多共鸣,可现在我快50岁了,经历了很多你没经历的,以我的年龄和经历,我是这么看这个问题的。当然,你没经历我的生活,我也没经历你的生活,我们的看法不一致是正常的。”女儿饶有兴趣地听了我的看法,而我也没伤害女儿的自尊。

某年暑假,同事带女儿到崂山旅游,到酒店放下行李,就要带女儿去爬崂山。他觉得这是旅游的重点。可女儿嫌热不去,宁可待在酒店玩手机。同事很生气,觉得自己好不容易请了假,花了钱,却待在酒店里,那还不如待在家里。为此,父女闹得很不愉快。

相同时间,我们夫妻也带女儿到崂山玩。安排好住宿后,我和女儿立即到附近找一种当地饮料。这种饮料在网络上被评为最难喝的饮料,味道极怪。我们一个杂货店一个杂货店地找,最终找到并买了几瓶,我们都很兴奋。

同样的旅游,不同的效果,区别就在家长能不能找到和孩子交流的交叉点。

对青春期孩子,家长似乎更担心孩子的学习

其实,大部分孩子知道要好好学习,只是不愿意按照家长说的去做罢了。因为他觉得我按父母说的去做了,学好了是父母的功劳,学不好是我的过错。不管学得好不好,我都没好处,那我为什么要学?所以,有时青春期孩子不学习,是不想让父母觉得他们总是对的。

对此,我的建议是:父母要相信孩子,把亲子关系处好,这样孩子的学习就有希望。

我读高中时,班里有个同学看武侠小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对小说中描写的点穴非常感兴趣。他的父母很开明,没过多干涉,还鼓励他考取中医学院学针灸。他受兴趣驱使,不仅考上了,而且学得非常好,现在某医院当医生。武侠小说,就是他和父母交流的交叉点,改变了他的一生。

一个初三孩子学习不在状态,父母一直没给孩子配手机,怕耽误学习。孩子没手机,和同学就没共同语言,整天自己一个人,蔫蔫的。后来,妈妈发现班里多数学生都有手机,就冒着风险给孩子配了手机。有手机后,孩子按事先承诺,周一到周五不玩,周六周日猛玩。结果,孩子整个人都发生了变化,和同学有说有笑,学习也明显进步。手机让父母和孩子这两条平行线相交了。

总结一下就是,青春期孩子逆反、父母焦虑都是正常的。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应该像两条平行线,彼此守望,互相理解,如果能时不时地愉快相交则更好。

家长若能以这种方式对待青春期孩子,那孩子一定能顺利走过险滩,迎接更广阔的未来。

(原载于妇女生活杂志社《现代家长》2022年第1期“家教访谈”栏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