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去过真实的生活

 书鱼知小 2022-05-23 发布于北京

这篇是几个月前写的了,当时看到一位新闻事件主角微博下的评论,气得有点无语,于是就写下了这篇。现在重看,当时是在气头上,逻辑有点不通,但写完后确实淡定了很多,可能写是一种让自己压抑的情绪得以疏解的方式。


每次看社会新闻下的评论时,都会看到一些很极端的言论。这些评论给我的直观感受像是疯一样逮着人使劲撕咬,或是嗜血者通过激怒别人来获得力量,别人越恐惧或是越辩解,ta越兴奋。

我经常会好奇这些极端的人,在ta发出评论的这个社会事件之外,他们在真实生活中是什么样的。生活中他也会对自己认定的事情如此确信吗?好奇心总会驱使点开他的主页,我发现一般有两个结果,或是主页一片空白,没有任何踪迹,因此他出现在互联网时,是作为一个符号来发言的,他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个体,网络可能是他压抑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出口。还有一种情况,她的主页一片岁月静好,看他的主页,根本想象不到在帖子下面她的评论是同一个人,这似乎意味着,他是割裂的,在别人的微博/帖子下,她可以披着一层皮。

如果是以前,我会想当然地觉得这类人就是吃得太饱了,闲的了。但是现在我有了不一样的视角。

春天拍的花,春天好短暂

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我也曾经历过偏激的阶段,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比如相信分手带来痛苦,这是他自找的,因为他主动选择了这段关系;医闹一个巴掌拍不响,肯定是医生也做了什么激怒了病人。这些观点看似很荒诞,但是是我小时候真实的想法。乍看这些观点,好像也有一些道理,一件事导致了另一件事,有果必有因。但是看似合理就真的是合理的吗?以及道理在任何时候都代表正义吗?

坚信的观点会逐渐发展成信念,我很庆幸自己偏执的时候年龄比较小,后来醒悟过来。现在再回头看,是因为没有学会多个角度看问题,看一切都是非白即黑。任何一个事件、一个人都是立体的,认知不够的人,只能看到一个点,或是一个二维的面,无法多角度来分析。简单来说,就是网上常提的“二极管”。

这些坚持自以为正义的人,容不下其它观点的人,可能也多是认知水平不够。不是他们不愿意有多元的视角,是真的做不到。就像是站在100米高山上的人,和站到山脚的人看到的风景不一样,山下的人确实看不到更远的风景。

怎么让视野更开阔?不断地爬山,也就是一直学习,或是刻意练习。一个社会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背后涉及很多东西,环境、社会、舆论、人际关系等等,在为一个事下定义前,先留一些时间来问自己,我考虑到其它因素了吗?

“信念”真的是牢不可摧的吗?

有的人会说,如果质疑一切,还能不能形成自己的立场?当然可以,我也有很多信念,很多人看到我的信念觉得不可思议。比如我认为父母无论如何都不能打孩子,我认为打孩子不仅仅是家暴,背后还有特权,以及父母的无能。当然会有很多人反驳,你是不知道我家孩子有多难管,站着说话不腰疼,即使这样,我依旧会坚守自己的观点。

这里说的信念其实很宽泛,你能想到的一切和其他人的分歧背后都有双方根深蒂固的信念。除了刚列举的“不该打孩子外”,还有“杀人就该偿命”“同性恋是反人类的”“战争不全是有害的”等等,这些例子中,有的会让你觉得,这还需要质疑吗?肯定该/不该是这样的,且慢,还是再思考一下吧。

信念其实是一个人能够接受的下限。每个人的下限都是不同的,所以同一个观点,可以成为某些人的信念,却是另一个人极力反对的。但无论如何,去重新思考自己的信念来自何处以及为何要坚守它,都会带来不一样的视角。也许它会让你的信念松动,从而更轻松。当你用自己的信念来约束别人时,其实它首先约束的是自己,比如电影《美国丽人》里,恐同的退伍军人,其实也是在压抑自己无法释放的性压抑。还有一些情况,在重新审视信念来自何处后,会对这个信念更加坚定,会选择多做一些去维护它。比如,如果你是个坚定的女权主义者,就会更卖力地为女性群体呐喊。

如何有效反驳

因为曾经遭受过网暴,我对于在网络上如何和人battle也有一些心得。不得不承认,一些人就是嗜血,从激怒别人这个过程中得到乐趣,现实生活很糟糕,需要网上的认同感,实际上却毫无逻辑,你说A不对,他会说你认为非A是对的,根本就说不清楚。这种人不要理就好,如果理他他更得意。还有一种情况,对方陷入自己的认知陷阱中,倒可以摆出数据、事实,来说服对方,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又没给我掏钱,我为什么要感化她。我比较喜欢有理有据提出反对意见的人,但是这种人本身也不太可能发泄式地在别人的评论区中狂吠。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提出不同的观点需要方法,可惜很多人没有机会学到这种方法。这是我从身边人负面的沟通案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情绪和事实会混在一起。当被其他人的观点激怒而反驳时,情绪笼罩了事实,接收者只能接收到情绪,于是对方情绪也被燃起,最后是双方的情绪在交战,事实反倒被忽略了,根本起不到交流的效果。

那么如何有效地讨论呢,第一步是共情(好吧,所有的沟通第一步都是共情),共情意味着我能理解从你的角度来解读这件事,确实会得出这个结论。但是从我的视角来看,会有不一样的观点。就像是一个立体的事情,一个人站在左边一个人站在右边看到的东西不一样。

其次是将对方的观点理出几个层次,如同前面所说,一个事件背后会有多个原因,也许有分歧的只是原因之一,也许两个人的相似点大于不同点。有了这两点作为基础后,就建立了可以平和沟通的氛围,接下来的讨论才会顺利。

事实上,当你理清了这些内容后,也就树立了一个讨论的门槛,也就是互联网上常出现的“太长不看”。良好的沟通是需要门槛的,这个门槛会筛掉一部分人,最终你会发现辩驳毫无意义,因为双方没有沟通的环境,也不具备相似的认知水平,不过是鸡同鸭讲罢了。

在真实的关系中寻找慰藉

不争论不代表着不发声,发表自己的观点是很重要的事情,不要做沉默的大多数。我不喜欢“未知全貌,不予评论”“评论冰箱要先学会制冷”这种说法。没有人能知全貌,如果必须要了解得很多才去评论这不现实。更多的时候是发表观点时的态度:承认自己的不了解全貌,所以不再信誓旦旦认定自己一定是对的,而是提出一个有待讨论的观点,并准备好接受不同的声音。

冰箱制冷也是同样道理,不懂如何制冷提不出专业的建议,但是可以说出自己的感受,感受无所谓对错。在评论冰箱时,也不能有“虽然我做不到,但是你是专业做冰箱的你必须要做到”的想法,而是看到对方做不到好冰箱是陷入了什么困境造成的,看到原因,而不是看到结果。

归根结底,在网上寻求认同本身也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有时候越网上越冲浪越焦虑,不如多活在现实当中,和现实生活中的人产生联系。春天这么短暂,天气这么好,找个有阳光的地方,看看花,看看河水,去爱真实的人,这样的生活才值得一过。

也许你会感兴趣:

最后的精神病家园

如果这世界不能如你所愿

从一个人对待失败的态度能看得出来他的心智水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