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让家庭成为孩子进步的源动力?父母都该早早重视这一点

 人杰地灵h8p9lk 2022-05-23 发布于湖北

邻居家的男孩今年29岁了,本该是家里的顶梁柱,他却成了所有人眼中的'老大难'。初中毕业以后,他就一直待在家里,每天吃喝玩睡,打游戏是他基本生存需求之外的唯一活动。

有人说:你总得工作呀,他说:我工作一样过日子,不工作一切也都一样,那我为什么要费时费力去工作。别人又说:你现在的吃穿用度都是父母供给的,你以后怎么赡养他们呢?他回答:我为什么要养父母,他们养我是养自己的孩子,我也只需要养我自己的孩子。

偏离正常轨道的孩子,内心充满焦虑和无助

如此'奇葩'的思想,家人屡次劝说无效。父母无奈之下把他送去精神病院管教过一阵,据说之后'乖巧'多了。

但是,这种方法显然'治标不治本',那么问题的'根本'在哪里呢?孩子作为家庭中的一个弱小者,这种情况并不是他一个人的病症,而是整个家庭的人际关系出了问题。

每个家庭都有特定的成员组成,成员之间通过约定俗成的人际结构维持一个家庭的运行。关于整个家庭的人际关系对其中单独成员的影响,可以用'家庭治疗'的例子清晰的展示出来。

“家庭治疗”提倡将整个家庭一起干预,以达到治疗问题孩子的目的。

'家庭治疗'模式的兴起,让精神学家们认清了一个事实:一个精神或心理异常的患者,其病因并非全在他个人身上,他们往往来自有问题的家庭,尤其是充满冲突、感情淡漠的人际关系。

'家庭治疗'提倡将患者的整个家庭当成一个整体去干预,而非将患者单独割裂出。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精神和心理状况受到的家庭人际关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受传统儒家文化和农耕思想的影响,我国的亲子关系、家庭关系更为紧密,个体和家人互动对其个人和社会生活影响巨大。很多时候,个人甚至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种身不由己的情况在孩子身上体现的更加明显,这也带来了亲子关系的紧张,以及所谓的'问题儿童'的出现。

古语云: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家可助人,亦可害人。我们可以把孩子看作接受者,其他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看作是提供者。

家庭既可以是孩子的避风港,也可能是孩子的束缚。

在'提供者—接受者'模式下,伴随孩子的成长过程,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如何演变的呢?

1、在孩子年幼时,各方面能力还未充分发展,经常会感到无助,唯一能做的是向父母寻求帮助。此时他们会老老实实当个'接受者',家长处于绝对领导地位。这个阶段,双方的关系会在一种和谐的氛围里顺利运作。

2、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当对父母的要求或者回应不满意时,他们开始表现抗拒。家长若能顺从孩子,双方关系仍可保持和谐,否则,就会引发冲突。此时,孩子能力仍然比较弱,结果经常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孩子属于被动接受父母的意志。

3、当孩子能力获得更进一步提升,他们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烈,甚至和父母势均力敌。此时,父母需要重视孩子需求和能力的改变,提供恰当的关爱、教导和限制。一旦处理不慎,双方关系将会陷入泥潭,引发家庭成员间长期的攻击与伤害。

随着孩子的成长,各方面能力都在增强,越来越和父母势均力敌

同事姐姐有一对15岁的双胞胎儿子,在外人看来她应该是非常幸福的。殊不知,她每天都要经历愤怒、痛苦和无奈的折磨,这一切来源于她其中一个儿子。她无法和这个儿子正常交流,母子二人之间的对话永远都是夹枪带棒,像是一对仇敌,见面就剑拔弩张。

想要警惕破坏家庭人际关系的行为带来的伤害,家长们需要进一步增加对该行为的了解,做到'知己知彼'。

那么,家庭人际关系中常见的错误模式以及各自的弊端都有哪些呢?

1、夫妻关系不和,孩子经常被一方拉入'结盟',有时甚至会在两个阵营之间换来换去。

面对父母争论不休,孩子内心极度渴望和平

比如,母亲对孩子和同学拌嘴的事情过分敏感,父亲觉得没必要太紧张。母亲开始指责父亲不够关心孩子,此时,母亲开始联合孩子一起控诉父亲。父亲则反过来埋怨母亲对孩子有控制欲,就像用一只无形的大手将孩子拉入自己的阵营,一起来对抗母亲。

弊端:孩子的不同反馈会带来不同的问题。

可能性一:孩子倾向于和父母一方的关系更近。

当孩子不满于母亲的唠叨和管制,他就会加入父亲的阵营,共同数落母亲的不是;当孩子的需求受到父亲的阻止或反对,他就可能选择加入母亲的阵营,一起来对父亲提出要求。在孩子心里,父母应该享受同等的地位和尊重,应该是自己最亲近的两个人,而不是对立的利益阵营。

可能性二:孩子选择独来独往,不参与父母之间的争论。

女孩对家人的职责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

孩子不喜欢父母的争吵和对立,他们希望父母恩爱、家庭和睦,却又对现状感到无力。于是他们不得不选择逃避,对家庭和家人表现出冷漠。

2、在育儿过程中,父亲的角色几乎缺失,母亲对孩子处于绝对掌控。

现如今,'丧偶式育儿'在相当一部分家庭仍然存在。社会要求母亲要走出家庭,参与到工作中去,对于父亲做家务和带孩子却并没有表现出很高的需求。父亲只需要做好工作这一件事,而母亲却要努力平衡好工作、家庭和孩子,尤其是母亲对孩子享有绝对的管理权。

育儿路上,父亲的角色不可缺失

弊端:该模式对男孩和女孩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女孩恐婚。

女孩相对来说心思较为细腻,思虑较多。如果女儿见惯了母亲始终在洗衣、做饭、买菜、上班、家务、带孩子等等之间忙忙碌碌,而父亲完全不需要插手。可想而知,她肯定不会喜欢自己未来的人生角色,内心就会表现出对婚姻的排斥。

二:男孩恋母。

由于母亲对儿子的绝对照料,使得儿子的安全感完全来自于母亲。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在孩子性格形成的时候如果,就会导致形成'恋母情结'。小时候表现为讨厌别人和母亲关系亲密,长大后则影响孩子的择偶观。

3、夫妻关系冷淡,整个家庭以孩子为中心。

健康的家庭关系应该是:父母关系更近,共同给予孩子关爱

这种家庭模式下,夫妻很少发生正面冲突,处于一种不冷不热的状态。正是由于夫妻之间关系的淡薄,父母双方才都会去关注孩子更多,试图孩子身上寻求情感补偿。

弊端:该模式会导致孩子过度任性和自私,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与别人相处,进而无法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邻居男孩,就属于这种被溺爱过度的孩子。据说,他二十岁的时候妈妈还在帮他洗头;每天饭菜上桌喊上几遍,他才慢吞吞地下楼,扫一眼桌子,如果没有自己满意的菜,扭头就走。父母虽然不满意他的做法,却也不去用心管束他,孩子当然不会有什么积极的改变。

4、父母联手,批判、对抗孩子,该模式经常出现在问题儿童爆发之前。

破碎的家庭关系让孩子选择逃避或犯错

在孩子的角度看,该模式是家庭的两个权威者联手,共同对抗处于弱势地位的孩子。

弊端:俗话说:兔子急了会咬人。该模式容易激起孩子的偏激反应,使他们不计后果和父母对抗,甚至采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惩罚父母,是一种充满危险的模式。

为了尽可能的避免走入错误的泥潭,或者从错误中及时抽离,父母们应该如何积极应对?

1、找准定位,每个家庭成员都明确自己的责任范围,承担好自己的社会和家庭角色,共同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

健康的家庭关系需要所有成员来营造

父亲的责任:父亲在孩子的成长中,常常被比作大山和灯塔,既给孩子心灵的依靠,也为孩子指引生活的方向。父亲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分工,做好一个父亲的榜样,给孩子提供父性的担当、力量和权威,在孩子的成长中指引他们找到生活的方向。

父亲给孩子心灵的依靠,也为孩子指引生活的方向

再者,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是父亲的首要任务。同时,日常生活中,在母亲遇到困难的时候,父亲一定要提供帮助,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多分担一些任务。

母亲的责任:母亲是孩子最先接触的人,是孩子走进社会生活的第一座桥梁。

母亲细致入微的照料将持续孩子生命的整个未成年时期,所以,母亲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会影响孩子的一切习惯和潜质。孩子则像一面镜子,反射出母亲的习惯和性格。比如,母亲的勤劳节俭、人际交往、卫生习惯、说话语气等等,都会在孩子身上展现出来。

孩子的责任:孩子更像是家庭的未来,孩子主要负责自我成长和完善。

比如,生活上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上积极主动,发展个人兴趣爱好,丰富自我内涵;尊重父母和他人,养成美好的品格。

所有家庭成员各司其责,才能保证整个家庭正常运营,而不存在伤害

2、父母们应该看重彼此间的合作(尤其是与孩子的合作,不可单纯当个发号施令者),以此来增加家庭凝聚力

我们都明白:家是讲爱的地方,家庭中不需要权威性的存在。一家人通力合作度过一次难关,就会把整个家庭紧紧的凝聚在一起。

尤其需要重视的是,父母双方应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即使有分歧,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论)。

对于二胎家庭,父母不能在孩子中表现出任何偏爱,夸赞一方,贬低另一方的做法更是危险。

二胎家庭中的关系更需要家长投入心力

3、保持良好的夫妻关系,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从而帮助孩子建立起健康的婚姻和家庭观。

专家指出:家庭的核心始终是夫妻关系,育儿是夫妻共同的任务。健康的家庭关系是,在夫妻关系较近的前提下,给孩子均等的爱。

和谐的夫妻关系是家庭和睦的保证

日本教育家井深大认为,父母的言行是子女最好的教材,一流的父母造就一流的孩子;要让孩子进一流的幼儿园、一流的学校,但更重要的是使孩子在一流的家庭里接受熏陶。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日常家庭生活中,身教更胜于言传,父母身体力行的示范所传达出的信息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一个高中同学,学会了抽烟。他的父亲知道了,劝告他:'吸烟有害健康,不能再抽了。'同学不以为然:'您都吸了这么多年了,您怎么没管有害健康的事?'父亲马上把自己所有的烟和打火机收拾起来,扔了出去,坚定的表示:'我和你一起,共同戒烟。'从那一刻开始,父亲二十年的烟龄,愣是给戒了。这件事给这位同学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在以后遇到的很多事情中都给他带来了力量。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在《少有人走的路4心灵地图》中写到:家庭既是美好的,也是恶劣的,对每个成员既提供支持也构成威胁,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如此。

让健康的家庭关系成为孩子进步的源动力

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唯有健康的家庭关系才能给孩子的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