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那年又发路服了,当我双手接过路服的时候却想起了父亲。父亲张加祥,山东高密人,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工程第七师,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完“鹰厦”铁路后,转业到柳州铁路局工作,曾在湛江铁路地区工委、枝柳线分指挥部等单位工作。父亲在铁路一干就是二十多年,1981年12月,父亲光荣离休了。但父亲干铁路的那会,正赶上“文革”前后停发路服的时候,所以,他在职时从没穿过路服。我参加工作时间不长,全路就恢复了路服,而且每隔几年就要发几套路服,有夏装、春秋和冬装;有长袖、短袖;有单的、棉的。有一次,父亲对我说:你们年轻人现在真幸福,刚参加工作就发路服。 是啊,路服实在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制服,但就是这随意的一句话,从中看出了父亲对铁路的热爱、对铁路的留恋。毕竟,父亲无论是在铁道兵部队还是在铁路部门工作,他与铁道打了几十年的交道,对铁路是有深厚感情的。在部队时,父亲南征北战、当兵打仗,军装代表的是军人的标志;在铁路时,父亲辛辛苦苦、任劳任怨,路服代表的就是铁路人的标志。我把父亲的话牢牢地记在了心里,我宁可自己不穿也要让父亲穿上路服,满足他那颗热爱铁路的心,这也算是孝顺老人的一种方式吧,我认为,做儿女的只要是父母喜欢的就是我们喜欢的,要尽量满足他们。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铁路又发路服了,是冬装,深蓝色、大翻领、双排扣、料子不错的那种列宁装,我特意订了一套男式的给父亲,父亲高兴地把它穿在了身上。说实话,我给父母买过无数的衣服,春夏秋冬、各式各样,但自从有了这身路服,父亲就经常穿着它,可见父亲对铁路有着多么深厚的感情,从中也看出了老一辈铁道兵、铁路人的本色。后来,哥哥和妹夫每次发路服的时候都会为父亲订上一套。在我的相册里,珍藏着一张1990年春节父亲穿着我给他订的路服与母亲在自家门前的合影,尽管已经过去了32年,父亲也离开我们16年、母亲离开我们6年,但每次看见这张照片,我都会想起父亲母亲,也会为父亲不忘自己是铁路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张玉梅,女,原铁道兵七师二代,生于广东湛江,长于广西玉林,祖籍山东高密。1978年7月参加工作,1985年11月入党,大专学历、政工师。历任打字员、党委干事、党委主任干部干事、工会女工委主任等职。业余爱好写作、绘画、摄影、编织、手工制作。曾在《齐鲁晚报》《潍坊日报》《山东老干部之家》《济铁老年》、《济铁工运》、《济铁政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并有多篇散文、绘画、摄影和手工制作在新华网、今日头条、捜狐、阳光军魂、老兵原创之家、铁道兵战友网、文化网、写生北京等媒体上刊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