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个隐居田园,纵情山水的梦想。田园土地,它是无私的,它承接住了厌恶官场黑暗的陶渊明,承接住了因佛教繁兴,怀才不遇的王维 ……若是当年楚国君主贤良,臣子忠贞,想必屈原的结局也不是投身汨罗江,而是选择一处僻静之所躬耕隐居,笑看他的国家一片河清海晏。田园它是慷慨的,它也承接了大名鼎鼎的“书圣”王羲之,所以便有了被称为“天下法书第一”的《快雪时晴帖》。
在东晋,王羲之就是名动天下的书法家,但是生活毕竟是残酷的,不会因为你才华横溢就对你温柔以待。王羲之晚年与骠骑将军王述不和,于是在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王羲之毅然辞官,“携子操之由无锡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 过起了快意山水的生活。《快雪时晴帖》便是他晚年观雪,问候友人所作。
《快雪时晴帖》的内容非常简单,一如王羲之的晚年生活。全文只有28个字:“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虽然篇章短小,但无人敢忽视其中的艺术造诣。
作为王羲之晚年的田园之作,《快雪时晴帖》整幅作品就犹如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溪。其中的字体以圆笔藏锋为主,虽只有28个字,但是其中富有节奏变化,或急或缓,或流而止,或行或楷。其笔法流动自然,但没有一笔是掉以轻心之作。
在结体上,字形以方形为主,仍可以窥见王羲之一贯的严谨整饬。这也是《快雪时晴帖》被称为仅次于《兰亭序》的“天下法书第一”的原因,它不仅适合赏玩,还适合临摹学习。尤其是“羲之顿首”这四个字,又写得娴雅平和,整幅作品都呈现出一重和谐的美感。
《兰亭序》是王羲之得意时的爽朗快意,《快雪时晴帖》是王羲之归隐后的怡然自得。《快雪时晴帖》从意境上来说,它丝毫不逊于《兰亭序》。
如今我们依然向往着田园,中国人生来就和田园土地有着更深的血脉联系。所以我们就算到了欧美异邦也要想尽办法开荒种菜。在眼花缭乱的短视频中,我们钟爱记录乡间小院的那一个。
中国近代,东北被侵占,原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这一帖《快雪时晴帖》随众多文物一起转到贵州,之后又转到南京。1949年建国之初,《快雪时晴帖》又随即被带到了台湾,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想要观瞻其真迹实属不易。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我们将这一卷《快雪时晴帖》真迹进行了一比一高清的复刻,希望我们在看到它时,在这钢筋水泥铸成的森林之中,能够多得一分王右军当初的恬淡安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