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耕读教育

 明知豁达 2022-05-23 发布于河南

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意见》提出了“开展耕读教育”的要求。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耕读传家”的古训,中华民族的耕读文化源远流长。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也反映出对劳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耕读教育所具有的修德、开慧、学艺的功能,应成为从儿童开始的大中小学生做人教育的必修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中小学校生源流失、规模缩小,薄弱学校比例不断扩大,振兴乡村教育又是乡村振兴的必需。为此,笔者尝试在农村中小学实施耕读教育,发挥其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方面的当代价值,从而改变学校现状,实现薄弱学校振兴。

主要做法

1.更新教育理念,丰富和发展教育内涵

耕读教育在当代最主要的体现方式是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为耕读教育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此,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丰富和发展劳动教育内涵。我们通过组织耕读教育研讨会、推进会等,帮助中小学领导班子正确理解耕读教育,创造性地将重视个体道德修养、注重家庭文化传承、劳动与知识教育并举的耕读精神,与“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以及“高度认同、敬业乐业、专注专一、全情投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等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培养热爱劳动的时代新人。

2.挖掘农耕文化,更新和完善学校文化

围绕“耕读教育”,结合各校实际,提炼自己的学校愿景、办学目标、学校精神、校训、围绕“耕读教育”,结合各校实际,提炼自己的学校愿景、办学目标、学校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形成主题突出、特色明显的学校文化。王屋一中结合15年自信心教育的实践经验,确立   的校园文化,将通过建设学校园艺课程等形式加快学校文化内化。大路学校的立足学校区位特点,确立以“路”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通过探索父辈走过的路、学校发展的路,培育师生坚韧不拔,敢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品质;谋划自己成长的路、未来的路,引领师生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昂首挺胸向未来的豪情;韩旺小学的“让每个旺仔都靓志”更是点燃学生心中希望的火把;愚公学校将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浓缩为一个“干”字,鼓励师生苦干、实干、巧干,用坚韧不拔的毅力成长为新时代“小愚公”。

3.建设耕读苑地,谋划和实施耕读实践

乡村学校校舍富余,有一定的空闲土地。学校因地制宜,利用富余土地开辟一块耕读苑地,构建学习、生活于一体的真实的“耕读”场景,开展由师生共同参与的“同耕”“同读”活动,在“耕”和“读”中突出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培养劳动精神,开阔视野,强化社会责任。韩旺小学的耕读苑,分一廊四园布局(耕读文化长廊、百果园、百蔬园、百黍园、百草园),精致美观。学生在耕读苑里动手翻地、撒种、施肥、收割,通过劳动掌握基本劳动技能,体验农民艰辛,把耕读园的地块分割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梯形等形状,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进一步认识图形、测量图形、计算周长、面积和种植密度,打造劳动实践基地和教学实践基地两个实践基地” 。愚公学校开展了“品味传统传承文化”为核心的农耕体验活动炉花馍、缝香包、做碾馔、炒土馍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农耕文化知识,体味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增加对农村生活的了解

4.打造书香校园,增强学生认知和情感

在校园文化长廊中融入中国古代从事农业生产的相关图片、经典案例;在学生食堂展示墙、文化墙、电视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融入节约粮食的诗词警句、五谷杂粮图片、二十四节气介绍等内容,形成“耕读为本”书香校园,让学生耳濡目染,增强丰富的感知和情感。韩旺小学的耕读长廊布置了24块展板,系统介绍了农耕文化的发展变化历程。愚公学校的农耕展室,陈列了具有王屋特色的农耕器具,让学生在参观学习中理解农耕知识,丰富学生情感。

5.构建耕读课程,丰富和拓宽育人渠道

聚焦 “我爱劳动” 主题,打造农耕体验课程 

“认识植物”到“翻地”“施肥”“播种”“除草”“收获”几个章节,走进田间,参与农耕生产,设计丰富多彩的劳动体验活动,实现劳动教育形式和参与的途径多样化,六年级的学生有一门 “知行合一,麦穗飘香”魅力劳作课程,每年夏天,麦子成熟时,学校组织他们到学校耕读园,收割小麦,脱粒,扎麦秸,然后将收获的小麦送到伙房,煮熟后,同学们亲自在石磨上推碾,最后到学校食堂在厨师的指导下做成香喷喷的“小麦碾转”。

聚焦 “我爱艺术” 主题 ,实施艺耕课程。韩旺小学的“多彩葫芦”课程,从“种葫芦”“赏葫芦”“画葫芦”“写葫芦”,融合语文、数学、英语、美术、思想品德学科课程于其中;该校的“韩旺花鼓”的舞龙和高跷等课程,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载体;大路小学依据学校走边特点开设的石头画、纸艺课程,提高了艺术素养;愚公学校开设了“小小导游”系列课程,成为王屋山景区的靓丽名片。

聚焦 “我爱生活” 主题实施了日常劳动技能课程和生活自理课程。学生分组参与校园日常劳动,开展“我会洗脸” “我会扫地” “我会叠被” “我会整桌兜” “我会洗衣” “我会听课” “我会学习” “我会运动”等课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每天进步一点点,让好习惯成为学生成长的生存本领。

几点思考

1.正确认识和理解耕读教育,是实施耕读教育的关键。究竟如何理解耕读教育?耕读教育是不是等同于劳动教育?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实施耕读教育的关键。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耕读传家”的古训耕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肇始于春秋,成熟于魏晋南北朝,鼎盛于唐宋,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初。耕,《说文解字》解释为“耕,犁也,从耒井声”。即耕,從耒、从井,“耒”为耕地农具,“井”则为田地。耕者“犁也”,即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养家糊口,安身立命,此为先民赖以生存的方式和生活的内容。读《说文解字》解释为:“读,诵书也,从言卖声”,本义为诵读诗书经文,后引申为阅读、学习。因此耕读教育不是单纯知识和科技的教育,而是以心传心的修德开慧的文化传承教育。根据这个原理,中国古人创造了秉承天地之德慧,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融为一体晴耕雨读、昼耕夜读的耕读生活。由此,耕读不仅成为中国古人崇尚的物质与精神自足的诗意生活,也成为长久治家治国的秘诀。正是这种嵌入中华文明基因的耕读教育,让中华文明成为世界最长久文明的密码,从这个角度上讲实施耕读教育是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

2.加强耕读教育与教学的融合,是实施耕读教育的难点。将狭义的课堂延伸开去,将耕读教育与教学融合起来,构建“耕读”课程,着眼于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让儿童与自然、生活亲密接触,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中,生命体验得以丰盈,生命特质得以彰显,生命容量得以扩展。

一是要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耕读课程体系。落实耕读教育必须构建耕读教育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活动化,推行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式学习。各学段要科学设置必修课程周,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展劳动教育,形成以耕读教育为核心的课程群建设。

二是设置耕读校本课程耕读校本课程从回归生活、知行合一教育的视角切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学生走进田野、体验劳作、尚读圣贤、快乐成长,""为历,""滋养,促进学生知行合一、身心两健、德才兼备。 

三是要加强学科渗透专设耕读教育课程的同时,还要深入挖掘整合其他学科中与耕读教育相关的内容,增强学科的实践性、趣味性、生活性。系统梳理挖掘各类课程、各门学科中所蕴含的耕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耕读教育功能,并作出整体设计,如教材中讴歌普通劳动者的文章要认真品味研读,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品质。

要将“耕读文化”充分融入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和地方课程中,还在体育活动、科学课程、劳技课中将“耕”文化引入真正在学科教育中渗透“耕读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