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捧书而读灯火可亲

 我是皓春夏秋冬 2022-05-23 发布于甘肃

本文转自:邢台日报

“读书就是回家”,麦家老师的话特别熨帖。我常常在读书的时候,依稀觉得提着书之灯,照亮回家的路,每一步都丰盈而踏实。

麦家在他创办的“麦家理想谷”和各地读者共读《人生海海》进行直播。《人生海海》是我特别喜欢的一本书,题目就是文眼,寓意人生像大海一般广阔无边,复杂无常,潮落之后会有潮起,何必在意一时沉浮?教人好好活着,珍惜眼前的时光,无惧风浪和跌宕,勇于直面人生。恰好我去年也买了一本书,翻看他们读的页码,和线上读者一起大声朗读。在声音的流转中,涌动着力量,接受不完美的人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随着韶华倏远,我逐渐喜欢温润如玉的风格,汪曾祺的文章成为我的首选。“灯火可亲,家人闲坐。”平常的句子,绵延出温馨的场景,流淌出汩汩暖意。读汪曾祺的书,感觉面前坐着一个慈祥的老者,笑眯眯地和你聊天,正如他在诗中写道“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小温”令人自然而舒服,我又买来《人间至味》读。“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读着,读着,书中描写的一道道颜色各异、香气欲滴的美食,从四面八方争相扑入眼帘,明艳视觉,触动舌尖,顿感口齿流香。尤其写我家乡的一道炒米水饭,我读罢,赶紧动手做了一次,书香与饭香汇成热气腾腾的一锅饭,吃得趣味盎然。

读汪曾祺《泡茶馆——汪曾祺写昆明》中的《炸弹和冰糖莲子》,最后一篇最后一段:

一天,日本飞机在新校舍扔了一枚炸弹,离开水炉不远,就在郑智绵身边。炸弹不大,不过炸弹带了尖锐哨音往下落,在土地上炸了一个坑,还是挺吓人的。然而郑智绵照样儿用汤匙搅他的冰糖莲子,神色不动。到他吃完了莲子,洗了漱口缸,才到弹坑儿旁边看了看,捡起一个弹片儿(弹片儿还烫手),骂了一声:“丢那妈!”

我一边读,一边勾勒情景,闪电一样照亮了记忆的原野,看见葱茏鲜活的画面。几年前看过电影《无问西东》,影片中的“沈光耀”,看着飞机轰炸的地方,看到身边可亲的人都无可奈何地离去,弯腰捡起被炮火轰炸的喝水杯子,去当了飞行员。电影中的镜头向我推来,透过摇晃的杯子,鲜艳的枸杞漂浮在绽放的菊花中,定格在我脑海里。那种读书的喜悦弥漫着,可触可摸。仿佛看见菊花绽放,摇曳生香。

读书与电影镜头、与记忆中的画面重叠着,呼应着,连接了多少美好。

品读佳联方法,勤于练习,如《北京诗联》杂志征集“京华诗钟”,11期为“雪逐春风”碎锦格(要求题字左右不相连,上下不相对,不能同在上联或下联)。我写的诗钟“燕羽裁风兜雪影;春芽约蝶逐花香”,有幸选上得到编辑老师点评:此作上联一个“兜”字,极为巧妙,借燕子在春风中自由自在的飞翔,并以融雪作衬托,展示出赏心悦目的早春画境。下联运用拟人手法,以即将破土的嫩芽提前与蜂蝶作来日之约,觅花香、采花蜜……颇具想象,别有情趣。

参加老舍文学院基层作家小说培训班,授课老师讲了俄罗斯作家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故事具有征服读者的力量。我借慧眼,读作品,体味肖洛霍夫说过的话:“我愿我的作品有助于每个人变得美好,心灵变得更纯洁,也希望我的作品能唤起每个人对同伴儿的爱心。”

读书,在书的情景中流连,也在书外生活中寻找,成为草蛇灰线。走在家乡的原野上,一群白色的鸽子在空中鸣啭,我想起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称“鸽子是城市的精灵”,作家以鸽子视觉俯瞰上海这座城市。鸽子作为一个叙事视点及文学意象,给我留下鲜明的印象。抬头看鸽子,不由得想,是这样的鸽子给作家带来灵感吗?飞翔的鸽子在空中划过,也在我心灵的天空留下长久的哨声,感觉自己向文学走近一点儿。

走在老家的街道上,遇见邻居周大伯,和他打招呼。老人原来在村里铁匠炉干活,常年打铁,耳朵聋了。几十年前,我和小伙伴用旧车辐条做钩针,还让他从电砂轮上给打磨。我想起莫言新作《晚熟的人》中描写打铁的场景,三个人站成三角形,炉火与日影的追逐,声音与色彩的交响,力量与心灵的成长。此刻看着邻居大伯,把他代入书中,与莫言笔下的打铁人融为一体,感受着书对于记忆的唤醒和抚慰。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读书已成为我的生活方式,在朝霞暮霭中捧书而读,正如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所言,“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处在斗室,醉在书中。在琐碎的日子里,以书为桨,摇动兰桡,满载阳光雨露,划向光明温暖的前方,抵达幸福的家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