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一个“盗版”汉朝而失败的帝王

 新用户03284505 2022-05-23 发布于湖南

成功可以被复制,但要动动脑子。

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朝代逆历史潮流而动,结果都捅出大乱子。一个是西汉,一个是西晋,一个明朝。

乱子的根源全部都是源于分封制。

分封制,始于商朝,兴于周朝,终于秦朝,深深地影响着先秦近1500年的历史,它在当时对历史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伴随封建私有制进一步强化,以及人性对权力渴望程度进一步加深,分封制在“礼乐崩坏”“人心不古”的春秋战国,已经彻底失去去人心的控制。

最终,由秦朝发明的更为先进的“郡县制”所取代。

分封制的消亡过程并不是一瞬间,而是经过反反复复数次“死灰复燃”。那些妄图托古改制复古“分封制”的西汉、西晋、明朝,它们出事的概率是百分之百。

朱元璋,一个“盗版”汉朝而失败的帝王

汉朝“七国之乱”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终于实现“扫除六合,总齐八荒”的理想,走到华夏历史权力的最顶端。

自己从40岁开始创业,南征北战、东躲西藏十多年,天下终于落到老刘家手中,刘邦的内心激动不已,同时也增添了不少新的烦恼。

眼前来看,汉朝算是建立了,各种典律规制也都修订得差不多,儿孙再也不用像自己过去混迹街头当流氓,但是要怎么样才能让儿孙抱有万世富贵,成为刘邦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那些死尸堆里爬出来的功臣宿将,在我活着的时候,他们对老刘家自然毕恭毕敬。要是我不在的话,他们是否依然拥戴刘氏坐江山。即便是他们不造反,功臣宿将的儿孙会不会造刘氏儿孙的反。

想到这,刘邦很是担忧。

再想到秦朝那位博士淳于越说的话“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皇帝废分封行郡县,依靠旁门外姓来治天下,哪天有人跳出来作乱,宗族兄弟想帮忙却有心无力。

刘邦经过反复琢磨,认为淳于越说得对,秦朝吃亏吃在没有依靠本家骨肉治天下。

于是,他大肆封赏刘氏族人为王侯,同时封了八个异姓王,齐王韩信、燕王臧荼、韩王信、梁王彭越、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后燕王卢绾、长沙王吴芮。

并在自己活着的时候,一口气弄死6位,只有赵王和长沙王保留,因为赵王是他亲家,长沙王是大汉朝最穷困的地方。

到这一步,刘邦老人家终于安详地闭上双眼。

但他怎么也没想到,异姓王是外人,刘姓诸侯王更靠不住。

在刘邦死后40年,刘邦的侄子吴王刘濞与孙儿景帝刘启发生一场大规模皇权争斗。

差一点让刚刚建立的汉朝,成为继秦朝以后的第二个短命王朝。

朱元璋,一个“盗版”汉朝而失败的帝王

朱元璋想“盗版”一个汉朝

时间又过去近500年,西晋没有吸取汉朝的教训,爆发“八王之乱”,其惨烈程度和破坏力要比“七国之乱”更甚,如同一把利斧砍入晋朝的根基。

再过1000年,朱元璋似乎也忘了“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的殇痛,因为他“一己私心”搞分封制,直接为后来儿孙火拼埋下隐患。

除了分封制以外,明朝与汉朝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也可以说是汉朝的“盗版”,只不过“分封制”是王朝的基本根基。

朱元璋从一个要饭的起家,成为千古帝王。他的智商是不用怀疑的,再加上刘伯温、李善长等智囊为他做战略分析,难道他没有考虑到“分封制”的遗患吗?

古人并不傻,无论是秦始皇,还是刘邦、朱元璋,他们在决定采用哪种机制时,都曾做过充分的权衡。

郡县制与分封制各有利弊,郡县制确实容易出现“皇帝有海内,子弟为匹夫”,关键时候没有族人勤王。分封制则会造成儿孙争权夺位。

在封建社会的环境下,这是两难的问题,并没有一个完美的解决办法,只能根据具体的环境确保利益最大化。

朱元璋与刘邦面临的问题很相似,老刘家与老朱家都是没有根基的家族,他们能够坐拥天下,完全依靠江湖朋友帮忙和利益扭结在一起。

暂且不说刘氏与朱氏族人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才能如何,估计族内能够识字书写的人都不多。

所以,刘朱二人所考虑的最大问题是如何保住儿孙的富贵,至于谁来做皇帝并不是他们最为关心的。

他们更关心的是“肉烂了在锅里”,刘氏、朱氏族人内部斗来斗去,最终皇权仍然在自家人手中。

所以,必须要丰富族人的羽翼,从财富和兵权上壮大族人的力量,以此达到藩王能够节制功臣的目的。

当然,朱元璋在考虑这件事时,对汉朝进行过充分的分析。汉朝“七国之乱”和西晋“八王之乱”都有功臣宿将参与。

朱元璋为了最大限度避免这种情况,干脆把功臣宿将替儿孙收拾干净。

把问题留给儿孙自己解决,至于儿子本事大,还是孙儿能耐大,那就看个人的造化。

从嫡长子继承制和私人感情来说,朱元璋更倾向于孙儿朱允炆,但是他做事太过于绝对的性格,也让他忽视了接班人能力的问题。

朱元璋,一个“盗版”汉朝而失败的帝王

朱允炆,太年轻了

建文帝朱允炆看似是个“文弱书生”,做事慢条斯理。

事实上,老朱看走眼了。他忘了年轻人的“通病”,沉不住气。

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大明王朝的初期与西汉初期太相似了。

该杀的功臣一个没留,不该杀的功臣也杀得差不多。但西汉前期的接班人要比明朝的接班人老成稳重。

汉惠帝刘盈没有敢动藩王的意思(即削藩),汉文帝也没有太大的动作,汉景帝刘启意气风发,听信知识分子晁错的话进行削藩,结果削出“七国之乱”。

为了平息叛乱,先是腰斩主谋“晁错”表明自己要与藩王和平共处的态度。即便是“七国之乱”平息了,汉景帝也很少再提及此事。

直到汉武帝的“推恩令”才彻底解决藩王尾大不掉的问题。

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是爷孙三代,再加上汉高祖刘邦,相当于四代人才完成“削藩”的问题。

何况汉文帝是以藩王的身份荣登大宝,他在做代王时,已经拥有大量的私人部曲,经过自己和儿子景帝两代人的酝酿,在孙辈汉武帝时,用一种更加平和的方式完成。

建文帝朱允炆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他们没有强力的支持者,支持者并不是口头上或者凭借一股气节说干就干,而是要动脑子。

公元1398年,朱元璋刚刚驾崩,朱允炆立刻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

先后把周王、代王、齐王、湘王废为庶人,有的甚至被杀。

结果碰上硬钉子燕王朱棣不买单,直接扯起大旗杀到城墙下,引发“靖难之役”。

建文帝最终落得下落不明的下场。

朱元璋,一个“盗版”汉朝而失败的帝王

自古以来,儒生误国的惨痛教训太多了,朱允炆太年轻了,忽略了结果的恶劣性。

你削他,他会反;你不削他,他也会反,这是事实。

事实归事实,但时机更重要。

到此不难看出,朱允炆削藩也是在走汉朝的路子,手段上一模一样,带来的问题也是一样的,但最终结果截然不同。

汉景帝至少搞定了藩王,而朱允炆成为历史上唯一败给藩王的皇帝。

碰上这种事,不要燕王朱棣会造反。换作任何人,只要兵强马壮,都会铤而走险。

在皇帝眼里,削不削藩,藩王都会反。

而在藩王眼里,反不反,皇帝都会杀我。

双方的矛盾已经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只能图穷匕见,看谁的胳膊更粗。

最终在1402年,这场明朝皇室大乱斗,以在位四年的朱允炆“下落不明”收场。

平时,我们都知道“成功是可以复制的”道理。

一个人的成功必然有他自己的两把刷子,但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确实具有借鉴意义。

前提是对自身以及成功人物正确地分析研判。

一个朝代也是如此,复刻前朝的成功经验没有错,但要用脑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