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释道”中国文化千年智慧

 刘沟村图书馆 2022-05-23 发布于河南
Image

“儒释道”是五千年以来,中国文化的三大精髓,“儒释道”智慧虽然各有不同,但万法归宗。“儒释道”贯穿人的一生,年轻时有为,中年时有智,年老时有修。这是人生的三大修行,三种真境界,中国文华的传统美德和千年智慧,也都蕴含其中,希望大家用心阅读感受,早日到达人生的三种真境界。

中国文化其根本就是“儒释道”文化。三家思想各有侧重,中国文化因几千年来儒释道的融合而趋向圆满。“儒”指儒家思想,儒家是追求入世、讲究做事的,要求奋发进取、勇于担当、意志坚定。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拿得起”。释”是指释迦牟尼,代表的佛家思想,佛家是追求出世、讲究清净的,要求能看到《金刚经》所言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做到《心经》所言的“照见五蕴皆空”。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放得下”。“道”指的是道家,道家是追求超世、讲究自然的,要求心明大道、眼观天地、冷眼看破。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想得开”。   

(1)“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儒学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具有经世致用的特性,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儒家,注重“人道大伦”,希望推衍“爱与敬”。儒家中道思想注重以人为本,以人性为主体,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为历代儒客推崇,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关注现世现生的人文精神表现得最为突出。儒家的一贯精神是“天地之性人为贵”,从总体上来讲,宗法伦理是儒家理论的主干部分,而“人”则是其全部理论的出发点与核心。儒家谈“人”,基本限于现世,儒家谈人的实现,强调的是主体道德上的自觉完善和圣人教化,如何从主体自身来强调为善去恶的必要性。

Image

(2)“释”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西汉末年,印度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

佛的核心理念是博爱,研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人生观。过程称为修行,讲究天下为公,禁欲,结果是平等社会美,目标是成佛,不再轮回。面对的是中众,即佛缘之人。一切现象皆是因缘所生,一切皆是因果。

无缘大慈,通体大悲。既出世,也入世。入世,为了挽救众生;出世则是教众生,认识生命宇宙的真谛,脱离苦海,到达彼岸,普度众生。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Image

(3)“道”是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古老的道家思想精华,形成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道家思想的形成是以总结、发展、著典籍为主要路径,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

道家思想,是古代一种思想流派,道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本,而万物都按自己的天性自然而然变化,所以大道本身也按自然而然的规律变化,顺其自然。

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来源于“道”,就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道生万物。” 不仅如此,道还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就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然而,如果问到“道”归根结底是一个什么东西或者概念,老子却说“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说,如果将“道”用语言说出来,就不在是“道” 本身了,这么一种解释,理解起来非常让人疑惑。“道”是一种无形,无声,无体的东西,迷离恍惚,不可捉摸,老子依旧认为“道”确确实实存在着。这就是无为而治的“道”,无所不能的“道”。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大意: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儒释道”为古代中国最早的世界文化视野范围观,以释为代表的印度文化圈,是大中华文化圈范围外众多外来文化中离中华最近,接触最早的文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取长以补短,万物以冲和,方为中华之真精神,世人之福气。儒家拿得起、佛家放得下、道家想得开,合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带着佛家的出世心态,凭着道家的超世眼界,去做儒家入世的事业。这也正是南怀瑾所说的人生最高境界: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年轻读儒,中年悟道,晚年修佛。道根儒茎佛叶花,三教本来是一家。

融通国学联合经济👇关注公众号转发文章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