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于谦被杀93年后,蒙古再次兵临京城下,严嵩如何保卫北京?

 茂林之家 2022-05-23 发布于湖南

自古以来,京畿便是政治、军事重地,是一个朝代和国家发展的中心。帝王君主坐镇京畿,良将文臣辅佐朝纲,周围百姓安居乐业,这便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所在。

若是京畿重地受到攻击,那多半说明朝廷面对的问题和麻烦十分严重,毕竟敌军都越过重重关隘打到王朝腹地了,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吗?

但其实历史上,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被打到国都的情况也并不少见。这时候,往往便有国家的肱股之臣挺身而出、临危受命保卫国都、抵御外敌,保卫家国百姓的安危和性命。

明朝于谦被杀93年后,蒙古再次兵临京城下,严嵩如何保卫北京?

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明代两次外敌兵临城下,当时不同的两个大臣分别是如何保卫京都的。这两位大臣,一位名叫于谦,就是写《石灰吟》的那位,“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一代名臣。

而另一位,是挤进《明史·奸臣传》,被列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的内阁首辅、权臣——严嵩。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两个人分别是用什么法子保卫了京都,两个法子又有什么不同呢?

年少有为,入朝为官两袖清风

据历史记载,于谦小小年纪便不同凡响,他喜爱读书,并且有自己的远大志向。于谦一直把文天祥作为自己的榜样,并希望自己以后也能成为文天祥那样的人。

小时候的于谦大概也不会想到,自己以后真的能够完成小时候的心愿,并且名留青史,也算是与“偶像”殊途同归了。

明朝于谦被杀93年后,蒙古再次兵临京城下,严嵩如何保卫北京?

俗语都说“三岁看老”,一般来说有大成就的人小时候就能让别人感受到不同之处。于谦作为历史上的名臣,流传下来的故事也不少。

比如说,有人在于谦七岁时便看出于谦日后必定能够大有作为,又比如说于谦八岁时便展现出非同一般的文采与抱负。这些其实都是于谦以后“名留青史”的早期佐证,只不过当时未有人看出其中玄机罢了。

于谦是一代名臣,那么毫无疑问,他的辉煌就要从踏入仕途开始计算。

明朝于谦被杀93年后,蒙古再次兵临京城下,严嵩如何保卫北京?

于谦这个人,正直刚烈、刚正不阿。同时,他也不喜官场腌臜,拿两袖清风来形容于谦一点也不过分。

当时,宦官专政,朝廷中的大臣都争相讨好宦官,只有于谦,从始至终、一如既往地不给面子,从来不带东西讨好。

有同僚担心他这样不好,于谦自己却不甚在意,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气节可见一斑。

为官时,于谦一心为民,专心为政,政绩可圈可点,是真正意义上为民着想的好官。

在其巡抚晋豫时,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责,于谦走访辖区、访问父老、考察情况,记录下一切值得记录的问题,将它们上书报给皇帝,希望为百姓解决实事。

关于国计民生的事情,比如分粮、抗洪,于谦都有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得到皇帝允许,实施后成效显著,造福不少地方的百姓。

明朝于谦被杀93年后,蒙古再次兵临京城下,严嵩如何保卫北京?

于谦为官如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简直是理所当然。所以后来于谦因为为人太过正直得罪了很多人被弹劾下狱,判处死刑,百姓便不能对这位清官不管。他们群情激奋之下联名上书,构陷于谦之人难平民愤,不得不放弃构陷于谦的想法。

而在这场声势浩大的上书中,还有许多官员、和藩王的参与,所有人都一致希望于谦无罪,于是这场诬陷就这样不了了之。为官如此,能名留青史实至名归。

明朝于谦被杀93年后,蒙古再次兵临京城下,严嵩如何保卫北京?

保卫京师,功勋卓越

从上文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于谦是一个妥妥的文官。按理说于谦作为一名文官,是不会有带兵打仗的机会的,但是在于谦的“人生简历”上我们可以看到,于谦竟在明朝的危难之际,带领军民打赢了京师保卫战,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事情还得从正统十四年说起。

那年,瓦剌也先大举进犯,宦官怂恿明英宗亲征,于谦极力劝谏英宗,但英宗不听。结果英宗被俘,京师震惊,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帝王被俘,举国惶然,当时便有大臣提出,星象有变,应该迁都。于谦极力反对、严厉呵斥,认为宋朝南渡之后便大不如前,前例如此,唯有誓死防守才能破局。于是保卫京师之战就此打响。

当时的精锐部队几乎都在土木堡失陷,京师能够动用的兵力不足十万,朝廷上下人心惶惶、风声鹤唳。于是于谦上书请调各地守备军,筹划部署、安定人心,全权负责京师防御之事。

明朝于谦被杀93年后,蒙古再次兵临京城下,严嵩如何保卫北京?

英宗被俘,俗话说得好,国不可一日无君,太子年幼、敌寇嚣张,于是群臣请立当时监国的郕王为皇帝,郕王本来不愿意做皇帝,但于谦认为重要的不是谁做皇位,而是国家应该正常运转。就这样,郕王被说服登基为帝,号代宗。

明代宗对于谦十分信任,于谦的所有建议他都认真听取,予以采纳。就这样,于谦遣兵部署,成效显著,敌寇无法,只得退去。

到英宗被留在北方一年时,敌寇眼见无法给朝廷带来困扰,就想讲和,群臣提出派遣使者接回英宗,这时代宗不满,又是于谦出面说服代宗,再立一功,接回英宗。

于谦一代名臣,功勋卓著,只可惜官场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像他一般,于是于谦本身无错,却遭许多人忌恨,后来因他人构陷被杀。

明朝于谦被杀93年后,蒙古再次兵临京城下,严嵩如何保卫北京?

奸臣严嵩如何保卫京师

于谦被杀93年后,因为种种原因,蒙古兵再次兵临城下,只不过严嵩退敌的方式与于谦的大有不同。

明嘉靖二十九年,鞑靼率军侵犯山西大同,当时的大同总兵仇鸾,是从严嵩的儿子手里买来的官位,遇见敌军来犯,仇鸾一个买官的人知道自己无力抵挡敌军,于是秘密重金贿赂敌军首领,掩饰自己的买官行为。

于是蒙古兵攻击他处,兵临城下。

兵部尚书丁汝夔问严嵩应当如何保卫京师,严嵩告诉他,京郊作战不比塞外,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被立刻反馈。蒙古军不过是掠食的强盗,只要给了他们想要的,京师自然会安然无恙。

明朝于谦被杀93年后,蒙古再次兵临京城下,严嵩如何保卫北京?

就这样,敌军在城外烧杀抢掠八日后离去,守城将领却没有因为战争消耗掉一只弓箭。事后,严嵩又把责任推到丁汝夔的身上,丁汝夔被杀。

也许当日严嵩便已经想好,用此计保卫京师,再把罪责都推到替罪羊的身上,至于饱受摧残的百姓,从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史上称此次事变为“庚戌之变”。

明朝于谦被杀93年后,蒙古再次兵临京城下,严嵩如何保卫北京?

一代良臣于谦殚精竭虑保卫京师,最终被奸人所害,虽然最终沉冤昭雪,但是良臣已逝,再不能死而复生了。

与之相比,奸臣严嵩竟然放任敌军在城外烧杀抢掠足足八日,事后还把责任推给别人,于谦如果知道自己誓死捍卫的京师竟然被后人如此糟蹋,还不知道要气成什么样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