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彩萍,是大同市北路梆子剧团的名角,她不仅是国家一级演员,还是第二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获得者。到今天,张彩萍已经走过了27年的艺术生活道路,塑造了各式各样的女性艺术形象,丰富了北路梆子的舞台,愉悦和启迪了 观众的文化生活。 张彩萍生于1961年,是山西省怀仁县人,一位地地道道的北路家。她从小爱唱歌、爱跳舞、爱唱戏。她最喜爱的是中路梆子、北路梆子,尤其迷恋王爱爱的唱腔。由于她的表演天赋很小就显现出来,所以一上小学,张彩萍便成了学校宣传队的成员,从此更加如鱼得水,成了学校宣传队里的小明星。1975年,13岁的张彩萍如愿考上了雁北地区戏曲学校北路梆子专科班,专工青衣。少年,正是遐思迩想,充满甜蜜梦幻的岁月。而出于对戏剧的热爱,年仅13岁的张彩萍独立开始了她艰辛的步履,踏上事业的征程。她也是幸运的,考入戏校时正赶上国家政通人和,百废待兴之时,而剧坛也是一片姹紫嫣红的好景象。七年学艺,张彩萍练就了一身扎实的戏曲基本功。在这七年里,她接受了严格、系统的专业技术训练,如饥似渴地学习基本功、学习表演、学习音乐唱腔、学习文化,在她扎下唱、做、念、打基本功的基础上,她学习了大量剧目的表演方法。在学校的五年间,张彩萍排演的传统戏有《算粮》、《教子》、《秦香莲》、《金水桥》、《断桥》等,现代戏有《红灯记》、《杨开慧》等。在这些戏里,她都担任主角,以俊美的扮相、入情入理的表演、婉转动听的唱腔在学校崭露头角,为真正走上戏曲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是勤奋和着汗水一步步走向鲜花、荣誉和成功的。 1981年,张彩萍刚刚从雁北艺校毕业进入校办的青年团当演员。山西省文化厅恰在此时下达了要在1982年举行全省青年演员评奖演出的通知。张彩萍所在的剧团经过认真研究,多次筛选,终于选中了张彩萍,让她以《断桥》中的白娘子去省里参加比赛。如何使自己扮演的白娘子与众不同,这是张彩萍认真思考的问题。经过对剧本的不断研读,她觉得白娘子与许仙是一见钟情オ成眷属的。所以这个“情”字是表演的关键,一个“情”字使他们相生相依,相影相伴。张彩萍抓住了这个“情”字,以情感组织舞台表演造了一个鲜活的白娘子形象,一举本得全省最青年演员奖。一出《断桥》,唱红了三晋大地,张彩萍也被称为山西的四小名旦之一,同时被称为“雁北的一条名蛇”。刚参加工作,她就成了团里的头牌演员,面对这样的殊荣,怎样才能走好自己的艺术之路呢?这成为张彩萍思考的大问题。她没有让突如其来的成绩冲昏头脑,而是以冷静的思考、清醒的理智去面对这一切。于是她做出了多学深学,多排多演,突破学院派的演剧模式,向成熟与创造突进的抉择。后来的艺术实践证明,这个抉择是她攀登艺术高峰的分水岭,使她的表演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在此后的七八年里,张彩萍以惊人的毅力学戏排戏演戏,学文化学艺术理论,使自己的艺术素质与演出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这期间她排演了传统戏《窦娥冤》、《陈三两爬堂》、《血手印》、《王宝钏》、《银屏公主》、莲花庵》等十几出大戏,其中《血手印)中的“行路。祭桩”、《莲花庵》中的“三扣门”、《王宝钏》中王宝钏、《窦娥冤》中的“斩窦娥”等成为她的代表作。这些戏都走出了学校教学剧目的框范,不仅重形似,也重神似,努力追求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一。一位戏剧专家说过,戏曲演员应具备两种材料,一种是感情,这是铸造角色的燃料;一种是基本功,这是铸造角色的钢材。演员就是在规定情景的熔炉中,燃烧自己的情感,将钢材熔解在角色之中。而张彩萍的表演乃至唱腔堪称是这样练就的一块优质纯钢。通过不断地学习、在舞台上表演,张彩萍开始在艺术上有了新的追求,她主动探求角色深藏在内心深处最本质的思想,并逐渐地把对角色的理解、剧本内涵的挖掘内化于心,然后外化于形体上加以表现,力求在表演中达到“心领神会而形附”的境界。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与90年代的时间里,张彩萍正是沿着这条艺术上的进取之路不断地攀登,才使她的艺术创造更加成熟起来。 所谓艺术上的成熟,就是演员能够娴熟自如地运用自身的创作材料,使用本剧种的各种艺术手段,创造出“神形合一体”(李渔语)的舞台艺术形象。如果以此衡量张彩萍的创作活动,那么从北路梆子传统戏《血手印》中王桂英的表演开始,可以说她已迈入创作的成熟期,而新编历史剧《琴笳赋》中的蔡文姬,则是她成熟期的主要标志。《血手印》是张彩萍表演的保留剧目,对于她饰演的女主角王桂英,张彩萍是这样理解的:“王桂英这个人物纯真善良、爱憎分明、一往情深,既贤淑聪慧,又嫉恶如仇。她的一切行动就是为了爱情,她的追求和愿望都凝结在一个'情’字上。这样'祭桩’就有了目的,人物的活动就有了行动线,戏也能演得鲜活起来了。"所以在表演中,她紧紧抓住人物的善良与纯情,准确地把握表演尺度,把王桂英的心理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琴笳赋》作为新编历史剧,蔡文姬一角对演员的表演也是一种挑战,需要演员从20岁演到垂老之年。故事情节大喜大悲,人物性格丰富多彩。用青衣的程式来表演显然不够,不能适应塑造人物的要求。张彩萍在导演的指导下,在不同的段落中大量吸收小旦、刀马旦、老旦甚至须生的表演程式,多侧面、多层次、多色彩地运用于人物的塑造,力求演活人物,让蔡文姬的形象生动鲜活、令人信服,在舞台上得到广大观众的可。为了演好这个人物,张彩萍开始新的创作和学习,她通过音色的变化、カ度的变化、情绪的变化,对声腔进行了不同的包装,用声音的变化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情绪的变化汰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张彩萍是北路梆子戏曲舞台上最活跃的演员之一,她怀着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始终坚守工作岗位,奋斗在演出的第一线。由于她长期的辛勤劳动,孜孜不倦的生活与艺术实践,使她的艺术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逐渐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可以说,没有创作个性的演员,绝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演员。张彩萍的表演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不以程式化束缚人物形象的塑造,追求生活化、真实化的表演风格。程式化、虚拟化是中国戏曲舞台表演的特点之一。张彩萍演出的剧目多是古典戏曲,所扮演的人物大多数是古代的下层妇女,那么怎样オ能使这些形象既是生活的,又是艺术的,既是真实的,又是戏曲化的人物?张彩萍把体验与表现结合起来,通过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去寻觅古代人与现代人之间在心理、个性、情感、行为、爱好等方面相同与相通之处,进行艺术的再加工。然后再以戏曲程式对其舞台行为进行规范,用以表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这样才能使人物从内到外都是生活真实与艺术虚实的有机的融合。《琴笳赋》中蔡文姬的形象,感情世界是极其丰富的。她生长在一个大学者的家庭,能歌善赋、才华横溢,又精通音律,这些都培育了她聪慧敏感的诗人气质。这就必然决定了她在国破家亡、骨肉离乱中有比别人更强烈的悲愤和痛苦。在她的生活命运中,曾被爱包裹着,也曾被痛苦折磨着。家国之痛,乡梓之恋,完成父业的强烈欲望,又给她增添了深深忧患。蔡文姬对故国之爱、对草原之爱、对夫君与儿子之爱,都是淋漓尽致的,那是靠传统戏曲程式所完成不了的。 在表演中,张彩萍汇聚了家庭与社会所给予她的一切关爱,熔铸在文姬的身上。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是艺术化的生活行为,如夫妻之间的逗趣,与爱子的嬉戏等。在这里,戏曲程式化的东西不多,使观众觉得非常舒服自然。这些创作实践,使张彩萍懂得只有从生活出发,从人物性格出发,实现从体验到表现的转化,才能使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结合起来,内与外、形与神融合起来,塑造真实可信、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第二,善于洞察人物心灵世界,捕捉人物内心矛盾,用优美动听、婉转多变的唱腔去塑造人物的音乐形象。在《琴笳赋》中,通过对蔡文姬这个人物心理的解读,张彩萍对传统的唱法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摸索,从原来一味强调音量、强调力度,向柔和优美、抒情的方向努力。以人物的思想、感情、情绪的变化决定演唱的色彩。在不同的情景中采用不同的演唱风格。在《琴笳赋》中对战争的控诉,对苍天的怨愤,对命运的不公,不仅要有力度,而且要加入人物的愤怒,要酣畅淋漓,要翻江倒海。而在“芳草情深”这段戏中,要明快、快乐,充满乐观。在与亲人互吐心曲时,则缠绵委婉,一往情深。在“雁南归"一场离别亲人的戏中,又应哀婉凄切………在表演中,张彩萍把生活、舞蹈与戏曲融为一体,使人物情感渲泄得催人泪下,令观众唏噓不已。又比如《血手印》中“行路”一场戏,王桂英以焦急的心情跋山涉水去法场探望将要行刑的丈夫,“王桂英在途中心似油煎……誓与我林郎丈夫阴魂结伴上九霄”这一大段唱腔具有北路戏高亢激的基本特色。运用了平板四股眼板式,声调抑扬顿挫,感情跌宕起伏,声情并茂。唱出了“枕冷衾寒、风筝断线、江心破船、未娶先捕、悲苦万千”的凄凉心境,以及“誓与我林郎夫阴魂结伴,伸冤诉屈上九天”永绝人寰的旦旦誓言,感人之深难以名状。张彩萍在演唱的处理上,以揭示人物想见到丈夫又怕见不到的矛盾心情为表现这段唱腔的主旨,在高亢激越中融入了轻柔圆润的唱法,使这段唱腔更能抒发此时此刻王桂英的内心激荡。《窦娥冤》中的“斩窦娥”,也唱得有棱有角,节奏鲜明,增加了抒情性,收到了柔中见刚,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 第三,善于塑造悲剧的艺术形象。张彩萍塑造的众多古代与现代的女性形象中,以悲剧形象居多。当然也有少量的正剧与喜剧形象,但这些形象的影响力都不及她塑造的悲剧形象。而她所塑造的悲剧形象虽悲并不让观众感到痛,感到沉重,感到没有希望,而是在悲中张扬了人性之美,使观众反而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血手印》中的王桂英、《陈三两爬堂》中的陈三两、《斩窦娥》中的窦娥、《琴笳赋》中的蔡文姬,都是这样的人物。张彩萍常以她节奏鲜明、动作简洁的舞台表现与圆润柔美、唱腔多变的唱腔,使她所表现的悲剧人物身上带有韵律美、阴柔美和抒情美,以美征服观众的感情。她塑造的蔡文姬形象,美不胜收,使观众真正地感受到了悲剧美的巨大震撼力。张彩萍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优秀演员。她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戏剧家协会理事、山西省文联委员、山西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山西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同时,她还是大同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大同市第九届政协委员、大同市第十届、第十一届人大代表。 2004年8月张彩萍被命名为大同市优秀专业人才,享受大同市政府津贴。在完成剧团工作的同时,张彩萍还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性演出。大同市只要有公益演出基本上都有张彩萍的身影。为了完成上级部门交给的演出任务,有时在乡下的演出刚刚结束后,她连饭都顾不上吃,就急忙乘车赶回大同参加演出。近年来无论是汶川地震或是玉树地震,她既是义演的发动者又是积极参与者。 在常人的眼里,剧团的工作无非就是下乡演戏,演好戏,赢得观众的欢迎。尤其在当今社会里,这个工作更显的平凡,然而她就是在这样平凡的工作中创造着不平凡,为北路梆子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文 赵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