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世纪中国画坛极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林风眠在融合中西的探索上,不断挑战与突破,其独树一帜的人物仕女像享誉艺坛。近日,香港邦瀚斯拍卖行宣布,一张尺幅巨大的人物群像《敦煌伎乐》(宽1.6米、高1.3米)露面,这件美术馆级的林风眠珍品在暌违上海六十载后首度曝光。据考证,巨作诞生于上海,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被带离中国,辗转大半个地球后面貌如初。这是林风眠毕生尺幅最大的创作之一,今日观众得以赏鉴这位海派绘画大师的艺术妙笔。 ![]() 图说:《敦煌伎乐》 敦煌仕女超凡脱俗 林风眠的所有作品中,以“敦煌”题材最为稀见,而出自20世纪50年代更显金贵。在这张“敦煌”巨构中,林风眠挥洒自如地呈现共十位飘逸传神的敦煌女子乐人,属其仕女系列中人物最多、最震撼的一幅作品。画家取4张40CM宣纸拼接,绘制了10位敦煌乐女。左侧3位席地而坐,分持古琴、笛子及琵琶,余者分立其后,三两一组,或抚竖琴,或吹箫,或纵情舞蹈,裙带翻飘。观其面容,丹凤眼、樱桃口,眉目低弛,嘴角微扬,均延续了风眠仕女的典型特征。每位乐女的肤色,冷暖深浅,皆不相同。视线随着画面流畅的线条游走,衣带烘托下,乐女化身神仙,超然物外,超凡脱俗。 这些形象,能在敦煌壁画中可找到原型。如敦煌第85窟北壁东侧《思益梵天请问经变局部 ·舞乐》,手相、饰物、乐器,皆可参考。除样式的借鉴,林风眠将重点放在颜色运用,本幅大部分乐女的裙衫以赭为主基调,而领口、飘带、袖口处,则用深一色度的熟褐或紫,当需要表现薄纱的轻盈飘逸时,则罩浅一色度的黄或粉白。画面中心,一位背影仕女格外抢眼,她是唯一着蓝色冷调的乐人。而蓝褐的对比,亦可见于敦煌壁画,如第249窟北壁《说法图》局部及390窟《伎乐天》。画家既大胆又克制,在冷暖并置反复平涂中,画面被赋予微妙丰富的层次感,达致完美的平衡与和谐。史料可见,林风眠对敦煌艺术之爱。1952年更指敦煌石室的壁画是东方最好的美术品,更是许多欧洲大画家理想中所追求而没有得到的境界。“其两线之间的平涂,中间色的度数,几乎是人手不能画成”。而这不可能的任务,经过他反复探索,最终达成登峰造极的高度。 ![]() 图说:敦煌第八十五窟北壁东侧《思益梵天请问经变局部 · 舞乐》 林风眠“敦煌”佳作屈指可数。据悉,其余几件“敦煌”作品现藏于上海中国画院。《舞》《舞蹈》《伎乐》《飞天》等皆作于50年代。本幅以其尺幅之巨,布局之完美,画意之完整,加之品相保存之完好,成为画家传世最具代表性的杰作之一,足以令人重新审视画家50年代的艺术探索与成就。 作品出自上海漂泊全球 《敦煌伎乐》连同上拍之其他三幅作品是《村舍》《合鸣》《打渔杀家》,这些都是林风眠得心应手的题材。这四件作品原属玛希·吉拉特女士(Marcella Geeraert,1916-1993)珍藏。 ![]() 图说:《村舍》 ![]() 图说:《打漁殺家》 ![]() 图说:《合鸣》 邦瀚斯中国书画部国际高级顾问兼主管苗亚杰分析:“如果说林风眠笔下的仕女型态借鉴了西方马蒂斯、莫迪利阿尼的意味,那么女性温婉绰约、高洁飘逸的精神内核则来自东方。”林风眠的融合东西的高雅笔趣,让初来上海的美国银行家吉拉特夫妇一见倾心。 收藏家吉拉特女士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大学毕业后搬到芝加哥工作。其先生1948年就任美国银行上海分行经理。夫妇俩1948年2月自旧金山出发到上海,1955年9月离沪返美。旅居上海的7年半时间,吉拉特女士的社交里包含绘画。1950年代中晚期,夫妇俩先后旅居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以及伊朗首都德黑兰,四幅林风眠作品随之迁徙,1961年,玛希·吉拉特女士回到华盛顿,这四幅佳作也一直陪伴着她,而《敦煌伎乐》更成为吉拉特女士贝塞斯达家中起居室墙上的装饰,直至她1993年辞世。此后,四幅作品便由其胞妹及家人秘藏至今年春天方始曝光。该画作《敦煌伎乐》将于5月21日至6月2日在香港邦瀚斯拍卖中心公开展出,6月2日上拍。(新民晚报记者乐梦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