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高炽仅仅在位十个月,却执政了将近十年

 时拾史事 2022-05-23 发布于北京

在一些古代王朝的中前期,偶尔会出现被后人称道的“治世”,比如西周有成康之治,西汉有文景之治,东汉有明章之治,隋朝有开皇之治,唐朝有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南宋有淳乾之治,明朝则有仁宣之治。

虽然也是治世,但仁宣之治的时间却非常短,父子两代加起来只有区区十年,朱棣苦心培养地好圣孙朱瞻基,仅仅在位十载便撒手人寰,享年都不到四十;相比之下,明仁宗的帝王生涯就更加短暂了,竟然只有十个月,位子都没捂热就急不可待的去献陵长眠了。

天不假年,按照常理思考,想要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创造出丰功伟绩,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即便如此,史家并没有将明仁宗忽略,只把朱瞻基在位的十年称之为“宣德之治”,而是把明仁宗的庙号也一并加了进去,父子两代共同开创治世。

对于在位时间这个问题,朱高炽也深有感触,他在遗诏中说:“朕既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负有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我的帝王生涯太短暂了,没有给老百姓做多少实事,不忍心让民众为我过于辛劳,因此,陵寝不要修得过于奢华,必须节俭治丧。

朱高炽的遗言被朱瞻基不折不扣地执行了,十三陵流传着“献陵最朴,景陵最小”的说法,与成祖长陵、嘉靖皇帝永陵、万历皇帝定陵对比,献陵的确是过于简朴了,背后蕴含着朱高炽降年不永,寿命有限,未能大展宏图、报国富民的遗憾。

从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到洪熙元年四月,明仁宗正儿八经的帝王生涯的确短暂,但这并不意味着执政时间的匮乏。朱棣是一位马上天子,早年在塞外征战蒙古,中年在华北发动靖难之役,登基改元后五次北征,为大明王朝冲锋陷阵。有一个坐不住的皇帝纵横沙场,就需要一个坐得住的人镇守京师,防止后院起火,发生玄感之变。

放眼望去,只有朱高炽最合适,这简直就是他的老本行了。当初靖难之役,朱棣率领燕军在外征战,朱高炽好比楚汉战争的萧何,为朱棣保卫北平。最危险的时候,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官兵猛攻,硬是被朱高炽守住,待父王率军归来,双方里应外合,给公子哥狠狠上了一课。如今朱棣又要出征,朱高炽不仅有相关工作的经验,而且贵为太子之尊,君王不在储君监国,既是职责所在,也有利于提前熟悉朝政,为日后正式上任积累经验。

永乐七年正月,朱棣认为当今天下四海清宁,万民安居乐业,根本没有要紧的事情,决定巡幸北京,命令皇太子朱高炽监国,这是永乐年间他第一次执政。由于次年朱棣又发动了对蒙古的征讨,监国时间延长,直到永乐八年十月,明成祖才班师回京,朱高炽一口气监国了将近两年。永乐十一年至十二年,朱棣再度北征北巡,朱高炽又监国二十一个月;

时间最长的是第三次,永乐十五年三月,朱棣又去北京,命令太子监国,监着监着,国都从南京变成了北京,朱高炽只好北上,这一次监国将近四年。最后三次都比较短,分别只有七个月、四个月、四个月,都是朱棣出塞期间,但这个阶段父皇明显衰老了,有时候人虽然在京城,却因病处理不了政务,还得由朱高炽站出来扛起江山社稷的重任。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病逝于北征途中的榆木川,朱高炽总算不用再监国了。父皇在位期间,他监国将近九年,永乐盛世百分之四十的时间都是皇太子与群臣协商,处理着一件又一件的平常政务。在授权方面,朱棣相当慷慨:“惟文武除拜、四夷朝贡、边境调发,上请行在,余常务不必启闻”,只有文武官员的任免、外交、边境军队的调动这三类事情需要向朱棣请示,其他的都是寻常政务,不用再向父皇汇报,太子可以直接定夺。朱棣自知征战期间军情紧急,根本没有精力过问普通政事,因此抓大放小,将人事权、军权、外交牢牢控制在手里,其他的都交给太子。由此可见,朱高炽可供发挥的余地相当之大,他虽然不是皇帝,至少也有半个皇帝的权力了。

为了帮助皇太子顺利监国,朱棣还为朱高炽配备了强有力的辅佐班子,包括吏部尚书兼詹事蹇义、兵部尚书兼詹事金忠、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侍读黄淮、左谕德兼翰林侍讲杨士奇,将他们比喻为唐太宗手下的房玄龄,寄予厚望。

明成祖还是一位喜欢修书的皇帝,《永乐大典》是其中的代表,为了好好培养太子,朱棣专门派人编撰了几本教辅,指导朱高炽如何成为优秀的储君。永乐初年,《文华宝鉴》编写完成,朱棣送给皇太子一本,说:“修已治人之要,具于此书”,永乐七年,朱棣又送了一本《圣学心法》,“帝王道德之要,备载此书”,之后还送过《历代名臣奏议》、《务本之训》等等,体现了身为天子、父亲的良苦用心。

虽然朱高炽营养过剩,体重爆表,走路也不利索,得有太监搀扶着,还经常失足,与老爸驰骋疆场、铁马冰河的画风格格不入,但他毕竟是嫡长子,是文官们支持的储君,是朱元璋认可的世子,是好圣孙朱瞻基的父亲,是战争年代与和平年代都通过考验的人才,汉王、赵王岂能取而代之。

监国期间,朱高炽经常赈济灾民,体恤百姓,缓和官民矛盾,所作所为与他的庙号高度匹配。永乐七年三月,都御史虞谦、给事中杜钦奉命巡视两淮地区,他们很快上报颍川地区,军民缺少食物,请皇太子下令开仓赈济,朱高炽闻讯怒批二人:“军民困乏,待哺嗷嗷,卿等从容启请待报,汲黯何如人也?即发廪赈之勿缓”,军人百姓没有东西吃,等着朝廷救命,这种十万火急的事情,你们两个还花时间写报告,请示以后再开仓放粮,这段时间得有多少人饿死,当即下令赶紧赈济。

汲黯是汉武帝时期的大臣,有一次刘彻派他外出视察,发现河南郡受灾严重,甚至上演了了父子相食的惨剧,汲黯看不下去,凭借手中的符节下令开仓放粮,回到长安后,汉武帝没有追究私自发粮的罪名。朱高炽质问两人为什么不学习汲黯,先救人再汇报,虞谦、杜钦害怕事后追责,请示太子也可以理解,万一太子没有那么爱民,自己做了好事反倒丢官落难。

永乐十九年,朱高炽奉命前往北京,路过邹县,看到有百姓在路边割野草,朱高炽就问这是干嘛用的,百姓说如今是荒年,没有吃的,只能靠野草果腹了。太子一脸震惊,到几位百姓的屋里做客,发现衣不蔽体、家徒四壁,连连感叹朝廷不知民间疾苦,各地报上来的信息都是有选择性的,赶紧送些宝钞慰问,还把自己的食物送给他们吃。

山东布政使石执中赶来接待,朱高炽问他身为父母官,老百姓穷到这个份上,心里作何感想。石大人回答说已经上奏朝廷,蠲免了今年秋天的赋税。朱高炽更无语了,人马上都要饿死了,还想着秋天征税的事情,赶紧派人开仓赈济,朝廷追究下来我顶着!石执中说每人给三斗米吧!朱高炽翻了一倍,给六斗!抵达北京后,太子向朱棣报告了自己赈灾的事情,皇帝非常满意。

《明史纪事本末》的作者谷应泰评价说:“名为储位,实则长君;名为监国,实则御宇。故人以仁宗之历祚短,而予以仁宗之沛泽长也”,朱高炽名义上是储君,做的是监国,实际上和登基执政有高度的相似性,他虽然在位时间只有十个月,但算上监国的八年多,为大明王朝也做出了许多贡献。许多非重大的政务都是由朱高炽负责的,并非常年在外的皇帝。《明史》在《仁宗本纪》结尾赞曰:“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皇帝出差期间履行好了监国职责,朝政没有因此而荒废。

在电视剧《大明风华》中,朱瞻基为临终的朱高炽写过一封信,其中有言:“天若假我十年为君,必效仿父亲,以百姓之心为己心,以百姓之念为己念,后世人皆知,我父子之两朝为千古治世,而不知我父子为何人也”,没想到老天非常爽快地答应了:成交!那就十年!宣德十年,朱瞻基驾崩。但这几句话对朱高炽的评价比较到位,宽以待人,体恤百姓,减轻民间疾苦,由于在位时间过短,主要的执政努力都在永乐年间,被朱棣的光芒所掩盖。世人皆知有永乐盛世,却很少在意朱高炽八、九年的辛勤付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