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杰平小说连载‖教书匠(39)

 客都原创 2022-05-23 发布于广东

教书匠

梁杰平/著
第三十九章  杨文东的故事
 
1、赛歌
这一年的春节期间,在外面发了财的陈添财,回到家乡。自己出资,在大年初十举办“客家山歌擂台赛”。
消息一出,来自闽粤赣三省的客家人,都跃跃欲试。
这一天,阳光明媚,虽是春寒料峭,但人们却热情如火。杨文东带着爱妻郑丽华、丈母娘陈氏、妻妹郑秀华、妻舅郑新华一家早早就来到育才中学的体育场。
只见主席台上,张灯结彩,一排排的长凳用红布遮着。前面一张桌,摆放有麦克风。体育场的四周也都悬挂着灯笼、竖着彩旗,气氛很是热烈。周围都聚集了很多人,东一群,西一堆的。大家谈论着新年的新气象,盼望着擂台赛快快开始。
九点钟光景,奏起了《运动员进行曲》。紧接着各位有身份的人在主席台前就坐。人坐齐后,音乐声止住。周副县长上前讲话:“这次的客家山歌打擂台是由旅外乡贤陈先生独资举办,目的是弘扬我们客家精神。客家人历史上经过多次迁徙,由中原到我们闽粤赣地区。一路披荆斩棘,筚路蓝缕,艰难拼搏,打开了一片新天地。而且所到一地,繁荣一地文化。客家山歌就是我们客家文化的精髓。让我们尽情欢唱,把我们客家人的勤劳俭朴、崇尚礼仪的传统发扬光大。”
接着他一一介绍了主席台上的各位来宾。有当地政府官员、乡贤,有来自江西寻乌、瑞金的;福建上杭、武平、永定的;还有周围乡镇的代表。
比赛规定先是淘汰赛,最后是面对面对歌,即兴发挥,决出冠军和亚军。前半段进行淘汰比赛,最后赛出松口的李映芬和松原的王静宜两名歌手,争夺冠亚军。
她们进行面对面对歌,这是高潮时刻。
……
王静宜:你想与我争歌王,
问你山歌有几箱?
农忙时节砍柴日,
你的山歌在何方?
李映芬:我说我是山歌王,
一唱山歌情意长。
自古山歌“松口”出,
砍柴割橹溜等来。
 王静宜:漳州过后才集美,
松源行下松口墟,
若问歌王在哪里?
静宜过后才是你。
李映芬:歌王就在涯松口,
夜夜睡目歌贴头。
一日三餐歌绑饭,
条条山歌解忧愁。
王静宜:你说你是山歌王,
脉个无火晓柬光?
脉个无风凉习习?
脉个无花喷喷香?
李映芬:我说我是山歌王,
月光无火晓柬光。
井里无风凉习习,
粥饭无花喷喷香。
王静宜:你说你是山歌王,
脉个专打滚饭汤?
脉个专斗漂江水?
脉个专斗五更霜?
李映芬: 我说我是山歌王,
棹捞专打滚饭汤。
大船专斗漂江水,
秋菊专斗五更霜。
王静宜: 你说你是山歌王,
脉个细细压千斤?
脉个细细比姜辣?
脉个细细养活人?
李映芬:我说我是山歌王,
称砣细细压千斤。
胡椒细细比姜辣,
五谷细细养活人。
王静宜:你说你是山歌王,
脉个尖尖顶天心?
脉个尖尖出泥壳?
脉个尖尖换黄金?
李映芬:我说我是山歌王,
杉树尖尖顶天心。
竹笋尖尖出泥壳,
米谷尖尖换黄金。
王静宜:你说你是山歌王,
脉个花开面向东?
脉个花开串打串?
脉个花开日夜红?
李映芬:我说我是山歌王,
葵花开来面向东。
榄子打花串打串,
海棠花开日夜红。
王静宜:你说你是山歌王,
瞒人相思在河旁。
瞒人相思到天边,
瞒人相思水中央。
李映芬:我说我是山歌王,
牛郎相思在河旁。
嫦娥相思到天边,
虾公相思水中央。
有人问:“虾公相思谁呀?”
李映芬笑盈盈道:“蛤蟆呀。虾公、蛤蟆一个是公,一个是蟆(嫲),是两公婆呀。”
大家“哈哈”大笑。
王静宜:嫦娥相思到天边,
不讲天边讲眼前。
松源捶丸让豆腐,
特产还有麦芽甜。
李映芬:松口水陆两交通,
连接蕉梅与潮州。
更兼地灵人又杰
柬好东西样样有。
王静宜:松源聚集闽粤人。
两省五县十乡镇。
弯弯松溪绵绵意,
笑迎四方朋友们。
李映芬:自古松口名人多,
明末清初李二何。
又造元魁又护主,
“忠义”两字比天高。
王静宜:不唱古人颂今花,
我乡有个郑丽华。
寻个夫婿系文东。
一肩挑起贫困家。
王静宜(接唱):寻个夫婿系文东,
义薄云天世无双。
关公一生讲“情义”,
文东重情与他同。
李映芬(感慨地):世有如此重情郎,
我不与你争歌王。
赛歌是为弘礼仪,
哪个礼仪有他(文东)长。
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有人大叫:“好好!好!有情有义的算是杨文东了。'情义’两字,大家都是挂在嘴边,他用行动来证明。”
有人问:“李二何是什么样的人?”
旁边的说:“老兄,你问我算问对人了。松口李二何,是明朝崇祯年间的进士,曾做过朝廷的命官。李自成的义军攻陷北京城后,崇祯皇帝在煤山自杀身亡,李二何携着太子潜身回家,偷偷逃到阴那山。把明太子藏在阴那山,并暗中立下先帝牌位,早晚参拜,行君臣之礼。并在每年的3月19日崇祯皇帝在北京自缢的日子,在灵光寺内,祭奠先皇。为掩人耳目,便诡称此日是'太阳生日’,而太子也就在寺中出家。
松源河流经松口,在铜琶村出口汇入梅江河。李二何感到出口处文峰欠佳,要补救,才能多出科举人才。于是募捐建造了一座笔形的巨塔,塔名叫做'元魁’,是松口的名胜古迹。所以李映芬刚才唱的是有历史渊源的。”
郑丽华用手肘碰了下杨文东,向他甜甜地一笑:“他们在说你呢。”
文东老师脸一红,赶忙移开视线。
“呵呵,姐夫还会害羞呀。”秀华朗笑道。
“哪里呀,不是。”文东老师掩饰道。
“什么事这么神秘呀。”新华回头看到他们窃窃私语,好奇地问。
“这个,要问姐丈他自己。”秀华意味深长地说。
“小朋友,不要多管闲事。”文东老师突然一本正经地教训他们。
“你一定要说清楚。”新华不依不饶。
“算啦,这个动人的故事让他们慢慢地咀嚼。”秀华替姐夫解围道。
杨文东向小舅子新华翘翘嘴:“听见了吗?小孩子人家,不该问的不要问。”
郑新华气得直瞪眼。
只是杨文东老师陷入深深的回忆中……
 
2、初识丽华
他与郑丽华的相识是偶然的。
还是刚毕业那年,他和几个同学到在育才中学任教的同学刘振城那里度周末。振城教毕业班,周末上课。
刘振城老师此时做班主任。正好他班的一个学生的父亲去世了。这个学生还有弟弟,妹妹,怪可怜的。振城老师发动师生捐款。杨文东几个也向这个学生捐了钱。
振城老师把这个学生叫到办公室,把捐款交给她,劝她节哀顺变。这个学生拘谨地站着,由于出汗,头发都粘住了,脸上还有泥土的污点。穿着破旧的衣服、赤着脚。突然向振城老师鞠了个躬,又向各个老师鞠躬,然后出门。杨文东看见她快到门口时用手在眼角抹了下。
这样过了两个月,又是周末,文东等几个又到育才中学。
“你们想宰人吗?”刘振城佯怒道。
“不宰你宰谁去?”大家嘻嘻哈哈。
“今天正好圩日,带你们走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这里是闽粤交界的一个重镇,每逢农历三、六、九为墟日。两省五县十乡镇的群众都来这里赴墟。因此,墟日时,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振城几个悠闲地徜徉着。只见商铺鳞次栉比,行人车马熙熙攘攘,一派升平景象。
他们挤在人群中,随着人流而漫无目的地行走。感到在挤拥的人流中走动,后面好像有人推着,不用挪步也能行走,很是惬意。
溜达了一段时间,振城笑着说:“我们这里三大特产:捶丸、麦芽糖、酿豆腐,远近闻名。你们想吃什么,我请客。”
他们才发觉有点饿了,决定吃捶丸。走到打捶丸的摊档前,那扑鼻的香味,直诱得他们流口水。
各人要了一碗,吃得正香。忽然一个声音传来:“几位有心呀!”
杨文东抬头一看,瓜子脸,羊角辫,洁白的牙齿,灿烂的笑容。虽荆钗布裙,然体态婀娜。好面熟呀,哪里见过?
“怎么,不认识了?大好人,我叫郑丽华。”女孩扁着头,笑着对杨文东老师说。
噢,想起来了,不正是那天接受捐款的女孩吗?今天一看,蛮精神的。杨文东笑道:“没想到你的记性这么好,我们都忘了。”
“当然啦,大恩人,贵人多忘事嘛。那天要不是老师,我们家都不知怎样过。”说罢,用充满感激的眼光看着刘振城老师。
振城老师赶紧说:“我也只是尽点绵薄之力,好在全校老师和学生都有同情心。也希望你尽快从悲痛之中解脱出来,还有更重要的学业。对了,我这些同学也蛮有同情心的,也要感谢他们。”
 郑丽华说:“感谢老师,老师的同学也是恩人。”
振城老师说:“不要恩人不恩人了——你也来喝捶丸汤吗?”
“我哪里喝得起。”她用手指着老板说,“我三叔,墟日时,过来帮忙。”
老板说:“她是我的亲侄女,太难为她了。父亲刚去世,可能要停学,回家帮她母亲维持生活,下面还有弟弟妹妹。太可惜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年纪轻轻就要帮母亲扛枷。”
郑丽华眼睛有些红,连忙笑道:“三叔,别说伤心事,都怨自己命不好。”
“不要退学,学校会帮你联系心连心等组织,争取得到他们的帮助。”振城老师安慰道。
文东对她多了一份同情心,不禁多看了她两眼,问老板:“她家离这远吗?”
老板说:“圩的南面不远,她母亲叫陈冬梅。她叫郑丽华,阿华妹。随便问一下,村里人都知道。”
郑丽华客套着说:“闲时多来聊。”
谈笑着就吃完了。结了账,离开摊档,他们又在墟边游荡了一番,直到散墟。
杨文东只觉得郑丽华有点与众不同,如此困难的家庭,还如此乐观,实在难能可贵。散圩后,杨文东对刘振城说:“我们不妨去看看郑丽华的家吧。”
“为什么?”大家愕然。
杨文东说:“不觉得她与众不同吗?”
大家也有同感。
一路打听,终于在一个破烂的房屋里找到了郑丽华的家。
这哪是住人的地方呀,厨房的左右都是牛栏,前面的大厅也砌成几个牛栏。好多地方的墙都有洞口,蜘蛛网结了一重又一重。冬天不知怎样度过,还有扑鼻的牛屎的臭味、牛尿的馊味。杨文东皱着眉头察看着。
“你们怎么来啦?”郑丽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你不是叫我们来吗?看,现在就来了。”班主任刘振城老师笑道。
郑丽华也跟着笑,回头对那女人说:“妈,我的老师来了。”
那女人正在锅里放了一把米,然后切青菜。大概是青菜煮粥吧,杨文东想。
听了女儿的话,她忙过来招呼:“老师,快请坐。”
振城老师他们笑了笑,仍然站着。
那女人发觉没有坐的地方,低着头,尴尬地站着。
郑丽华递过开水,不好意思地笑道:“我们家穷,父亲去世时借了别人的钱,债主催得紧,只好把菜橱和一副八仙桌并凳卖掉,还清了债务。现在好了,无债一身轻。钱是靠人做的,不是吗?”
刘振城指着杨文东说:“他说要来的。”
女人说:“哎呀,太感谢了,老师就是好人。”
大家一笑。
他们站了一会,离开了。
郑丽华送他们出村,说:“让你们见笑了。”
刘振城笑道:“没关系,我们也是看看。”
杨文东回头看了一眼郑丽华,说:“太难为你了,家庭这么辛苦,还这么乐观。”
郑丽华笑了笑,低下了头,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悲伤,给杨文东捕捉到了。
 
 
3、惨淡持家
又是一个圩日。振城老师叫上杨文东几个去逛圩,顺便买些日用品。走着走着,杨文东停住了脚步。刘振城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学生郑丽华赤着脚,低着头,在卖河蚌。一个同学不知故里,以为杨文东想买,就走上前去,问:“河蚌多少钱一斤?”
“大哥,3角钱一斤。”郑丽华答道。
“我们都买了。”振城老师走上前去说。
郑丽华抬头看见振城老师,忙陪着笑脸说:“老师,你也要买吗?”边说边称,“四斤三两,一块钱算” 。
振城看了杨文东一眼,塞给她十块钱。丽华不知所措,说:“老师,这么大的钱,我没有找哦。”
杨文东走上前,神色庄重的命令道:“拿着,不要找了。”说完,三人一起走开。杨文东不住地回头看郑丽华。
郑丽华站在那里,目送他们三人离去,犹豫了一下,把钱装进口袋。
却说郑丽华家中,夜已很深了,弟弟妹妹睡得正香。郑丽华和母亲还呆坐在厨房里,泪眼望着泪眼。下一步该怎么办?她是多么渴望读书呀。虽然自己家境贫寒,衣着简朴,但老师和同学对自己都很好,班里很温馨。不,不能辍学,困难是暂时的,我要读书。但该怎样解决生活问题呢?
郑丽华的头脑激烈地翻滚着。
“要不,我们也做麦芽糖。活人不能给尿憋死。”母女几乎是同时说出。
做麦芽糖虽然利润低,但成本低,收效快。也只能这样了。
 第二天,丽华的母亲陈氏到圩镇买了20斤饱满的小麦、50斤糯米和几条白面巾。
回到家,她漂洗了小麦。仅一个晚上,一只只小麦橙黄发亮。然后沥干,将纱布平铺到苗盘上。再把小麦种撒在纱布上,浇水后,把底盖翻上来盖上,放在阴暗的地方催芽。她又打开窗户,使空气流通。
两天后小麦长出了白芽,不久又长出了根须。陈氏每天喷水,让种子一直湿漉漉的。她一再叮嘱儿女:“不要打开纱布,不然麦芽糖有青草味,那就前功尽废了。”
等到芽长如细针时,陈氏把糯米浸泡了一个晚上再沥干。第二天蒸糯米饭,放冷。并把麦芽切细捣烂如泥,把切细的麦芽与大米饭拌匀,再密封一整天。这时缸里流出许多的液体。她用手蘸蘸,有淡淡的甜味。然后她把米饭和麦芽进行压榨,用纱布过滤。
她把榨出的汁放进锅里煮。先用大火烧滚,然后转为中火,不停地搅拌。不久,锅里布满小泡泡。转为小火,将汁浓缩成糖浆。然后不停拉绞,变为白色的麦芽糖。
虽然工序多、时间长,但麦芽糖松软甜香、入口即化。
郑丽华一直在母亲身旁,看着母亲所做的每一个环节,并默记了下来。
 
 
4、资助丽华
这样过了一个多月。
一天,郑丽华来到班主任刘振城的办公室,拿出一张汇款单给他:“不知是谁给我汇来的。”
振城老师查看了下邮戳。
振城也迷惑了,把邮戳拿给郑丽华看,问:“这地方有亲戚吗?”
“没有,况且现在的亲戚大多不来往了。”
“可能你这个亲戚同情你,到了那里想到了,给你汇钱。”
“哦,或许吧。”郑丽华迷茫地点点头。
“放心用吧,不会假。”
“哦。”
第二个月又收到了汇款单。郑丽华把两张汇款单给刘振城老师。
振城老师对了下笔迹,发现同一个人。
他问:“上月的汇款单怎么没有取钱?”
“来历不明的钱怎么敢用呢?老师。”
刘振城惊愕地看了她一眼,点点头:“你先放一放,看下个月还有么。”
“嗯。”
会是谁呢?刘振城隐隐想到他。
“谁?”
“以后告诉你。你遇到好心人了,放心用吧。”振城老师笑着安慰她。
第三个月,郑丽华如期收到了汇款单。
刘振城说:“你的汇款单借我用用。”
周末,刘振城来到培英中学,寻找杨文东。
一见面,劈头就说:“你做的好事。”
“想打饭皮也不用这样拍马屁。”杨文东笑呵呵地说。
刘振城拿出三张汇款单。
杨文东大惊失色:“你都知道了?”
“好心人哪!我们教书起码有三十年时间,有多少贫困学生?你能扶持多少个呢?”
“扶持一个算一个。而且要扶持有意义的。”
“什么叫有意义?”
“首先是家境贫穷,其次有上进心。我就看她虽然经受这样的打击,但人穷志坚,令人敬佩。”
“我的理念是师生之交淡如水。教他们时认真地教,毕业后不用想他们。老师就像艄公一样,送过一拨是一拨。”
“但这个学生特殊。记住,千万不要拆穿。”
“我答应你,但你的工资不高,想扶持到什么时候。”
“做家教。”
“佩服——真的肚饿了。”刘振城用手抚摸着肚子,笑着说。
“哈哈,哈哈哈。”杨文东大笑。
“是了,怎么她不要呢?三张汇款单都在你手里?”
“她说来历不明的钱不能用。”
“好样的,这样的人现在很少了。”
“肯捐资助学的老师也很少。像我就没这么高的境界。”
“这种事没有人强迫,我认为值得。总之你要劝她用。”
“我会的,怕你不能坚持多久。”
“尽力而为吧,或许某一天突然不捐了,也可能。”
“总之替学生感谢你。”
“这餐将就吧,晚上再叫几个同学过来聚聚。”
“小便饭咯。哈哈。”
“晚上请你吃大便饭,哈哈。”
却说刘振城回到学校后,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全告诉了郑丽华。并劝她先用这些钱,渡过难关。
郑丽华激动地说:“用,怎么不用呢?这是他的心意,我要领。”
其实郑丽华领到的汇款单一张也没有用,把它存放在自己的抽屉里。
她放学回到家,帮母亲煎麦芽糖。几次来回,熟悉了全部的工序。完了,还要检查弟弟和妹妹的作业,然后才自己读书,每天都到深夜。
一天,母亲把榨出的汁放进锅里煮,叫丽华看好火。丽华边加柴边看书,看书入了迷,机械性地加柴。大火熊熊,浓烟滚滚。吓坏了妹妹秀华。她大叫地冲向厨房,叫声惊醒了丽华。丽华赶忙除掉多余的柴。
一场虚惊。
老师们都担心她能否吃得消。
 
 
5、考上中师
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郑丽华如意地考上师专。一家人欢天喜地,终于有出头之日了。
郑丽华牵着弟弟新华的手,新华回头拉着姐姐的手,一同进入家里。秀华在后面跟了进来。
母亲陈氏高兴地用围裙拭着热泪。
新华也用双手去拭姐姐脸上的泪水,丽华擦拭弟弟的泪水,无限感慨。
真是:
十年寒窗啊,苦读经书。
   苦读经书啊,为觅青云路。
   功成名就啊,欲报母恩情重。
图报恩母啊,我百身莫赎。
   喊一句娘亲啊,我泪洒如注。
   我有亲娘啊,孟郊有母。
夏虫秋蝉啊,为我啁啾。
 清风白云啊,为我遏住。
接着又喟然长叹:
  可怜我——
 少小失爹单母无依傍,
 年纪轻轻把家扛,
 百苦遍尝:
 
 有家无房,
 牛栏为堂。
 寒冬腊月,
 无处身藏。
 
 三月过粮荒,
 杂粮全吃光。
 清水煮野草,
 吃来喷喷香。
 
 最苦是我娘,
 身瘦脸蜡黄。
 虽有近亲远戚,
 谁肯来思量。
 世态好炎凉。
又叹:
 日月啊,
 你当中悬挂,
 可知人间辛酸苦辣。
 难熬漫漫长夜,
 一十多年如虚幻。
 
 盼如今
 苦尽甘无涯。
 只祈盼,
花好月圆,
 心稍安。
一家人就这样蹦蹦跳跳、疯疯癫癫了一个上午。
 
6、请酒
郑丽华考上了中师,应该是名正言顺的读书人,在村里也是件喜事。况且又是个女的,村里出了女状元,远近闻名。
原来客家地区山多田少,人多地少,生存环境极为恶劣,受地理条件的制约,这里的人更加认识到唯有发奋读书,才能学习谋生技能。又加上 “学而优则仕”,争取考科入选,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认为“男人志在四方”,决不做“灶下鸡”、“死田螺不会过坵”。
这一切,都使客家人崇文尚学,重视教育。以致这里教育之盛、人文之秀闻名天下,有“文化之乡”的雅称。谁家出了读书人,要请亲朋好友来聚聚。给考中者一些茶水费,为他饯行。
立秋的前几天,丽华家已经抛完了秧苗。村里的大部分田地也快抛完秧苗。该考虑如何“做秋”的事了。
这里有过立秋节的风俗。在这个节日里,家家户户都会打糍粑,以示庆贺。一想到糍粑,不管是耙田的,还是抛秧的,都汗水与涎水直下。
还有蘸仔鸭一套菜,七月间是鸭仔长大的时节,这时用嫩鸭作原料。以生姜、大蒜、醋、白糖、糯米酒作配料。将鸭宰杀,去除内脏、洗净、烫熟,用新鲜猪油涂抹一遍,切成长方小块。然后蘸以酱油,金不换或蒜仁醋,风味独特。
村里人都劝丽华母亲陈冬梅就秋日这天请客,郑丽华也表示同意。
晚饭后,一家人商量着请酒的事宜。
郑丽华一板一眼地说:“老师要叫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要感谢师恩。村干部叫来,我到新学校了,将来有什么事好有个照应。亲房亲戚叫来,就可以了,不要多,不要滥。”
请酒前一天,丽华三姊妹去拜公王爷爷。这也是当地人的一个风俗,感谢神明庇佑。听说这里的公王爷爷很灵验,会保佑外出的人一路顺风。
丽华心里一动,趁机求拜了一支签。
签上写道:“禄从天上降,喜至不须愁,昔日忧愁事,逢羊便作休”。
丽华不知所云,去求问解签的老人。
老人问:“你问的是婚姻吧?”一语击中她的心事,她红着脸不置是否。
老人朗声道:“从签上看,你的爱人是领薪的,属羊,你们能够结婚。不知是否,等着看吧。但公王爷爷的签是很灵验的。”丽华低头沉思:杨文东老师与班主任同年毕业,比自己大七岁,正好属羊,莫非……
她急忙塞给老人十块钱,赶紧走出庙门。
但后面的弟妹却不饶她。
新华:“姐,'喜至不须愁’,什么叫'喜至’呀?”
秀华:“傻瓜,喜事呀。我们快有姊丈了,嘻嘻。”
秀华:“属羊的,呵呵,不知谁属羊,我们的姊夫呀?”说罢掩口偷笑。
新华:“姐,相差七岁可以吗?”
秀华:“傻瓜,六岁才相冲。”
一路上,丽华给他们戏弄着,回答不是,不回答又不是。冲她们骂道:“这两个坏蛋,看回去我如何收拾你们。”
骂归骂,但嘴边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7、示爱
请酒这天,刘振城老师特意邀请杨文东老师一同出席。席间,郑丽华站了起来,手举着汇款单,动情地说:“人们说师恩难忘。没有教自己的老师的恩情也难忘。我这些汇款单是这个老师汇来的。”
她走到杨文东老师跟前,拉着他来到大厅的中间,向大家讲述杨老师的事迹,然后向他深深地鞠躬,并赠送一支镌刻着“为人师表”的“英雄”牌钢笔。
众人鼓掌。
杨文东老师反而不好意思。
从此,杨文东声名鹊起。
 
这件事就过去了。杨文东又投入到了紧张、活泼的教书生活。这天,他收到了郑丽华的信。
文东老师:
近来好吗?
今天,冒昧地给你写信,有点唐突。
但深藏在心中的思念无以排遣,想一吐为快。
我来到新的学校,一切充满了陌生感。见不到一个熟人,没有一个可以谈心的。时光难熬。
转眼间中秋节已至,正是天上月圆人不圆,不知我们何日再相见。其实我们相见也只有几次,第一次是老师的办公室里,第二次是圩镇,第三次是我请酒之时。但每一次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你们来我家,你的关爱的眼神,我已经读到了你的心、你的博爱和你伟大的人格。只是不敢往这方面想。但是,有道是“醉醒方知酒浓,爱深才知情重”。在我的心里,挥不去的是你英武的身影和磁性般的声音。
今天,大家都喜悦地迎接月光,而我却孤独地以泪洗脸,是千般难言的思念。记得我的老师经常对我们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也知道,可我天天为你消瘦。不信,学校门前的橄榄树可以作证。
振城老师是好老师,我很想念他,请代我向他问候问候。还有那些老师——你的同学,请一一代问候吧。
我在等待鸿雁传书,煎熬地等。
学生:郑丽华
9月21日
杨文东就着柔和的灯光,读这笺笺心语,不断的嗟唏。感叹一番后,他挥笔写信。把自己在学校的情况和日常生活,告诉她。并把当前的教育方向向郑丽华作了一番介绍,最后,希望她幸福,快乐。
杨文东把信拿给老同学刘振城看。
刘振城问他:“女孩主动向你示爱呢,怎样想?”
“当初资助她只是出于同情,并没想回报。”
“书呆子一个。她也不是回报你,而是认为你人品好。”
“总之不太好。”
“哈哈,你们两人的事,与我无关,我不管。”
“谁说与你无关?如果没有你这个同学,我们就不会去育才中学,就不会遇到这种事,就不会有现在的情况。谁说与你无关,万事皆因你而起。你要么帮我推辞掉,要么我们绝交。”
“看来我们只有绝交了,我怎会破坏别人的好事呢。嘻嘻。”
“你敢绝交?看我如何收拾你!”
“我会找她谈谈,结果不得而知。”
“这还差不多。”
 
 
一天上午,杨文东又收到了郑丽华的来信及一个包裹,拆开看,是一件毛衣。
老师:
天凉了,要多添衣服。
昨夜忽听寒风萧瑟,秋风无情地扫着树叶。起风时,我的思念又起,呼啸的风牵引着我的思绪来到你的跟前。虽然时光的脚步愈走愈远,但心灵的记忆却越来越清晰。我准备了一万八千箩担的话,想和你细说。我盼望尽快有条高速公路,能缩短你我间的距离。那流逝的时光,浸透着我的思念、我的痴情和夜以继日的梦萦。
老师,上次回信你说到了你们学校的情况。又使我想到了很多很多,想到了以前的学习,想到了汇款和可爱的你,憧憬着美好的教书生活。
衷心祝福老师幸福快乐。
另外,这件毛衣是我亲手织的,看看合不合身,见物如见人。
学生:
丽华
10月12日
杨文东反复看着信,眼中噙着泪花。他轻轻地抚摸着毛衣,好像抚摸着郑丽华一般,然后把毛衣叠好,把珍藏的“英雄”牌钢笔夹在毛衣上,珍藏在抽屉里。他为郑丽华的痴情所感动,他的心已接纳了她。
 
8、观看山歌剧
金秋十月,河两岸的树叶落了许多,田里的水稻变得金黄。他们的关系已经公开了。这天,杨文东叫上几个同学,相约来到育才中学,刘振城热情宽带。其实杨文东这次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郑丽华已经告诉了他,这个星期她会回家。
正好山歌剧团巡回演出《挽水西流》。该剧描写少女玉兰,她从小就给人做童养媳,十岁便死了配偶。玉兰长大后,与族中孤儿阿旺相爱。岂料叔公头福寿为老不尊,竟对弱女垂涎三尺,欲娶为妾,金屋藏娇。遭玉兰拒绝后,恼羞成怒,搬出族法,把阿旺逐走,将玉兰沉尸。幸得更夫等暗中营救,始得复生。但情人阿旺,已被迫远走南洋。直到十多年后,一对情人,方得团圆欢聚。
山歌剧团演出三天,场场爆满。振城文东他们是第三天才观看,他们买了戏票后,直奔郑丽华家。郑丽华一家人很是高兴,郑丽华红着脸接待他们。
坐了一会,杨文东对郑丽华说:“时间差不早了,丽华,看演出去。”说完,把票递给郑丽华。
郑丽华接票时,手触到杨文东阔厚、温暖的手。像触电一样,直通全身。忙低头,以避众人的眼光。
看完演出,刘振城等在墟边郑丽华三叔摊档那里吃捶丸宵夜。
杨文东对他们说:“你们等着,我送她回家。”杨文东买了两筒面,趁着皎洁的月光,护送郑丽华回家。
郑丽华回到家,弟妹都睡了,只有母亲还在微弱的灯光下缝补衣服。郑丽华拿出一筒面来煮,发觉水缸里的水不多,又拿起扁担去挑水。
回来时,发现母亲与杨文东窃窃私语,并不时把目光投向自己,便知道他们所说的必定与自己有关,心里忐忑不安。想到杨文东英俊威武,又会关怀体贴,对自己由怜生爱意,不禁脸红耳热。母亲笑吟吟道:“阿华!……”
郑丽华心儿猛跳,面红红的垂头道:“妈,什么事?”
母亲道:“有一门亲事,想替你做主,你可愿意?”
郑丽华一听,心跳得更厉害,她渴望的果然来了。但少女的心意,提到婚嫁之事,谁会答个“肯”字?她的头垂得更低,几乎要把下巴儿压在胸襟上。
郑丽华娇羞无限的偷瞧了杨文东一眼,而杨文东正盯着自己。郑丽华不由得心花怒放,风情万种, “噗哧”地笑了起来,赶忙低头烧火。
母亲说:“我去叫醒他们。”说完,站起身来,出门而去。
屋里只剩下他俩。
杨文东站在那里傻笑着,也忘记了跟郑丽华搭话。  
郑丽华看见杨文东发呆的样子,嘟囔了一句,继续生火煮开水,
杨文东上前想跟她说话,低下头来,忽然愣在了那里:小丫头此时正专心烧火,有些宽松的上衣咧开了一个大口子,在大火的映照下,白皙的胸口春光外泄,那如同苹果般的双峰也显露了出来。
    杨文东顿时热血往上蹿,差一点就喷出鼻血。大眼一眨不眨地盯着,就怕少看了什么,而此时郑丽华只顾生火,完全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走光。
她还是个少女,却发育得极为美妙。那顶端的小葡萄极为鲜艳,随着主人的动作,一上一下的和他打着招呼……
水开了,郑丽华起来先替杨文东泡茶,然后放面条。郑丽华斟了一杯茶,送给杨文东,一双手颤抖着。杨文东在接茶时,趁机握住她的手。郑丽华的手细腻修长白嫩,完全不像穷苦人家的手,握在手里让人感觉很是舒服。
 看她脸上升起一抹红晕,杨文东笑道:“丽华,我也不等了,该回去了。”
秀华、新华一走进大门,就大声喊道:“姐丈来了,姐丈来了。”羞得丽华赶忙松开被杨文东握住的手,去追赶他们。
他们笑着跑开了。
郑丽华拉着杨文东的手,来到房间里。杨文东掏出一个红布包,给郑丽华,说:“拿着,以后你是我的人了。”
郑丽华犹豫了一下,说:“真不知害羞。”把红布包装进口袋,把身体向杨文东那里靠了靠,拘束地坐着。杨文东闻到少女的芳香,拉着郑丽华的手。郑丽华顺势倚了过来,软玉温香的身子偎到了杨文东的怀里。因害羞而双目紧闭,因激动而身躯微微颤抖。
在灯下, 那张美丽的小脸在杨文东的眼前晃动。杨文东清晰地看见她脸上满是红晕,还有那脸颊边细细的绒毛。那鲜艳樱唇在轻轻颤动,真是可爱极了。杨文东满腔的欲火被挑逗起来,于是他的嘴轻轻靠在她的嘴唇上,想将火热的舌头探了进去,吸取那甜蜜的津液。而郑丽华什么也不懂,只傻呆呆的认为杨文东靠上来就是一种幸福。
杨文东几经努力,感受到她嘴唇的柔软与香甜,大舌轻轻搅动,肆意的占有着她嘴里的香甜。大手也不停地运动着,品味着手心的美妙触感。
他们忘情地都想得到对方……
不知过去了多长时间,他们停止了恩爱,恢复了理智。杨文东看看时候不早,只得告辞。
郑丽华挽留说:“吃了面条再走不迟。”
 “他们还在圩边等我。”
“刚才你跟我妈谈些什么?”郑丽华抬头天真地问。 
杨文东诡秘地说:“真的有事,不过现在不告诉你。”说完向郑丽华投去意味深长的一瞥。
郑丽华脸一红,心头又一阵狂跳。她低着头,送杨文东到村边,两人告别。
杨文东一步一回头的不忍离去,郑丽华目送他远去,心里有一股浓浓的依恋……
 
9、约会
星期天,杨文东来到郑丽华的学校。郑丽华穿戴整洁地早等候在校门口,杨文东带着郑丽华逛梅城。
他们来到梅江桥上,看江水滚滚流去,江面上渔翁在悠闲地撒网。然后游了凌风路,再游仲元路、金山街,到东岩山顶观千佛塔。
这塔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铁塔七层高,呈四方形,塔底为生铁铸成,中有许多大小佛像,故名千佛塔。在远处看不出什么,走近时才发现它的雄伟。站在门口,放眼翘望,梅城风光尽收眼底。左边是名声远扬的东山中学,是叶剑英元帅的母校。环境优美,古色古香。再看刚才游玩的街道现在变得细小。梅江,宛如一条白带,时隐时现。向右望去,是回家的路。看到这里,又有点想家人了。丽华站在文东老师身旁,也在伫立远眺。一只手不知何时牵住了他的手指,就这样久久不放。
站了许久,他们来到东教场后面的“关帝庙”烧香。这些地方,在“破四旧”时,认为是封建迷信活动的场所,荒废了许久。现在香火又旺起来了。
听当地人说,这“关帝庙”建在这里是有来历的。原来清朝时有个名字叫王者辅的人出任嘉应州知府。此人精通堪舆之术,通过详细勘察,发现嘉应州城是个“金龟浮水形”。要出“真龙天子”。“生龙口”就在东教场后面,他妄图占为己有,抢先在“生龙口”处架造了一幢私宅,准备以后再改葬其父母的骸骨。嘉应州人对州官的这一举动早有怀疑,先行集资雕刻好关公、关平、周仓等神像和牌匾。待王者辅新屋落成准备搬入之前,众人赶快将关公等神像搬入上座,定上“关帝庙”牌匾,就是现在的关帝庙。王者辅无法,因为他不敢得罪神明。
王者辅恼羞成怒,便借兴修水利之名,蓄意破坏州城龟形风水。他强迫几百人每天挑泥沙填河。但一过夜,全部泥沙又被金龟推走,始终无法如愿。后来,他想了个办法,先在城的四角打四口水井。象征四枚钉子,将龟的四脚钉住。以钳制其活动。又另开一个城门,叫“下南门”,从此,嘉应州城就有了五个城门。然后在程江与梅江汇合处建造一座八角形的安澜亭,将龟头压住。又挖一大坑,把许多铁犁耙丢入坑中,将龟杀死,然后在城北东村筑一座“镇龟塔”,使龟永远不能翻身。这些井、亭、塔至今还在。呵呵,真有这回事? 
杨文东老师回头看郑丽华,她在左顾右盼,心不在焉。原来她对这些传说不感兴趣。杨文东只得跟说者道别,带着郑丽华再溜达溜达。他们来到文化公园。这里很幽静,落叶很多,但湖水更显得湛蓝。凉亭中有老人在悠闲地下棋,有几个小孩在捕捉秋蝉。秋蝉好像跟他们捉迷藏似的,在那尽情地欢唱。等到小孩子举起小手时,它又“哧”的一声飞了,留下失望的小孩。
湖中停泊着小船,有绳子坨着,在水波中轻轻地荡漾。郑丽华拉着杨文东的手,示意着,杨文东会意。两人走了过去,杨文东揽起绳索,举起船桨,荡起了小舟。郑丽华兴奋地站着,发出阵阵尖叫。杨文东拉住她,她顺势坐在杨文东的旁边。他们流连忘返,忘乎所以。杨文东从郑丽华的眼神中,感受到了幸福
晚上,他们开了间房,杨文东领引着郑丽华进入如幻如梦,如痴如醉的神话世界……
一晃几年过去了,杨文东很满足今天的生活。他挽着爱妻的手说:“我们回去吧。”
一家人顺着人流离开了体育场。
(待续)

梁杰平著《教书匠》封面


作者:梁杰平
作者简介:梁杰平,广东蕉岭县中学语文教师,梅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多年在教学一线,对组织教学和管理班级有一定的心得。业余时间爱好文学创作,先后在《梅州日报》《客家人》《客都文学》《桂岭文学》等报刊发表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